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查朱子家礼上所说,迎亲前一日,女方让人铺陈女婿的卧室,世俗就叫做铺房。诗经说百辆彩车陪送她(新娘)。这礼节从上古时代就有了。现在广平较流行此礼,但其中尤其以明朝前期通行的作为正规,近世有的人害怕嫁妆太微薄,而过期铺房的,似乎也难免是重视钱财的过失啊。 〗
亲迎前数日,男家具礼,往告迎娶之期谓之通报。男家具卓酒遣人至女家,告以迎娶之期,间亦有媚自往者,俗又名为通道路。
〖亲迎前数日,男方准备好礼仪所需,前往女方家通告迎娶日期的叫做通报。男家备桌面酒席派人送到女家,告知迎娶日期,间亦有需要取悦,以方便自己前行的人,世俗叫法是通道路。〗
亲迎
男家邀眷族妇,作娶女客,具饰冠簪,至女家梳剃加髻。往娶之时婿先行鼓乐,前导,簥(同轿)用结彩,娶女客即居后乘。九县俗同。威县有五马三簥之仪,盖婿并陪者四人为五马,新妇并娶女送女二妇为三簥也。
〖迎亲男家邀请家眷中的妇女,作为娶女的宾客,都饰有冠簪,到女家梳剃加髻。娶妻回去时女婿先让鼓乐手在前方作向导,轿子结系彩带作装饰,娶女的宾客就坐在新娘后面的轿子。九个县都是相同的习俗。威县还有五马三轿的礼仪,原来是婿与陪同者四人称为五马,新娘与娶女送女二妇称为三轿。〗
予读礼云,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燕则鬈首,疏曰:十五许嫁而笄,未许嫁则二十而笄。然既笄之后寻常在家燕居则去其笄,而分发,为鬌(音同“朵”,头发美好的样子)紒(音同“既”,发结/束发为髻),夫笄簪也,其端刻鸡形,笄长尺二寸,所以卷发而已,非如今之笄,即为妇人之饰者此也。古人未嫁,于一笄犹不肯戴之于家。今各处婚礼有于纳币之日,去亲迎尚远而即加妇人之髻者,何与?广平惟于亲迎之日行冠髻礼俗,谓之上头,此为得之而或拘忌『阴阳小娶之说』,至婿门方冠者,则又泥矣。
〖我读家礼上说,女子即使没许给人家,到了二十也要行笄礼,燕居时就卷曲着头发,疏曰:十五许嫁而笄,……然而已经笄礼之后平时在家燕居就去掉笄,分开头发,束成美丽的发结。所谓的笄簪,就是它的末端刻了一个鸡形,长一尺二寸,所以只是盘卷头发罢了,不像现在的笄,就是作为妇人的头饰。古人没出嫁,就是只有一笄也不愿意在家里戴。现在各地婚礼有在纳币当天,尚且离迎亲之日还远,就给即将出嫁的人插笄簪、盘发髻,是为什么呢?广平府只在迎亲当天行冠髻礼俗,叫做上头,这就是娶到新娘又有些避讳结阴亲或者小娶的礼仪说法;至于到了女婿家门才冠髻的,就又拘泥了。〗
注:“大娶”和“小娶”是旧时个别乡村的习俗。小娶就是娶亲的人家非常困难,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怕被大伙儿来吃,才采用小娶这种方法;他们只请些重要亲戚来家里吃顿便饭;另一方面,采用小娶的人家,所娶的媳妇不是二婚,就是头一任男人死了,故而只能用小娶。
婿乘马在前,新妇车簥(轿)后行,至家三日,拜神主,见舅姑,婿同往妇家见妇之父母。 新妇进门拜天地后即具饮食,稍如合卺之仪。三日早拜祠堂,无祠堂拜神主;具女工枕顶巾履之类,见舅姑。日中,婿同妇往拜妇之父母,间亦有新女入门即拜神主,拜神主,见舅姑者,有次日先往女家谢亲者。
〖婚后三日,祭祖见公婆,三日之后回娘家见岳父母。新娘子进门拜天地后就准备饮食,稍微像举行合卺的礼仪。结婚三日,早上拜祠堂,没祠堂拜神主;准备女工枕巾顶巾鞋子之类,拜见公婆。快到中午,女婿和妇人一起前往拜访女方的父母,期间也有新妇过门就拜神主,拜完神主就见公婆,第二天再到女方家谢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