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宅法吧 关注:149贴子:410
  • 1回复贴,共1

《不要误把阴阳图当成太极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无极说
“无极”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老子》一书:“恒德不忒,归于无极”。其意为永恒的道德不再出现差错时,就重新回归于“无极”之中。那么。什么是无极呢?明·曹端在《太极图论述解》中说:“无,谓无形象,无声气,无方所;极,调至极,理之别名也”。惟理则无形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大孰加焉。”“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无极并不是虚空,更不是无物,而是无形无限,是一种没有极限(临界点)的物质存在。它也不是两 仪、四象、五行、八卦等的算术和,而是一种不可穷尽性质的物质的原始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原始的物质的自然。无极说是我国古人对宇宙起源的原始状态的一种 认识和归纳,后人又进一步地把无极状态描写成:”“太极之蒂,虚无之宗,混沌之根,太虚之谷,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 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不可得而名者”。所以,无极是无像可循,无迹可察的,因而,也是无图可示的。宋书铭在《太极拳谱》中有无极歌一首:“无形无像无纷孥,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但是,在当前武术界、气功界却有一些人为无极画出了所谓的“无极图”,将无极画成一圆圈,称之为无极圈,这种错误的产生,是因为他们不懂无极的真正含义,把无极的无穷体理解为个体,将无形无像的无极误解为有形 有像,因而,在太极拳理上把先天自然,变为了后天人为,把太极拳术的由逆修返还,执掌造化的至高意境沦降为神随形耗、平庸低俗的草莽拳脚。另外,还有人将周敦颐所画的太极变合图当作无极图,更是指鹿为马的典型,这些错误的产生,都是由于不解无极说的真义所导致的。我将无极说的有关哲理编成一首歌诀,录之于下,以供参考:
无极歌
无形无像无终始, 太极太道由斯滋。
混沌自然玄杳冥, 穆穆皇皇静无知。
二)太极说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前期的《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的原意,是至大至高的意思。如《辞海》说:“太者,义同大而加甚也”。《说文解 字》说:“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周子全书·图说》:“极者,屋栋也,为屋之正中最高处,假屋栋以名至高之道也”。
太极最早的运用是关于先于天地成像而存在的一种宇宙现象的概念。它由“无极”演化而成,由于太极本体有“气”的存在,所以,太极具有原始的“易”的功能。易,即变化。在太极产生变化的作用下,便形成了“有形”的“个体”,从而产生两仪。这是太极与无极的最明显的区别和进化,所谓两仪是特指天地,是自然界万物产生形态的基础,是阴阳的雏形及原始意义,也是阴阳的最大体现。所以,太极是处于无极与阴阳互化的交替状态。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太极本无 极”,“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之所以被称为“至高之道”,是因为太极具有着向动和向静转化之机枢功能,而成为万物造化之起源,许禹生本《太极拳论》称太极为“动静之机”,立论非常中肯,实得太极学说之真髓。当宇宙由无极 演化为太极时,自然界便由混沌状态转化为有形个体状态,万物便由此而滋生,当自然界由有形个体转化为无极时,万物之形便由此而消亡,这就是太极重要意义的 所在。太极的运动有向动、向静转变的两态,所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里的“分”是指两仪的分判,是阴阳雏形的出现;这里的“合”是指两仪的消失,即 浑沌状态。太极的浑沌状态是无极的局部现象,是气的蕴蓄状态。太极的动、静转变机制的关键在于达到极致,所谓“一动一静,各臻其极”。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正是由于太极有着极限特性的存在,“极则变”,从而产生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无极是绝对的静,阴阳是绝对的动,而太极则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动静之机。太极的变化:是一种可长可短的时段,当它处于渐变状态时,它可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当它处于极变状态时,它可能就是一瞬间,也就是说太极的动极,静极的形成,在时差上可以是“或瞬息之间,成雷霆之势;或杳茫之外,演虚无之态;或疾或徐,至极至无”。太极拳的刚柔劲力也是蓄极而发,刚柔互根。武禹襄曰:“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此之谓也。



