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吧 关注:1,815贴子:9,191
  • 7回复贴,共1

才情识趣一杜牧 千载何人可解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念去去千里秋波/文
修正删节版

  有唐一朝,不足300年,但其沛然的文脉足以令人久久惊叹。我不是历史研究者,也不擅文学研究,只是凭借一些粗粗的分析和比较。历朝历代,其实唐朝的诗歌并不是最多,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集了唐朝2200多个诗人的48900多首诗,尽管如此,宋朝和清朝的诗歌数量还是盖过了唐朝,举个例子,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强,什么都狠,有生之年据说作诗作多达14000多首,平均每隔两天就要作一首诗,真不知道他精力怎么如此旺盛!但这煌煌万首诗作中,竟没有哪首让人记得住,说明一个道理,胆大和艺高并不成正比。在历史长河的诗歌大赛中,唐朝诗歌终究是拔得头筹。非常之世必有非常之人,现在流行给英雄呀、名士呀、美女呀搞排行榜,我总觉得这是人才缺乏的表现,如果满大街都是人才,你排得过来吗?排行还有意义吗?而置身于唐代人才的灿烂星河,直教人看得眼花缭乱,难分伯仲。清人赵翼说:李杜文章千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平心而论,唐朝之后,有多少人才盖得住唐人的风头呢?
  后人论唐诗,公推李杜,李白杜甫,诗仙诗圣双峰并峙,不容置疑。及至晚唐,又冒出来小李杜。其实这个小字,只是指的是时间顺序,可我总觉得,在很多后世文人的眼中,“小”竟成了水平低的代名词,我觉得相当没劲。臧否人事,离不开他说生活的环境,所成长的时代,实在是不好比的,硬要比较,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能。
  我总觉得,但就小李杜而言,杜牧的价值其实是被低估了,其实李商隐我也很喜欢,觉得他的才具很诡异,对他的评价,只可会意,不可言说,一说出来,就显得流俗。但是研究李商隐的著作、文论远比杜牧多得多,甚至还衍生出不少索隐派,但就他写的《锦瑟》一诗,就搅得文坛波澜不断,各种奇思异想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难道真有这么好玩吗?未必。相形之下,杜牧就显得寂寞得多,这很不正常。
  而放在整个唐朝文坛的兖兖诸公中,杜牧也是被相当程度的被低估和误读了。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后世文人论杜牧的论著,其中也有不少给杜牧说公道话的,但是言之寥寥。真的是太奇怪了!
  杜牧已经孤独了一千年,真的不能再让他孤独下去了!
  有唐一朝,既能写诗,又能弄文,还能作赋的文人其实并不多,而杜牧就是三者皆擅的少数人之一,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否认,甚至有人认为,杜牧是继柳宗元之后的晚唐第一大家,但提起来总是遮遮掩掩。更重要的,杜牧知兵。用杜牧的话说就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请记住,这里的知兵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的管用,杜牧曾作《守论》、《战论》、《原十六卫》,颇为后世军事家倚重,还注孙子兵法,并成为有史以来注解孙子兵法最好的“三大家”之一。杜牧的观点是:“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尽管他长期在牛李党争之间受夹板气,可还是能以国家大义为重,上书常常不给他好脸色看的上司李德裕,告诉这个仗应该怎么打,那个仗要什么招,比如唐武宗年间,讨伐抗命的藩镇泽路刘稹时,杜牧曾上书李德裕,陈述用兵策略,李德裕采纳他的意见,获得胜利。很有意思,唐代的文人之间虽然彼此心存芥蒂,可是一旦涉及国家大义,往往能捐弃前嫌,以国为重。从这一点,我倒要李德裕投上一票,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的思维常常是非此即彼,如果要为杜牧说话,就非要一个劲地说李德裕不是东西。历史已经苍老得无法辨认,个中原由,无法穷形尽相,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相处,往往是单处一条龙,共处一条虫,能如杜牧李德裕那样但为家国求同存异的,十分罕见,很值得后世者研究,尤其对中国的国民性改造相当有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0-10 10:11回复
    杜牧之才——
      这个实在不想多说,为什么呢?古时有人分析:“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钧,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其才则许不如李,李不如温,温不如杜”。 后世文人洪亮吉甚至在《北江诗话》中放言:“唐代诗文兼具者,惟韩、柳、小杜三家。”可谓精当,并非过誉,杜牧自称“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杜牧的才是全才,能诗能赋,能文能武,尽管他是杜家最后的贵族,却是最耀眼的光芒。那么为什么杜牧这么有才呢?很简单,家教。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虽然没有在全唐诗中留一席之地,可是他老人家留下了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煌煌巨著《通典》二百卷。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这样自许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祖父留下的精神财富滋养了杜牧一生,说明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要想望子成龙,与其留财,不如留书。
    杜牧之情——
      杜牧为张好好、杜秋娘写的诗,尤其是他的赠别二首,都极说明问题,暂且不表。
    杜牧之识——
      杜牧知兵,他的兵书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虽然始终壮志未酬,“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是多么的酸涩,何等的凄苦呀。甘露之变,更将杜牧对这个伟大的朝代心寒到极点,但杜樊川始终赤子之心不改,报国之策不绝。我甚至可以说杜牧是晚唐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杜牧之趣——
      我总觉得,作为文人,应该有趣,否则会特别索然,特别单调。文人与趣味是一个硬币的反面。可惜的是,我所知道的有趣的文人不多。先说一下现代有趣的文人,举两个例子,一是瞿秋白,我们知道,瞿秋白是**者,可是他有趣的一面却并没有多少人注意,瞿秋白就义前看到一座亭中放着酒菜四碟,白酒一瓶,然后他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酒喝到一半,瞿秋白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最后他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这还不够,瞿秋白生前的遗作中最后一句竟然说:我最喜欢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鲁迅为瞿秋白撰一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我极为喜欢,瞿秋白的有趣是一种意境高远的有趣,他宁愿让自己的生命像秋天一样净白。还有一个有趣的文人是金铁霖,此公是逻辑学的泰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次在西南联大应邀为学生讲课《论小说和逻辑的关系》,你猜猜讲到最后诗歌是个什么结论:小说和逻辑没有关系!有趣,真是太有趣了!
      杜牧同样是个有趣的文人,举个例子,有个叫李愿的官员,退休后在洛阳闲居,经常在家中举办酒会,遍邀城中名流,但每次都不给杜牧发请帖。当时,杜牧身为监察御史,在洛阳任职,听说李愿家的酒会很热闹,有许多美女助兴,很是向往,就托人对李愿说,希望被邀请赴宴。李愿不得已,只得给杜牧送了请帖。
      席间,杜牧瞪着双眼,看着美女们轻歌曼舞,忽问李愿道:“听说府上有个叫紫云的歌伎,是哪一个?”李愿就指点给他看。杜牧又瞪眼看了紫云半天,说:“果真名不虚传,送给我吧!”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李愿很是尴尬,杜牧却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即兴吟出一首诗: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对红颜执着到偏执狂的程度,这个小杜呀,有趣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苏轼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既然都是天地一沙鸥,既然都是沧海之一粟,为什么不能活得洒脱一点、旷达一点,有趣一点呢?
      


    6楼2012-10-10 10:28
    回复
      是呀,本来想删掉此节的,不论其它,就个性而言都有够雷的,姑且饶之。。


      8楼2012-10-11 14:43
      回复
        我水一下。。上面那个图是什么。。。


        9楼2012-10-20 23:34
        收起回复
          说得好


          11楼2012-11-08 2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