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贝吧 关注:830贴子:80,332
  • 14回复贴,共1

【史海拾贝】〔转帖〕卫子夫,『为“子”为“夫”』—香港文汇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2-10-14 13:15回复
     聪明的子夫看得很明白,「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这里《通鉴》里给出了个细节「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皇帝依然是皇帝,和对待阿娇一样,尽管曾经当这卫青的面说过「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但当「大事」真的发生的时候,汉武帝还是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后宫妃子「诬以巫蛊」其实和对前朝大臣「诬以谋反」是一样常用的套路。况且在此之前,「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伉皆坐巫蛊诛」。 
     子夫不可能觉察不出大祸将至,但是在那时的情况下,她又能怎麼样呢?太子被形势逼著谋反,自然是以失败告终,卫子夫也选择了自杀。她不得不死。本有机会成为一个传奇的卫子夫死了,因为她的儿子,也是为了她的夫君。关於卫子夫的结局不太清楚,可是就《史记》和《通鉴》上只字未提来看,这位皇后并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其实也是正常,所有的后宫女子,除非你做了像吕后,武则天以至后来的慈禧之类改变历史轨迹的事让史学家们不得不写,历史对女人总是惜墨如金。 
     我一直认为卫子夫一家是为汉朝做出过相当贡献的,子夫为皇后,端庄克己,没有见到她关於陷害那个妃子的的蜚语,维持了后宫的和平;卫青和霍去病就不用说了,都是一心扑在军事上,不玩弄权术为非作歹,「天下以贤称之」。没有卫子夫,卫青和霍去病就进不了汉武帝的视野。没有人会把这笔功劳记在卫子夫的身上,她的不得善终,说穿了,还是「子」「夫」的缘故。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2-10-14 13:15
    回复
       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的时候本能的心一惊,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是多少古往今来中国女子一生的缩影,也是宿命。 
       她本来只是一个卑贱的私生女,但是身为女人,她也有自己的武器:姣好的容貌和动人的嗓音。於是她就成了平阳公主家中一名「讴者」——歌女。其实平阳公主那时候正在积极为「数岁无子」的汉武帝输送美女。只是由於出身的原因,漂亮的子夫却连备选名单都进不去。然而那天终於到来,武帝路过姐姐家小憩,「既饮,讴者进」,「独悦卫子夫」。皇帝要一个女人并不难,子夫被召进宫。临走时平阳公主拍了拍她的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无相忘。」公主心中是明白后宫险恶与苦难的,於是她才会劝慰子夫无论多难都要记得好好吃饭。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2-10-14 13:16
      回复
         入宫后的子夫曾经被遗忘了很久,临别前的「泣涕请出」成了她命运的又一个转折。当然,除了自己争气很快怀有身孕外,没有另一个人的推波助澜,怕是她也登不到身为妃子的顶峰。而那个现在看起来很愚蠢的女子,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 
         一个皇帝只有在他想一诺千金的时候才诚实守信,年少的时候许下的金屋,到后来变成了一座长门宫,然而他还要说「皇后所为不轨於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 
         陈皇后究竟做了些什麼?她先是嫉妒得几次故作自杀,发现没什麼人搭理她以后乾脆直接找卫子夫家人的麻烦——把卫青给抓了。这下惹恼了汉武帝,你不是抓他吗,我乾脆就封他为太中大夫,还给了子夫一个名分「夫人」。卫青从此进入了武帝的视野,卫子夫从此有了地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2-10-14 13:17
        回复
           也就在当年的秋天「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卫家没有让汉武帝失望。就这样,凭著一个来的正是时候的儿子,卫子夫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生男无喜,生女无忧,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百姓对权贵总有一种本能的讽刺。只是凡事都物极必反。岁月渐远,韶华不再是所有女子的天敌,而且霍去病的早逝,卫青也先於她离世,皇帝又似乎对太子不甚满意。 
           其实刘据这个太子还是不错的,在民间颇受好评。只是「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得罪小人是悲惨命运的开端。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2-10-14 13:19
          回复
             聪明的子夫看得很明白,「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这里《通鉴》里给出了个细节「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皇帝依然是皇帝,和对待阿娇一样,尽管曾经当这卫青的面说过「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但当「大事」真的发生的时候,汉武帝还是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后宫妃子「诬以巫蛊」其实和对前朝大臣「诬以谋反」是一样常用的套路。况且在此之前,「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伉皆坐巫蛊诛」。 
             子夫不可能觉察不出大祸将至,但是在那时的情况下,她又能怎麼样呢?太子被形势逼著谋反,自然是以失败告终,卫子夫也选择了自杀。她不得不死。本有机会成为一个传奇的卫子夫死了,因为她的儿子,也是为了她的夫君。关於卫子夫的结局不太清楚,可是就《史记》和《通鉴》上只字未提来看,这位皇后并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其实也是正常,所有的后宫女子,除非你做了像吕后,武则天以至后来的慈禧之类改变历史轨迹的事让史学家们不得不写,历史对女人总是惜墨如金。 
             我一直认为卫子夫一家是为汉朝做出过相当贡献的,子夫为皇后,端庄克己,没有见到她关於陷害那个妃子的的蜚语,维持了后宫的和平;卫青和霍去病就不用说了,都是一心扑在军事上,不玩弄权术为非作歹,「天下以贤称之」。没有卫子夫,卫青和霍去病就进不了汉武帝的视野。没有人会把这笔功劳记在卫子夫的身上,她的不得善终,说穿了,还是「子」「夫」的缘故。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2-10-14 13:19
            回复
              呵呵,其实被历史记下的还有我们长孙皇后。卫子夫,其实也是个牺牲品,历史的牺牲品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2-10-14 13: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