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第一次读到余华,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那是一个令我惊叹的短篇:句式浑成,故事讲述得极其耐心、缓慢而森森然阴影林立。故事像一片干涩的树叶被一个怪兽慢慢吞噬下去的感觉,而在此期间,那个怪兽目光灼然的注视着你。他在告诉你:他对于陈述这个世界,信心十足。
关于司机的叙述让我想到了卡夫卡。那种对未知态势及人物的冷描写,带有乖谬和——在小说后半部分体现的——残忍。小说的前半部分致密而镂纹精细,从上车 到最后车翻那一段,绝望和荒诞中开始有诗性的发散。结尾的回溯意象是神来之笔,而且句子从死气中忽然复活了。我记忆中是“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 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后来,在他的许多小说里,我都看到了这个词:“欢快”。在周围死气沉沉的时刻,他用了这个句子,使小说忽然活了起 来。
2
《活着》的开头使我惊讶,那带有诗歌般节奏的句子相当精美。但从一开始的叙述中我感觉到了一丝不快。 我没有看到《十八岁》那样的灵性四溢。福贵的故事叙述得缺乏惊喜。某些意象和对话很漂亮,包括凤霞与她爷爷的对话,包括福贵骑着那个妓女奔跑。但是由于需 要讲述的故事相当长,你必须兼顾到小说的稳度和节奏,而不是那些致密漂亮的部分。《活着》里的人们,不再像《十八岁》那样有直触人心的凛冽。从一个普通的 角度用看似无表情的口吻叙述一整段历史,海明威也这么做过。余华让叙述者参与到了故事之中,所以福贵必须是个沉静讲故事的人。但是故事过了一半之后,一切 在朝一个不可阻挡的方向奔袭:坦率的说,故事的后半部分,我只是在等待着人们一个个死亡。
关于《活着》的政治意义似乎有许多位高人谈过,不敢 多说。以一个旁观者和平民角度而目睹时代的变化,这样的写作方式似乎有过相当多。《活着》有别于其他的,私人理解是叙述者本身的沉静和故事尖锐的悲剧效果 带来的冲击力。单纯从小说而言,我喜爱前半部分对小说的控制,但后半部分,隐身在幕后的作者出现了,并将故事不断推向一个我们可以猜到的结局。这是好是 坏,我并不是很清楚。
《许三观卖血记》比起《活着》来,句子更短,整体节奏更为轻盈。与《活着》一样,平淡沉静的口吻控制着触目 惊心的故事。卡夫卡式的荒诞:将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生活用极静的方式叙述出来。但,许三观、许玉兰在思维逻辑和行为上,比福贵、凤霞、万二喜们更为简单, 这种简单使操纵他们的难度相应减小。心理描写直接被对白所代替,相当多的叙述部分被对白所掌握。技巧运用远比《活着》要娴熟,但把一个人寓言化、白描化之 后,我感觉到某种缺失。《许》应当是余华小说里我读的最多的一篇,因为它讲故事的技巧运用如此娴熟,故事又如此精彩,确实值得读下去。但这样的举重若轻到 了后来,却像《活着》电影里出现的皮影戏一样,简单得没有了血肉。这诚然是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小说,一群塑造出色的小说形象。然而,这只是《活着》的另一 个版本,又一个苦难的故事,更轻盈,更好看,更幽默,但扎不出血。
《细雨中呼喊》则似乎是另一个极端:虔诚的、凶顽的内心叙述, 血肉挣扎,呼喊不止。在余华的三部小说中,这一部最接近我关于伟大的审美。但这一部的技巧却是他前三部长篇中最稚嫩的一部。他似乎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 极端。在《细》里,他扑了下去,到了后来血肉流离。在《活》里,他温情脉脉的回忆,却消散了血性。在《许》里,他直接跳了起来,操纵着一群空心的皮影戏来 讲故事。
3
《世事如烟》,我承认我看不下去。
《现实一种》,兼有《十八岁》的灵动与《活着》的 “苦熬”气质——“苦熬”,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里人物表结尾的那一句——不动声色的阴郁小说。比《十八岁》那斩截的荒诞更绵延、细致而恐怖,于是 难度更大。至少在这一部,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式小说家:灰色的,细致的,清醒的,残忍的,几乎带有欣赏意味的折磨自己。
一句题外话:和朋友开过一句玩笑:《现实一种》最后一群医生解剖死者时,如果这段由马尔克斯来写,他九成九会用死者的第一人称叙述自己被完全解剖的感受。
《朋友》,一个平稳干净的小说。
4
马尔克斯在《我们的海明威》里说过:“《过河入林》使人相信,海明威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大师,在写作长篇时也会犯那么多错误。”余华的小说不是这样,但在 控制长篇的节奏、力量方面——我私人的看法——不如他的中短篇那么精彩。他的短篇鲜明、诗性、寓言化,富有力量。但写作长篇是一个迥然相异的过程。
5
个人的偏见和一点题外话:
西方翻译小说的引入使日常的语言产生了变革。林琴南能够以文言文译《茶花女》,但那毕竟是百年前的事。鲁迅、冰心以至于查良峥、傅雷、汝龙以至于李文俊 先生,一代代翻译家过来了,我们日常的语言也从“汉语”变成了“中文”。在我的概念里,《海上花列传》、张爱玲、沈从文、苏童、莫言、老舍(除了那奇怪的 《二马》……)使用的是汉语,而余华使用的,更偏向于“中文”。
这也许是在我心目中,莫言比余华要“高一点点”的原因所在。
