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因其特征“纹理交错,有似马脑”(魏·曹丕《玛瑙勒赋》而得名;又因“玉乃石之美者,”故加玉字旁,写作“玛瑙”。我国古代称玛瑙为“琼”,现名与佛经传入有关。其梵文音译为“谒湿摩揭婆”,意为“马脑”(唐·慈恩《妙法莲花经》。
玛瑙是人类应用最早的玉石之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常有玛瑙珠出现(陈环,1998)。据晋朝王嘉所著《拾遗记》记载:“当黄帝时,玛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可见,在公元前26世初,我们的祖先就把敞口的空心玛瑙作为宝器,用来装酒或盛水,既美观又实用。不仅我国对玛瑙有悠久的应用史,外国亦是如此。经典著作《圣经》的开篇“创世纪”记载:从伊甸园流出的第一条比逊河,“在那里有珍珠和红玛瑙”。在《圣经》中红玛瑙一直同金刚石、红宝石、绿宝石等珍贵宝石并提。可见,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玛瑙在古代均是重要宝玉石之一。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其产地甚多,产量很大,已不具备稀有性,才降为中低档玉料,只有少量珍贵品种,仍然挤身于宝石之列(李海负,1994)。
“千样玛瑙万种玉”,自古以来,我国对玛瑙品种划分得很细。按照颜色、环带、杂质或包裹体等特点可细分为许多品种。
根据颜色划分:常见的品种有红玛瑙、桔红(橙)玛瑙、黄玛瑙、绿玛瑙、紫玛瑙、黑玛瑙、白玛瑙和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过渡颜色的玛瑙。以绿、紫、红等色彩鲜艳的玛瑙比较珍贵,可作为制作首饰的原料。
依据结构构造划分:具有纹带构造是玛瑙区别于玉髓的主要特征,曹丕说“纹理交错”,其实不是“交错”,而是缠绕,环环相套。原生玛瑙矿属于火山期后热液充填型矿床,即火山活动的后期,残余硅胶溶液充填于火山岩的气孔(或裂隙)中,从外至内逐渐冷却,形成树木年龄状的环带。由于含色素离子的差异或结构的不同,使环带更为清晰美丽。
带状玛瑙:纹带较宽,既有单色,也有杂色,通过颜色差异或明暗变化来显现纹带;
城砦玛瑙:纹带中有形似“城廓”的棱角状者;
缠丝玛瑙:纹带细密,像蚕丝一样层层绕,亦称“缟玛瑙”。又有红缟玛瑙、红白缟玛瑙、黑白缟玛瑙、灰白缟玛瑙、棕黑缟玛瑙、黄白缟玛瑙、绿白缟玛瑙之分。其中以红缟玛瑙最为珍贵,与橄榄石并列为“八月诞生石”,寓以生活幸福、和平美满之意。此外,缟玛瑙和城砦玛瑙均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依据透明度划分:据此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等三种,以半透明者居多。玛瑙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玉髓,含少量蛋白石、微石英及其他杂质。透明度主要取决于玉髓质点的排列情况,有序度高,光性方向一致则透明。反之,玉髓质点杂乱无章,则不透明。一般说来,透明度起高,质量越好。
依据包裹体和其他特征划分:玛瑙中带含固态、液态和气态包裹体,使玛瑙的品种更加多样化。
苔藓玛瑙:是混有绿泥石包裹体的玛瑙;
柏枝玛瑙:含有铁锰质包裹体,从而呈现出柏枝状图案的玛瑙。柏枝形状与一般岩石裂隙中所见的“假化石”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