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云×梁翘柏 最“虐心”组合 呈现“真”“室内乐”的美好《可能》
《可能》依然是意料之中地烙有“李霄云出品”字样的歌曲,不同的是,《可能》的词曲都由李霄云完成,这绝对是可贵的两年沉浸,带给我们的惊喜:除了用乐音表达之外,文字也越来越成为构建“更好的李霄云”的重要元素。“可能我/想太多/所以我/话太多/听我/听我说/可能我/沉默了/是因为/没把握/你懂/你懂幺”从非常直接,却勇气满满的表达里,不难看到两年的时间除了等待以外,还有学会自省的成长,时间迟早会带走“初生牛犊”的意气风发,时间同时也留下“越来越好的李霄云”,那个可以简单却动人地唱着“眼角里藏着你的样子/埋一个想象/等你回应”的李霄云。李霄云用来抒写那些鲜活的生活、真实的情感、舒适的自处的蓝色,如今以音乐加文字的方式变得更深更丰沛了。
《可能》从Demo阶段开始,就显现出“原创”可以不只是“标签”的很多音乐的、鲜活的、动听的“可能”性,从歌词立意到文本表达,从旋律动机到和弦进程,这首歌在霄云自己海量的demo中迅速“脱颖而出”,流畅节制完成铺陈的主歌加上旋律记忆度极强的副歌,《可能》赢得了公司同事的一致认可。
从充满各种“可能”的好胚胎到成品《可能》,中间经历的种种“虐心”绝对值得大书特书。最“虐心”组合的主角就是华语乐坛顶级制作人梁翘柏和《可能》的“全权”作者李霄云同学。也许所有喜欢用自己的音乐创作来表达感受的小孩,都无比“执着”于那个叫做“音乐”的东西,李霄云自然不例外。所以,当对“音乐”有极为独到以及专业判断的制作人老师kubert梁翘柏遭遇“执着”的“音乐小孩”时,整个工作过程就充斥了各种“你来我往”的“虐心”戏码。比如针对编曲,一个前奏里细微的节奏的用法,从邮件到电话到“面谈”,各执一词的制作人和歌手就这样用超乎常人的毅力进行着“沟通”,最后“艰苦卓绝”地在“众多”编曲版本中达成了共识:简单的吉他+小编制弦乐,最适合《可能》。“不打不相识”的制作人梁翘柏kubert强调,李霄云温暖醇厚的vocal质感最适合用偏“acoustic”的乐器编配,加上编曲呈现的一种极简的“chamber”的风格,自然“全真录”乐器是最佳选择。我们听到的从吉他到弦乐的乐器,都是由乐手进录音室弹奏完成的“全真”呈现:大提琴某个瞬间的换把带来的属于音乐的“近切真实”呼吸,吉他每一次细微的延时弹奏,都是完完全全可以被耳朵记得的感动,这也是《可能》听起来极其简单,却能瞬间抓住情绪的原因。
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制作过程,《可能》真正进棚录唱的过程其实非常顺利,霄云来演绎自己的作品,了熟于心的曲加上感受深切的词,当然水到渠成。录音过程中,制作人kubert指出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完全是基于“精益求精”的“高标准,严要求”,于是录音室里几乎只有两个声音在循环往复:
李霄云:“kubert老师,我可以再来一次吗?”
Kubert:”嗯……我觉得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