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处处作为“京东第一重镇”,台营镇北倚长城,与青龙相连,西与卢龙县接壤,其厚重的历史,是我们采访中随时可以感受到的。
有碑文如是记载:“汉武帝北征匈奴创建台头营。”。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的《抚宁县志》又记载道:“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台头营民掘壕,得柏椁舁数十根,于外皆黄肠题凑也。再下则横木平排,不知几层,缝中水上溢,以细竹探之空洞,而深究未见棺,疑井穴也。木归城隍庙修工,壕亦随淤。”所谓“黄肠题凑”,是西汉时期的墓葬礼制,只有皇亲国戚或者功勋卓著者才能使用。发黄的史料显示,“台头营”始建于汉,兴盛于唐,至明清之际,已跃升为“京东第一重镇”。2000多年的光阴流转,于这座古镇凝结的有战争与和平,沧桑与繁华,痛苦与欢笑……真真一个“填不满的台头营”。
古城堡台头营,究竟有怎样的规模?清光绪五年的《永平府志》和清光绪三年的《抚宁县志》都作了记载:“台头营城在县北三十里,砖城,周四里,南二门,东西北各一门。北至界岭口四十里,东至李家庄二十七里,西至卢龙燕河营三十里。”
至于其城堡概况、风貌,却已随时间的流逝和洋河水库的兴建而湮没,所幸有当地老人绘制的《台头营城概况图》。
阳春三月,在镇里85岁高龄的许长山老人家,他和73岁的王舜、县民俗专家郭永春为我们一一讲述起台头营的前世今生来。原来台头营城共有五个城门,五个关,即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北门,各门之外,称之为关,即东关、西关、大南关、小南关、北关。于明万历年间建成的这“五门五关”格局,在我国古城镇建筑史上也属罕见。几位老人告诉我们,这座古镇是先有“小南门”,再有“大南门”,而东门和西门都是冲着南开,被称为“瓮圈”。城呈方形,一面一里,城墙上长方形的条石与长城城墙的建筑方式相同。城里住满了村民,繁华热闹,直到1961年,修建“洋河水库”,城里绝大部分的村民才搬出了城。
在王舜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寻到了当年“台营城堡”的位置所在。原来,就在许长山老人家中的水泥院墙一角,一堵残留的城墙条石交错垒砌,墙面平整,足有一人多高。据说,这就是当年城墙的西北角,如今,不细看,竟看不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绕过院子向东,在一片耕地旁,一堵由5层条石垒砌的城墙,略带倾斜地矗立于灰黑色砖石墙之中,这就是当年城堡的东北角。院墙下的城墙基石清晰可见,与今天的砖墙相比,更显坚固、整齐。“原来的城墙高三丈三,城墙地基最深入处有七八尺深。”王舜老人告诉我们。
沿耕地向南前行,“那曾是城的正中心,最繁华的地儿。”王舜老人指了指不远的前方说道。而今,这里已是大片的耕地。
再向南,一排低矮的护田垒坝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南面的地势要比北面高出一米,一块巨大的长方形条石嵌于土地之中。王舜老人快步走上前,指着那块巨石说:“这是现存最为古老的城墙基石,是当年‘小南门’的位置所在。”这块条石一半裸露在外,一半埋于土中,足有半米多厚,单裸露在外的部分,就有两米多长。它旁边的垒坝,则是村民用当年“小南门”城墙上的部分碎石垒成的。
距其不远处的护田垒坝上,镶嵌着一个巨大的石臼,臼口处直径足有半米,内壁圆而光滑,“这很可能是古人用来舂米的器皿,是我见到过最大的石臼。”王舜老人说。
沿垒坝向东至东城墙处,有一口保存完好的古井,4块条石搭成的方形井口上,架着一根长方条石。王舜老人说,这口古井所在的位置是当年城里的老字号“福兴昌”(绸缎铺)的后院。如今这口古井“老有所用”,仍用它甘甜的井水,灌溉着周围的粮田。
解放以后,台头营城堡逐渐被拆除。“这城拆了,真是可惜了。”回想起当年的古城,家至今仍在镇里的王舜老人感慨道。

天齐庙”庙会一角(手绘图)

老字号“福兴昌”后院的古井

台营城堡”的东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