我第一次读到余华,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那是一个令我惊叹的短篇:句式浑成,故事讲述得极其耐心、缓慢而森森然阴影林立。故事像一片干涩的树叶被一个怪兽慢慢吞噬下去的感觉,而在此期间,那个怪兽目光灼然的注视着你。他在告诉你:他对于陈述这个世界,信心十足。
关于司机的叙述让我想到了卡夫卡。那种对未知态势及人物的冷描写,带有乖谬和——在小说后半部分体现的——残忍。小说的前半部分致密而镂纹精细,从上车 到最后车翻那一段,绝望和荒诞中开始有诗性的发散。结尾的回溯意象是神来之笔,而且句子从死气中忽然复活了。我记忆中是“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 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后来,在他的许多小说里,我都看到了这个词:“欢快”。在周围死气沉沉的时刻,他用了这个句子,使小说忽然活了起 来。
2
《活着》的开头使我惊讶,那带有诗歌般节奏的句子相当精美。但从一开始的叙述中我感觉到了一丝不快。 我没有看到《十八岁》那样的灵性四溢。福贵的故事叙述得缺乏惊喜。某些意象和对话很漂亮,包括凤霞与她爷爷的对话,包括福贵骑着那个妓女奔跑。但是由于需 要讲述的故事相当长,你必须兼顾到小说的稳度和节奏,而不是那些致密漂亮的部分。《活着》里的人们,不再像《十八岁》那样有直触人心的凛冽。从一个普通的 角度用看似无表情的口吻叙述一整段历史,海明威也这么做过。余华让叙述者参与到了故事之中,所以福贵必须是个沉静讲故事的人。但是故事过了一半之后,一切 在朝一个不可阻挡的方向奔袭:坦率的说,故事的后半部分,我只是在等待着人们一个个死亡。
关于《活着》的政治意义似乎有许多位高人谈过,不敢 多说。以一个旁观者和平民角度而目睹时代的变化,这样的写作方式似乎有过相当多。《活着》有别于其他的,私人理解是叙述者本身的沉静和故事尖锐的悲剧效果 带来的冲击力。单纯从小说而言,我喜爱前半部分对小说的控制,但后半部分,隐身在幕后的作者出现了,并将故事不断推向一个我们可以猜到的结局。这是好是 坏,我并不是很清楚。
《许三观卖血记》比起《活着》来,句子更短,整体节奏更为轻盈。与《活着》一样,平淡沉静的口吻控制着触目 惊心的故事。卡夫卡式的荒诞:将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生活用极静的方式叙述出来。但,许三观、许玉兰在思维逻辑和行为上,比福贵、凤霞、万二喜们更为简单, 这种简单使操纵他们的难度相应减小。心理描写直接被对白所代替,相当多的叙述部分被对白所掌握。技巧运用远比《活着》要娴熟,但把一个人寓言化、白描化之 后,我感觉到某种缺失。《许》应当是余华小说里我读的最多的一篇,因为它讲故事的技巧运用如此娴熟,故事又如此精彩,确实值得读下去。但这样的举重若轻到 了后来,却像《活着》电影里出现的皮影戏一样,简单得没有了血肉。这诚然是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小说,一群塑造出色的小说形象。然而,这只是《活着》的另一 个版本,又一个苦难的故事,更轻盈,更好看,更幽默,但扎不出血。
《细雨中呼喊》则似乎是另一个极端:虔诚的、凶顽的内心叙述, 血肉挣扎,呼喊不止。在余华的三部小说中,这一部最接近我关于伟大的审美。但这一部的技巧却是他前三部长篇中最稚嫩的一部。他似乎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 极端。在《细》里,他扑了下去,到了后来血肉流离。在《活》里,他温情脉脉的回忆,却消散了血性。在《许》里,他直接跳了起来,操纵着一群空心的皮影戏来 讲故事。
3
《世事如烟》,我承认我看不下去。
《现实一种》,兼有《十八岁》的灵动与《活着》的 “苦熬”气质——“苦熬”,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里人物表结尾的那一句——不动声色的阴郁小说。比《十八岁》那斩截的荒诞更绵延、细致而恐怖,于是 难度更大。至少在这一部,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式小说家:灰色的,细致的,清醒的,残忍的,几乎带有欣赏意味的折磨自己。
一句题外话:和朋友开过一句玩笑:《现实一种》最后一群医生解剖死者时,如果这段由马尔克斯来写,他九成九会用死者的第一人称叙述自己被完全解剖的感受。
《朋友》,一个平稳干净的小说。
4
马尔克斯在《我们的海明威》里说过:“《过河入林》使人相信,海明威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大师,在写作长篇时也会犯那么多错误。”余华的小说不是这样,但在 控制长篇的节奏、力量方面——我私人的看法——不如他的中短篇那么精彩。他的短篇鲜明、诗性、寓言化,富有力量。但写作长篇是一个迥然相异的过程。
5
个人的偏见和一点题外话:
西方翻译小说的引入使日常的语言产生了变革。林琴南能够以文言文译《茶花女》,但那毕竟是百年前的事。鲁迅、冰心以至于查良峥、傅雷、汝龙以至于李文俊 先生,一代代翻译家过来了,我们日常的语言也从“汉语”变成了“中文”。在我的概念里,《海上花列传》、张爱玲、沈从文、苏童、莫言、老舍(除了那奇怪的 《二马》……)使用的是汉语,而余华使用的,更偏向于“中文”。
这也许是在我心目中,莫言比余华要“高一点点”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