清阳净明吧 关注:12贴子:308
  • 6回复贴,共1
广钦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壁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子。父李树,毋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养父母相续去世,所遗田地,近亲凯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1楼2012-10-07 21:48回复
    专心苦修  就在宣统三年辛亥,他二十岁时,回到福建,投入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转尘老和尚请求出家。转尘命修苦行的瑞芳师为他剃度,承天寺是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所以他派名广钦,法名照敬,后来以广钦行世。初出家,做外坡职事,每日种菜除草,简直和做伐木工人差不多。并且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饮食粗粝,汤汤水水的没有营养。一日出坡工作,近午收工回寺,闻得午斋云板响时,众人纷纷赶往斋堂,广钦也随众走向斋堂,转尘老和尚却叫住他,要他把出坡的工具各归原位。广钦这时饿得头昏眼花的,收拾着工具,忽然间一念嗔心生起,心想做这么重的活,吃这么差的饭,何苦来哉?一怒之下,丢下工具,走出寺门,心想和尚不干了。没有走多远,心中又自忖道:“我原是为了生死大事,才出家修行的。如今吃了这一点苦,就灰心转意,这不是有违初衷吗?”想到这里,立刻返回寺内,收拾好工具,向转尘老和尚覆命。老和尚一切看在眼里,说:“吃人所不吃,做人所不做,以后你就知道。”经此一番教诲,更刻苦自励,不敢再有退转之念。他自思自己不曾读书,不认识字,既不能讲经说法,又不会敲打唱念,唯有吃人不吃,做人不做,才能植福报恩。于是除了出坡的工作外,每天为大众盛饭,等大众吃饱,他吃残饭,甚至于把桌上地上散落的饭粒收拾起来吃。寺院中砍柴煮饭、搬砖运瓦的粗活贱役,都抢在别人前面做,从无怨言。


    2楼2012-10-07 21:48
    回复
      一定数月  广钦和尚在洞中潜修,经常入定,传说往往一定经旬。有一阵子,入山打柴的樵夫,因久不见这位“伏虎师”的踪迹,就找到洞中探视,见他跏跌而坐,状甚安然,不敢打扰,悄悄地离开了。过些时日,又不见师父行踪,再拐进去瞧瞧,见依然故我,摸摸看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和心跳。这样几次后,心中不免怀疑;于是跑去承天禅寺,禀告转尘老和尚。转尘老和尚告诉他们这是‘入定’,柴夫似知不知,也就不以为奇。可是日子一久,这群柴夫也就甚觉纳闷,虽说他们是乡野无识,可是,谁能相信,人可以不吃不动,坐这么久?于是再入山洞中,试着去叫广钦和尚,见无言以对,摸摸鼻孔,也没呼吸进出,他们料定广钦和尚是必死无疑。又有人往承天禅寺通报,以人死入土为安,应早料理,不可任弃荒郊。转尘老和尚是广钦和尚的师公,就是师父的师父。转尘老和尚心想,死了就要拿去埋,或火烧也好,就跟这些樵夫说:“你们去准备柴火,我们准备把他火化好了。”但是又觉得不能太莽撞,于是速与佛门大师——弘一大师捎信去,请他老来鉴定生死。当时,弘一大师正在福建永春弘法,获函,即托人来讯阻止,千万不可鲁莽从事,候其来视再作决定。弘一大师前来承天禅寺后,遂与转尘老和尚,还有一些樵夫走到清源山——广钦和尚入定的地方,果然见他坐在那里,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心脏也停止跳动。弘一大师知道是入定的现象,轻轻地在广钦和尚的耳边三弹指,广钦和尚就从定中出来。当他出定的时候,弘一大师赞叹说:“像这样甚深的禅定,在古来大德也是非常难得稀有。”这一次的入定,长达四个月之久。
      


