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坝“吃掉”百余袋糯米
10月17日,记者驱车至沧州东光县连镇大运河谢家坝。“目前,大坝主体修缮已完工,剩下的就是绿化及道路整修、展陈设施等。”东光县文保所所长李天峰介绍。
记者看到,200多米长的谢家坝处在运河古道的拐弯处,目前坝体的中下部多为新修葺部分,新墙体还是湿土状态,与坝顶部长满苔藓的老坝体色彩区分明显。
“谢家坝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基础为原土打入木桩,它是南运河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李天峰说,整个修缮工程采用糯米、石灰夯筑工艺是最大亮点。
李天峰介绍,谢家坝百年来直接迎击运河水却没有溃堤过,因为土层里掺入了大量糯米,增加了韧性。“为恢复谢家坝原貌,我们采用了传统工艺,用糯米、白灰与黄土混合筑墙。”李天峰称,整个大坝修缮历时近三个月,用了百余袋糯米。
“糯米大堤”打眼儿要用电钻
在谢家坝顶部,记者看到大片灰烬。“十几天前,施工人员架起两口大锅熬糯米粥,如今糯米粥都被大坝‘消化’了,这可是百分百的‘糯米大堤’啊。”李天峰笑着说。
糯米、石灰、泥土混合后何以能固若金汤?李天峰说:“糯米熬成粥后黏度大,能有效将石灰和泥土牢固黏连在一起,再加上夯实,就会非常坚固。这项工艺因为成本较高,过去只在修建重要的古城墙时使用。”
在坝体上,记者发现夯土墙上有规则地钉着一些木楔。“谢家坝用了数以千计的木楔,木楔用防腐剂和特殊胶水浸泡后,被钉入墙里,这样新旧坝体更能坚固地结合。”李天峰说,尽管谢家坝经历了百年冲刷、风化,可是施工人员在钉木楔时,用锤子依然无法砸进去,要先用电钻打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