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岳飞传:
十一年,谍报金分道渡淮,飞请合诸帅之兵破敌。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飞应援,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时飞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于退敌,乃奏:"臣如捣虚,势必得利,若以为敌方在近,未暇远图,欲乞亲至蕲、黄,以议攻却。"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
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乃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已至,飞独后,桧又用参政王次翁计,俟之六七日。既至,授枢密副使,位参知政事上,飞固请还兵柄。五月,诏同俊往楚州措置边防,总韩世忠军还驻镇江。
金史》宗弼(本名兀术)即:金兀术传:
…………..是时,上幸燕京,宗弼见于行在所。居再旬,宗弼还军,上起立,酌酒饮之,赐以甲胄弓矢及马二匹。宗弼已启行四日,召还。至日,希尹诛。越五日,宗弼还军,进伐淮南,克庐州。
上幸燕京,宗弼朝燕京,乞取江南,上从之。制诏都元帅宗弼比还军,与宰臣同入奏事。俄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太保、都元帅、领行台如故。诏以燕京路隶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乃还军,遂伐江南。既渡淮,以书责让宋人,宋人答书乞加宽宥。宗弼令宋主遣信臣来禀议,宋主乞“先敛兵,许弊邑拜表阙下”,宗弼以便宜约以画淮水为界。上遣护卫将军撒改往军中劳之。
皇统二年二月,宗弼朝京师,兼监修国史。宋主遣端明殿学士何铸等进誓表,其表曰:“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附:参考图
这是当时的地理图,其中金军进攻路线不是这次战争的路线,提供这个图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时间是郾城大战后的几个月,在郾城大战中岳飞刚被金兀术打败,金军夺回了第一次议和给南宋的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岳飞、韩世忠退守江南,由于是拉锯战进军也损失严重,金兀术放弃了进攻江南。会兵汴京(开封),休兵4天,然后向东进军,经5天行军来到安徽,攻占了庐州,一番抢掠后,返回金国,到会宁(黑龙江阿城附近),向金熙宗汇报后重新组织军队,再次进攻南宋,围攻庐州,也就是这场战争,
我的疑问是:
1.围魏救赵也是一种战术,我奇怪的是接17道旨意也没有去进攻金军其它地方,而是给宋高宗回信,说明围魏救赵的道理(同时说自己“感冒、发烧”了),而得到宋高宗表扬(实际应该是“哄”),又救援去了(这时杨存中已经中伏、战败,),而始终没有攻击金军其它地方。-------为什么?是不是yuefei在拥兵,不愿损失自己的军队。为什么解兵权只解岳飞兵权?
2.王次翁为什么要给秦桧出谋,解岳飞的兵权?是否宋高宗及文武大臣对岳飞都有意见了?
3.金军攻下了庐州,后岳飞兵到,金军望风而逃;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宋高宗命岳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这里看出宋军只丢了濠州,岳飞一到金军望风而逃。问:什么原因造成宋高宗要改黄河为界为淮河为界,并割让唐、邓州,每年进贡25万两白银和25万匹绢。即使金军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南宋寸土未得,至于这么委屈求和,并怕金军不同意而发毒誓吗?