1楼2012-10-18 19:10回复
    太极的向动、向静变化的趋向并不是有规律可循的必然,而是一种随势之机,当其氤氲之时,寂然无为。感而遂变也,在浩瀚飘杳的宇宙空间,这种机变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在某一个局部上引发。所以,它表现出一种不可窥测的神秘性,明·曹端说:“太极者,本然之妙;而有动静焉。动静者,所乘之机也,而无止忽焉。”武禹襄曰:“屈伸开合听自由”,“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亦即此意也。
    太极的这两种趋势的可变性,我们称之为“机枢”,而这种趋势的产生和完成,其表现形式就是“转”,太极拳柔化招法的形式,也就在此“一转”。而转之形,无始无端,所谓“动静无端”,分合无始也。
    太极为万物造化之根源,万物终始之所启,万物成败之所系,故名之太极。若不称太极,将何以名之呢?我将太极编成一首歌诀,录之于下:
    太极歌
    太极至大易理中, 分合机枢称妙用。
    参透动静玄机变, 无极阴阳理皆通。
    三)阴阳说
    “阴阳”一词,最早亦见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最初的涵义是很朴素的,仅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明,则为阳;背日者暗,则为阴。所以,日称太阳,月称太阴。后来,由于阴阳对立统一的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引申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如动静、刚柔、升降、进退、寒热、快慢……等等,以说明其相互对立统一的属性,这样,阴阳作为事物基本的概念,就进入了古典哲学的范畴。当阴阳说进一步丰富、完善,由最初的对立说发展成阴阳相互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等,便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阴阳学说,而从太极学说分离出来。由于任何 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种属性,所以,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存在一切事物之中,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但是,事物的这种阴阳属性 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是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所谓“特定属性”是说凡是向上的、温暖的、明亮的、外向的、运动的等等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寒冷的、阴暗的、内向的、静止的等等都是属于阴。这种特定的属性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太极学说中的阴阳说是阴阳学说的基础部分,即基本概念部分;阴阳学说是太极学说中阴阳说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而太极拳对阴阳的应用,多限于阴阳说的范围之内,因为武术的主体毕竟不是哲学的深究,而是以实际操作技术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运动,对哲学的引入也只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武术的锻炼,使武术得到质的提高。太极拳拳理的核心部分是太极学说,这也是太极拳称太极,而不称阴阳的原因之一。
    阴阳产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条件是运动,阴阳是绝对的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阴阳,而这种“动”,来源于太极的机枢功能,所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阴阳中阴的属性含有静的意义,但这个静是在运动状态下的相对而言的静,是动中的静,而无极的静是混沌状态,是绝对的静。他们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另外阴阳中的动静界限是明显的,属后天的有形,而无极无所谓动静,是没有界限的,属先天的无形。这也是太极拳“形静”与“意静”的区别所在,我将阴阳说概括成一首歌,录之于下:
    阴阳歌
    太极动兮两仪立, 阴阳对立又统一。
    感制根用消长化, 万物变化皆纲纪。
    但是,我国武术界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太极与阴阳等同起来,以为阴阳即是太极,他们认为“太极的内涵就是阴阳”,因而在武术拳种的界定中就认为,“一着一 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从而混淆了太极与阴阳的区别。阴阳的属性在有形有象的自然界中,是无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具备有阴阳的属性。太极拳术的招势具备阴阳属性。而少林拳、峨嵋拳、南拳,乃至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等拳法的招势也同样具备了阴阳的属性,那么,中国武术,乃至于世界武术是否都应该称为太极拳呢?而且,具备阴阳的属性,不仅仅是太极拳或武术,在有形的世界中,万事万物同样都具备阴阳的属性,“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阴阳是万事万物的共性,而决不是太极拳所独有的个性。所以,这种指鹿为马的错误,是必须要予以纠正的。如果说,拳术的内涵是阴阳,且一着一势均不外 乎阴阳,那么这个拳术就应该叫阴阳拳,而不应该叫太极拳,既然将拳名定在太极的界限内,那么它的拳理就应该符合太极哲理的内涵。(本文作者李良根)


    2楼2012-10-18 19: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