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闸坡渔港码头人头攒动,一阵叹歌声从水面之上传来,记者循声走近,一艘披红彩船上,一群头戴铜鼓帽、身穿疍家服的渔家妇女正在叹咸水歌。梳妆完毕的出嫁“新娘”在父母面前以歌声“哭诉”,倾吐难忘亲恩和不舍之情,声声“悲切”,字字传情。“新娘”哭得越伤心越表明自己对父母不舍。原来这是第十届南海(阳江)开渔节的疍家婚俗表演。
穿着唐装、戴着毡帽的新郎春风满面,向女方过完彩礼后,在开路铜锣声中,背着新娘上了岸。按习俗,疍家婚事应设于水上。为依旧俗,新郎、新娘上了一艘装有车轮的“婚船”,驾着嫁妆船的女方“父母”,提着针线包和糖果礼品的渔家妇女尾随其后,一支“浩浩荡荡”的陆上船队出发了!
陆上行舟,铜锣开路,边唱边走,如此喜庆的船队在拥挤的人流包裹下,仿佛舟浮于人群之中。今年的巡游路线有所调整,经过路线的居民比往年更多,所过之处,就连各楼层的窗户里也伸出不少手机猛拍。
来自江门的摄影爱好者吕先生告诉记者,他曾经见过各地的渔家婚庆,阳江的渔家婚庆最逼真,对水上人家婚嫁礼节还原的最详细、最用心。“服装、头饰都制作得很用心,特别是阳江特色的咸水歌很好听。”他说。
广州的摄影爱好者李女士提了个让记者眼前一亮的建议。“婚庆演员不能把渔家婚礼的喜庆劲儿完全表现出来。”她说,“不如找一对真正的新人,在演员的导引下真正的结一次渔家婚礼,真亦假,假亦真,那个开心的表情会更真实、更感染人。”
如今的疍家人大部分已经上岸,渔家婚庆或许已成为一种仪式的回忆。但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冀,不论婚礼的形式如何变迁,依然在疍家人的群体记忆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