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镜铨 毕沅序
杜拾遗集诗学大成,其诗不可注,亦不必注。何也?公原本忠孝,根柢经史,沉酣于百家六艺之书,穷天地民物古今之变,历山川兵火治乱兴衰之迹;一官废除,万里饥驱,平生感愤愁苦之况,一一托之歌诗,以涵泳其性情,发挥其才智;后人未读公所读之书,未历公所历之境,徒事管窥蠡测,穿凿附会,刺刺不休,自矜援引浩博,真同痴人说梦,于古人以意逆志之义,毫无当也。此公之诗不可注也。公崛起盛唐,绍承家学,其诗发源于《三百篇》及楚《骚》、汉魏乐府,吸群书之芳润,撷百代之精英,抒写胸臆,熔铸伟辞,以鸿博绝丽之学,自成一家言;气格超绝处,全在寄托遥深,酝酿醇厚,其味渊然以长,其光油然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欲令后之读诗者,深思而自得之;此公之诗不必注也。
是公之诗卷流传天地间,原自光景常新,无注而公诗自显,有注而公诗反晦矣。宋、元、明以来笺注者,不下数十家,其尘羹土饭,蝉聒蝇鸣,知识迂谬,章句割裂,将公平生心血迹于古人事迹牵连而比附之,而公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尽埋没于坌嚣垢秽之中,此公诗之厄也!而注杜而杜诗之本旨晦,而公诗转而不可无注矣。
阳湖杨进士西龢,少游名场,即工声韵之学,宗仰少陵,能笃信谨守,涉其藩篱,窥其堂奥;搜罗古集,考核遗文,片言只字有关于杜诗者,节取而录存之,岁月既久,积成卷帙,爰制《杜诗镜铨》一书,以质于余。余自束发授诗,与吴下诸子,结为吟社,妹讨论源流,必以工部为宗。有友人株守明人笺注一册,珍为枕中秘本,谓能笺释新、旧《唐书》时事,确当详瞻,此读杜诗之金针也。余应之曰:“如此何不竟读《唐书》?”友人废然而去。
今阅杨君是书,非注杜者也,将各家注杜之说,勘削纰漏,荡涤芜秽,俾老杜之真面目、真精神洗发呈露,如镜之不疲于照,而无丝毫之障翳也。是由前之说,杜诗之不可注,不必注,窃冀当代宗工,扶轮大雅,抉草堂之精髓,求神骨于语言文字之外,而弃初得之筌蹄也;由后之说,今日杜诗之不可无注,又以风雅夐绝,迷途未远,探浣花之门户,俾端趋向而识指归,为后学示以津逮也。则杨君是书,安得谓非词坛之正的,少陵之功臣也哉!
乾隆壬子孟春下澣,镇洋毕沅书于武昌节署之丛桂轩
这是清代学者毕沅为杨伦的《杜诗镜铨》做的一篇序,该书是一部注释讲解杜诗的名著,序中关于解读杜诗的观点对我们读诗,尤其是读古诗词颇有启发意义,今天敲出来大家可以看看。
杜拾遗集诗学大成,其诗不可注,亦不必注。何也?公原本忠孝,根柢经史,沉酣于百家六艺之书,穷天地民物古今之变,历山川兵火治乱兴衰之迹;一官废除,万里饥驱,平生感愤愁苦之况,一一托之歌诗,以涵泳其性情,发挥其才智;后人未读公所读之书,未历公所历之境,徒事管窥蠡测,穿凿附会,刺刺不休,自矜援引浩博,真同痴人说梦,于古人以意逆志之义,毫无当也。此公之诗不可注也。公崛起盛唐,绍承家学,其诗发源于《三百篇》及楚《骚》、汉魏乐府,吸群书之芳润,撷百代之精英,抒写胸臆,熔铸伟辞,以鸿博绝丽之学,自成一家言;气格超绝处,全在寄托遥深,酝酿醇厚,其味渊然以长,其光油然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欲令后之读诗者,深思而自得之;此公之诗不必注也。
是公之诗卷流传天地间,原自光景常新,无注而公诗自显,有注而公诗反晦矣。宋、元、明以来笺注者,不下数十家,其尘羹土饭,蝉聒蝇鸣,知识迂谬,章句割裂,将公平生心血迹于古人事迹牵连而比附之,而公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尽埋没于坌嚣垢秽之中,此公诗之厄也!而注杜而杜诗之本旨晦,而公诗转而不可无注矣。
阳湖杨进士西龢,少游名场,即工声韵之学,宗仰少陵,能笃信谨守,涉其藩篱,窥其堂奥;搜罗古集,考核遗文,片言只字有关于杜诗者,节取而录存之,岁月既久,积成卷帙,爰制《杜诗镜铨》一书,以质于余。余自束发授诗,与吴下诸子,结为吟社,妹讨论源流,必以工部为宗。有友人株守明人笺注一册,珍为枕中秘本,谓能笺释新、旧《唐书》时事,确当详瞻,此读杜诗之金针也。余应之曰:“如此何不竟读《唐书》?”友人废然而去。
今阅杨君是书,非注杜者也,将各家注杜之说,勘削纰漏,荡涤芜秽,俾老杜之真面目、真精神洗发呈露,如镜之不疲于照,而无丝毫之障翳也。是由前之说,杜诗之不可注,不必注,窃冀当代宗工,扶轮大雅,抉草堂之精髓,求神骨于语言文字之外,而弃初得之筌蹄也;由后之说,今日杜诗之不可无注,又以风雅夐绝,迷途未远,探浣花之门户,俾端趋向而识指归,为后学示以津逮也。则杨君是书,安得谓非词坛之正的,少陵之功臣也哉!
乾隆壬子孟春下澣,镇洋毕沅书于武昌节署之丛桂轩
这是清代学者毕沅为杨伦的《杜诗镜铨》做的一篇序,该书是一部注释讲解杜诗的名著,序中关于解读杜诗的观点对我们读诗,尤其是读古诗词颇有启发意义,今天敲出来大家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