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黄觉:摄影是安全的毒药
文/丛二
荒凉的工厂建筑、混乱挂满告示牌的街头巷尾、斑驳的墙面、烂掉的寻人启示、茫然走在路上的病号、敞腿跨坐在工地钢筋脚架上数百元大钞的大妈、湿漉漉地面上彻底死亡的烟头、临时警戒区印有POLICE字样的蓝色围栏、夜店里癫狂扭腰甩发的人群……黄觉按下了快门。他或许安静地站在角落,或许只是在溜达,或许专门开了车跑到四环外,或许只是骑着那辆他自己动手喷成全蓝色后显得很土的自行车。一个人,脖子上永远挂着相机。
他拍下了这些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孤零零的街道、人和物,他们大概都是些被忽略、被湮没的景物,在照片中以一种奇崛的生命感挣扎着生长出来。通过黄觉的相机,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人事物的面貌。这也是黄觉,那个当过舞者、浪迹京城、混过夜场、热爱音乐、出入影棚又主演过众多热门电影电视剧、你也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的脸和他的绯闻、大家熟头熟面的明星。他无数次面对镜头,被拍摄;在他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里,他拿起相机,成为一个拍摄者。
他的生活永远绕着镜头打转,要么站在镜头前,要么站在镜头后。
随身永远携带相机,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几年,中间经历了几十台相机,几大包胶卷与硬盘里万余张的照片。对于摄影,黄觉不是没有野心。
我跟相机是夫妻关系
1995年前后,混京城的黄觉还籍籍无名,两年前他离开家乡南宁,单纯为了喜欢北京而只身跑到了这里。他喜欢北京给他的所有一切感觉。具体比如天气,有暖气,有很多奇形怪状的人,有很宽的马路。他以前在老家感觉云层很低,很潮湿,特别难受,来到北京就很舒服——这个有点奇怪想法的人总是不太符合人们对明星的想象。或许是因为这个新鲜而格外显得光怪陆离的新世界的刺激,黄觉在这个年代拿起了相机。
当时黄觉用的还是胶片机。拉拉杂杂拍了好几年,他的生活起伏不定,当模特、做演出,相机变成一个生活中的常态存在的同时,他拍的东西也没什么机会得见天日。2002年,黄觉开始用数码相机,佳能X54成为他最早的伴儿。他的生活也从那时起慢慢固定为做一个演员。
回忆起来,黄觉想不起来至今用过多少台相机。他只记得,光是他最喜欢的2005年问世的理光GR Digital,他前后用过7台。这些相机可谓命运多蹇,有的丢失,有的送人,有的摔坏。他描述自己对理光的喜爱:“喜欢拍出来的照片那种粘稠的感觉,就好像抽雪茄一样享受。”他在各种间歇拍下了大量照片,很多都发到自己的隐秘博客上,我们看不到。他享受做一个匿名者的乐趣。
2006年他开了实名博客,不同于明星的宣传博客,他拍摄的照片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我们正在消失”和“回到闭嘴”是两个博客的标题,也直接宣告这里不是明星与粉丝的同乐场。照片更多散发自身存在的价值与魅力,特别的角度带来的是新鲜的视觉愉悦,很多摄影爱好者光顾他的博客,并不因为他是明星,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拍摄者。
文/丛二
荒凉的工厂建筑、混乱挂满告示牌的街头巷尾、斑驳的墙面、烂掉的寻人启示、茫然走在路上的病号、敞腿跨坐在工地钢筋脚架上数百元大钞的大妈、湿漉漉地面上彻底死亡的烟头、临时警戒区印有POLICE字样的蓝色围栏、夜店里癫狂扭腰甩发的人群……黄觉按下了快门。他或许安静地站在角落,或许只是在溜达,或许专门开了车跑到四环外,或许只是骑着那辆他自己动手喷成全蓝色后显得很土的自行车。一个人,脖子上永远挂着相机。
他拍下了这些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孤零零的街道、人和物,他们大概都是些被忽略、被湮没的景物,在照片中以一种奇崛的生命感挣扎着生长出来。通过黄觉的相机,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人事物的面貌。这也是黄觉,那个当过舞者、浪迹京城、混过夜场、热爱音乐、出入影棚又主演过众多热门电影电视剧、你也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的脸和他的绯闻、大家熟头熟面的明星。他无数次面对镜头,被拍摄;在他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里,他拿起相机,成为一个拍摄者。
他的生活永远绕着镜头打转,要么站在镜头前,要么站在镜头后。
随身永远携带相机,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几年,中间经历了几十台相机,几大包胶卷与硬盘里万余张的照片。对于摄影,黄觉不是没有野心。
我跟相机是夫妻关系
1995年前后,混京城的黄觉还籍籍无名,两年前他离开家乡南宁,单纯为了喜欢北京而只身跑到了这里。他喜欢北京给他的所有一切感觉。具体比如天气,有暖气,有很多奇形怪状的人,有很宽的马路。他以前在老家感觉云层很低,很潮湿,特别难受,来到北京就很舒服——这个有点奇怪想法的人总是不太符合人们对明星的想象。或许是因为这个新鲜而格外显得光怪陆离的新世界的刺激,黄觉在这个年代拿起了相机。
当时黄觉用的还是胶片机。拉拉杂杂拍了好几年,他的生活起伏不定,当模特、做演出,相机变成一个生活中的常态存在的同时,他拍的东西也没什么机会得见天日。2002年,黄觉开始用数码相机,佳能X54成为他最早的伴儿。他的生活也从那时起慢慢固定为做一个演员。
回忆起来,黄觉想不起来至今用过多少台相机。他只记得,光是他最喜欢的2005年问世的理光GR Digital,他前后用过7台。这些相机可谓命运多蹇,有的丢失,有的送人,有的摔坏。他描述自己对理光的喜爱:“喜欢拍出来的照片那种粘稠的感觉,就好像抽雪茄一样享受。”他在各种间歇拍下了大量照片,很多都发到自己的隐秘博客上,我们看不到。他享受做一个匿名者的乐趣。
2006年他开了实名博客,不同于明星的宣传博客,他拍摄的照片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我们正在消失”和“回到闭嘴”是两个博客的标题,也直接宣告这里不是明星与粉丝的同乐场。照片更多散发自身存在的价值与魅力,特别的角度带来的是新鲜的视觉愉悦,很多摄影爱好者光顾他的博客,并不因为他是明星,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拍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