补充:郾城大战是头年伏天,这场战争是郾城大战的转年开春。在郾城大战中双方交锋、惨烈都有大将伤亡,岳飞退守了鄂州,即:实际情况是金军获胜,不是南宋获胜。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也就是通过这场战争,宋高宗及文武大臣(至少是部分文武大臣),对岳飞有了看法,认为他在拥兵,甚至有故意不救援的嫌疑,为防“黄袍加身”,所以战后要提岳飞的职,以解岳飞的兵权,由于岳飞没有放弃兵权,所以最终被杀了,也就是有没有岳云与张宪的谋反信件,关系不大,岳飞的死,是迟早的事。除非岳飞放弃兵权,才有可能不被陷害,这就是秦桧回答韩世忠“莫须有”,译成现代文为“未必没有”或直译“不需要有”的真正原因。 --------------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十一年,谍报金分道渡淮,飞请合诸帅之兵破敌。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飞应援,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时飞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于退敌,乃奏:"臣如捣虚,势必得利,若以为敌方在近,未暇远图,欲乞亲至蕲、黄,以议攻却。"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
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乃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已至,飞独后,桧又用参政王次翁计,俟之六七日。既至,授枢密副使,位参知政事上,飞固请还兵柄。五月,诏同俊往楚州措置边防,总韩世忠军还驻镇江。
金史》宗弼(本名兀术)即:金兀术传:
…………..是时,上幸燕京,宗弼见于行在所。居再旬,宗弼还军,上起立,酌酒饮之,赐以甲胄弓矢及马二匹。宗弼已启行四日,召还。至日,希尹诛。越五日,宗弼还军,进伐淮南,克庐州。
上幸燕京,宗弼朝燕京,乞取江南,上从之。制诏都元帅宗弼比还军,与宰臣同入奏事。俄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太保、都元帅、领行台如故。诏以燕京路隶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乃还军,遂伐江南。既渡淮,以书责让宋人,宋人答书乞加宽宥。宗弼令宋主遣信臣来禀议,宋主乞“先敛兵,许弊邑拜表阙下”,宗弼以便宜约以画淮水为界。上遣护卫将军撒改往军中劳之。
皇统二年二月,宗弼朝京师,兼监修国史。宋主遣端明殿学士何铸等进誓表,其表曰:“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附:参考图
这是当时的地理图,其中金军进攻路线不是这次战争的路线,提供这个图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时间是郾城大战后的几个月,在郾城大战中岳飞刚被金兀术打败,金军夺回了第一次议和给南宋的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岳飞、韩世忠退守江南,由于是拉锯战进军也损失严重,金兀术放弃了进攻江南。会兵汴京(开封),休兵4天,然后向东进军,经5天行军来到安徽,攻占了庐州,一番抢掠后,返回金国,到会宁(黑龙江阿城附近),向金熙宗汇报后重新组织军队,再次进攻南宋,围攻庐州,也就是这场战争,
我的疑问是:
1.围魏救赵也是一种战术,我奇怪的是接17道旨意也没有去进攻金军其它地方,而是给宋高宗回信,说明围魏救赵的道理(同时说自己“感冒、发烧”了),而得到宋高宗表扬(实际应该是“哄”),又救援去了(这时杨存中已经中伏、战败,),而始终没有攻击金军其它地方。-------为什么?是不是yuefei在拥兵,不愿损失自己的军队。为什么解兵权只解岳飞兵权?
2.王次翁为什么要给秦桧出谋,解岳飞的兵权?是否宋高宗及文武大臣对岳飞都有意见了?
3.金军攻下了庐州,后岳飞兵到,金军望风而逃;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宋高宗命岳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这里看出宋军只丢了濠州,岳飞一到金军望风而逃。问:什么原因造成宋高宗要改黄河为界为淮河为界,并割让唐、邓州,每年进贡25万两白银和25万匹绢。即使金军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南宋寸土未得,至于这么委屈求和,并怕金军不同意而发毒誓吗?
补充:郾城大战是头年伏天,这场战争是郾城大战的转年开春。在郾城大战中双方交锋、惨烈都有大将伤亡,岳飞退守了鄂州,即:实际情况是金军获胜,不是南宋获胜。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也就是通过这场战争,宋高宗及文武大臣(至少是部分文武大臣),对岳飞有了看法,认为他在拥兵,甚至有故意不救援的嫌疑,为防“黄袍加身”,所以战后要提岳飞的职,以解岳飞的兵权,由于岳飞没有放弃兵权,所以最终被杀了,也就是有没有岳云与张宪的谋反信件,关系不大,岳飞的死,是迟早的事。除非岳飞放弃兵权,才有可能不被陷害,这就是秦桧回答韩世忠“莫须有”,译成现代文为“未必没有”或直译“不需要有”的真正原因。 --------------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