      4楼2012-10-07 21:48
      回复
        开台湾凿石佛风气之先  一九四八年(戊子)春,师于新店街后山壁间凿石洞,命名广明岩(今之广明寺)四十年再于右后方上侧大石壁雕[阿弥陀佛]大石像,左下凿石洞(现广照寺内天君殿)人佛龛总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开台湾凿石佛风气之先。  一九五一年(辛卯)十一月。师闻土城三峡交界处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获一大石洞:高两丈余,长数丈。深可两丈。师是夜独住洞中。洞囗朝东。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师以[日月洞]三字名之。洞顶有泉,而泉水清澈,饮之甘美可囗,神清气朗。自此师复遇隐居之生活,四十一年五月开始盖洞外木屋三间,中泰[地藏菩萨]圣像。师留山三年,并于洞顶另盖茅棚接引弟子同修。四十二年二月师又上山顶大石前搭一小棚自住。  一九五五年(乙未)三月,板桥信众在北县土城火山购地供师,即今承天寺所在,该地原系一片竹休,人迹罕到。师等由小径入林,砍竹约三尺见方,并就砍下之竹编为床榻,上敷细草,趺坐其上,谓随众曰:“坐此甚好,汝等可返。”五月间。辟地搭盖瓦屋一间供奉佛像。次年再回新店广照寺。


        5楼2012-10-07 21:49
        回复
          建寺  一九五八年(戊戌)年,师复返火山。次年(巳亥)又添茅棚数间。四十九年(庚子)四月,与建大雄宝殿,为纪念祖庭,命名[承天禅寺]火山则称[清源山]。五十一年再建三圣殿  一九六十三年(癸卯),是年师七十二岁,曾应善信之请,往花莲天祥数月,协建祥德寺,(今天峰塔即师当时茅亭禅坐之位),旋应中部弟子请至台中龙井山上之南寮,创建广龙寺。五十三年(甲辰),师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山门,并将茅棚改建钢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续于五十四年九月建斋堂及厨房,承天寺的初步建设,于是完成。  承天禅寺初期之砖瓦房。系匆足建成。时日既久,地基陷落,墙壁鬼裂,故于一九七六年,春,开始重建。首先将三圣殿前之女众寮房,改建成两层钢筋水楼房。次年秋,开山整地。拆除旧有之三圣殿、斋堂、厨房、大雄宝殿、男众寮房及方丈室等。次年春。于大雄宝殿原址上,建三圣殿与两层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师堂,于斋堂原址,得建两层斋堂及厨房,六十八年启建新大殿。七十二年大悲楼于新大殿右侧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楼结构体已近竣工。  一九六九年,师又在地城乡公所后方,创建广承岩。六十七年,该岩复建华藏塔,其后大雄宝殿、及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罗汉殿、讲堂及上下楼禅房,亦陆续建成。后又翻盖地藏殿等,完成今之新貌。广承岩之建成筑,由传斌法师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壬戌)九月,师又派隧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传闻法师至高雄县,六鬼乡宝来村齐创建[妙通寺]迄今大雄宝殿、五观堂、金佛堂、女众寮房均已落成,行将供师灵骨之[灵山宝塔]亦正兴建中。  一九八四年七月,师移锡该寺,并于七十四年十月传授三坛大戒,求戒之四众弟子,多达数千。并启建水陵大法会,广度众生。盛况空前。师起居简朴,平易谦和。纵年近百龄。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身轻体健。动作敏捷,住则常坐不卧、并是坐于室外。或露天、或廊檐下。食则自七十八改以流质。  一九八五年岁末,师急欲返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传悔法师南下,二十六日迎师回承天寺,北部四众闻讯,莫不蜂踊以至,次年正月初[清晨,师召集各分院负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众,一一嘱咐,并言圆寂后火化,灵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三处。早斋后即示意欲返妙通寺,众以师决意已坚,不敢强留。即送师南下。  师抵寺后。日以继夜念佛,并嘱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师瞻视清澈,定静安徉,毫无异样。午后二时左右,忽告众曰“无来亦无去,没有事”之语。并向众领首莞尔,安坐闭目。少顷,众见师不动,趋前细察。乃知师已于念佛声中。安然圆寂。
          


