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218.85.126.* 2005-5-31 08:18 回复此发言
--------------------------------------------------------------------------------
2 厦门大学化学系
解放初期,卢嘉锡教授任理学院院长,陈国珍教授为化学系主任。由于党对教育事业的关怀,化学系的规模发展得很快。1949-50学年度,在校学生50名。此后十年,在校学生数从550到650不等,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培养高层次人才,195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接着,又招收催化,电化研究生。截至1966年,在厦大培养的63名研究生中,化学系有41名,占了三分之二。
从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化学系的仪器设备增加,专任教师人数由1950年的12名增加到1961年的96人,各专业队伍逐渐成熟,开始显示出各自的风格与特点。与此相应的是,专业建制日趋完善,相继建立结构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催化化学等专门化。1958年至1960年,还曾设置过放射化学专业。五十年代初由卢嘉锡教授创建的结构化学与陈国珍教授创建的分析化学专门化,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我国高校中享有较高声望。其中,卢嘉锡教授,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数理化学部委员,教育部聘任的首批一级教授,更具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六十年代初期,催化与电化学科研工作开始形成特色,在国内高校中居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省科委重视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三个方向的发展,支持化学系创办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的化学一所与化学二所,分别从事结构化学与催化、电化学研究。稍后,由分析组抽调部分教师,组成海洋化学研究,同时成立海洋化学专门化。至此,专门化建设基本完成。
随着教学与科研的迅速发展,系的党政领导机构亦日趋完善。1958年,建立化学系总支委员会,刘正坤任书记。此后,刘正坤长期担任总支书记职务,先后与陈国珍教授,顾学民副教授担任系主任的系行政领导一起,为化学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六十年代之交,是化学系名师荟萃的好时期,当时有一级教授卢嘉锡,二级教授蔡启瑞,三级教授陈国珍,吴思敏、方锡畴,副教授6人。但是,为了支援兄弟单位,化学系输送了许多骨干。1960年,为筹办福州大学与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教授赴榕任职(化学一所也随之迁往福州)。1963年,陈国珍教授调任于二机部。而在此之前,为了发展我省的化学工业,江培萱于1958离开厦门低三明。此此后,中科院福建分院撤销,化学二所改属华东分院、全称为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催化、电化学研究室。该室迁址在三明后,改称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二部。随着化学一所,二所和海洋研究室先后迁离厦大,分别发展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海洋三所海化室,化学系的一批优秀教师奔向福大,物构所与海洋三所,有些已成为这些单位的骨干。现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己成为我国结构化学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福大,海洋三所也已发展成国内有一定声望的教育、研究机构。三明化工厂则已成为我省最大的化工生产基地。对此,厦大和厦大化学系是有贡献的。
文革十年动荡,使教学与科研蒙受重大的损失。化学系广大教师与1973年就任系主任刘正坤,坚持进行并抓好"四大块"基础课的教学。1973年林仲柔任党总支书记。1970年后,连续招收了五届工农兵学员。
1977年后,先后恢复了正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制度。此后十年,是化学系迅速上升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学与科研工作十分活跃,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1983年,鉴于厦大在物理化学领域雄厚的研究力量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设催化,电化学,量子化学与结构化学三个研究室,有正式科研编制82名。首任所长蔡启瑞教授,两年后,周绍民教授继任所长;
1984年,建成一万九千平方米的化学大楼;
1986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作为首批建站单位之一,建立物理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后又扩展为包括分析化学在内的化化学系搏士后科研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