          7楼2012-10-07 21:49
          回复
            老和尚在念佛声中安然入寂  老和尚平时生活简朴,日常以水果为食,故有“水果师”的称号。八十岁以后,因牙齿全脱,不能啃水果,改以流质的牛乳及果汁为食。八十多岁以前,除雨天外,夜间恒在露天跏跌而坐,数十年如一日。有人发现,拂晓之时,满山林木草丛上皆布露水,惟老和尚跌坐之处,数尺的直径内地面全干。老和尚到了晚年,间或在室内或廊下过夜,仍是常坐不卧,即俗所称的“不倒单”。八、九十岁时,以至九十以后,圆寂以前,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扶,身体轻健,动作敏捷。一九八五年,老和尚在高雄县六龟乡的妙通寺传戒,戒期圆满,以要看承天寺大悲楼建筑为名,急欲回台北土城。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回到承天寺,四众弟子闻知,蜂拥上山。数日后是丙寅年正月初一,老和尚召集各分院负责弟子及承天寺大众,老和尚说他将“要走了”,对各人一一嘱咐,并说明圆寂之后,尸体火化,灵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嘱咐完毕,示意要返回妙通寺,众弟子以老和尚坚欲南下,不敢强留,乃送老和尚回高雄。这天是一九八六年的二月九日。回到妙通寺后,老和尚日以继夜的念佛,有时亲敲木鱼与弟子们一起念。最后两、三天,他猛力出声的念。郭惠珍居士在《倾听恒河的歌唱》一文中说:那种“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的念法,非常人可及,大众轮班跟他大声念,尚且声嘶胸痛,气力难支,何况他九十五岁高龄?有弟子恐他以近月不食,体力难以支持,故建议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念,您听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斩钉截铁的说:“各人念各人的,个人生死个人了。”农历正月初五——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三日,老和尚瞻视清澈,定静安详,毫无异样。午后二时,对身边众人说:“无来亦无去,没有事。”说完,还向徒众颔首莞尔,在安详中闭上眼睛。过了一会,众人见老和尚不言不动,近前察看,原来老和尚已于众人的念佛声中安然入寂了。享年九十五岁。老和尚一生并没有高建法幢,升座讲经;也没有妙笔生花,以文章度世,但他参禅念佛、平实无奇的行持却感动了、度化了千千万万的人。老和尚一生没有著作,圆寂后,弟子们把他平时的训诫,辑为《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行世。更为神奇的是,在广钦老和尚圆寂往生时,竟有莲花在空中显现,有人还当场拍摄下这朵妙莲。
            


            8楼2012-10-07 21:49
            回复
              现代高僧广钦老和尚的忍辱故事  广钦和尚在福建省出家,住在承天寺。他说自己没有福报,不敢接受供养,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十三年,中间有降伏老虎这些事。他真正有所证悟。十三年后回到庙里,他还是不住寮房,要求守大殿。大殿不能安床铺,只能天天晚上在大雄宝殿打坐。过了一段时间,监院师和香灯师召集大家宣布说,昨天晚上大雄宝殿的功德箱被盗。这个功德箱是庙上的主要收入,从来没有发生过被盗的事。过去夜里没有人守,也没有发生这种事。所以,当时大家自然怀疑到广钦和尚,认为你在殿里打坐,即使你没有偷,别人偷,你也应该知道,也有责任。大家对他的看法就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认为这个人号称坐山洞十三年,降伏老虎,结果还干出这等事,就很鄙视他,认为太可耻了。全庙的人包括来的居士都对他另眼相看。他本人却并没有申明一句“我没有偷,也没有看到别人偷。”好象这件事与他无关一样。别人骂他、指责他。他也不回答,若无其事一样。这样过了一个星期,监院师又**大家宣布:“没有功德箱被盗这回事,我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考验一下广钦师住山洞十三年,到底有没有功夫。现在证明他真有功夫!”广钦和尚破了我相,真正做到了“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所以人家骂他,他若无其事。在我们看起来是莫大的侮辱,是冤枉,他却很平淡地处理了这件事。这说明忍辱不是做不到,我们学佛的人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因为忍辱就是我们离苦得乐的一个最妙的法门,你想脱离生死的苦海,就必须解决忍辱这个问题。所以说,一切烦恼来时,要从忍辱下手。百丈禅师说: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菩提就是觉醒,就是清净心。烦恼菩提是一回事,能忍辱,烦恼就转化为菩提;不能忍辱,这烦恼的火焰就会烧毁功德林。
              


              9楼2012-10-07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