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从风俗习惯学习中入手,各民族都一惯重视风俗习惯的学习,它是各民族良好的风俗习惯的继承,发展是时代相传的重要形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风俗习惯的学习本身在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风俗习惯的学习,在不同的情景下,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其地位、作用和效果不相同的,在具有较长历史的城市和乡村中,风俗习惯的学习更为突出,与城市相比,地处偏僻的我们民族地区,青少年通过风俗习惯的学习所接受的品德教育机会多。因此,中小学阶段是通过风俗习惯的学习形式和发展青少年高尚品德的重要时期,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当然,对风俗习惯学习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有所选择风俗习惯中优秀文化的积淀,诸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应发扬,对铺张浪费、互相攀化的现象就应扬弃。特别是当代,对风俗习惯的学习应体现时代性,要在继承中创新。中国民族文化道德习俗对本民族具有约束性,使青少年儿童也程度不同地受到这种保守文化的影响,所以在风俗习惯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挖掘风俗习惯中的创新价值,鼓励青少年敢于在继承中创造良好的风俗习惯,形成自己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立足现实,从多元化价值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个社会里,不同的民族、辈份、生活区域、家庭、使用语言、宗教、受教育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甚至不同的个人,都可能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取向也就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多半在地处偏僻的边远山区。他们的价值取向受当地经济、文化影响颇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更加强化了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德育对我们教师的素质和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加深对多元化社会德育的理解,需要从另外角度审视自己是否有价值偏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在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与习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当前文化生活的特殊体验,使用师生双方熟悉的交流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本民族地区青少年在选择人生价值观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尽管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甚至社会环境错综复杂,也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造福全人类,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只要选择了这种价值观,对人生态度就积极乐观起来,想到前途就一片光明,增强自信心,纵使他们正确价值观真正形成,达到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价值观境界。这些青少年就是我们伫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发展本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将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其次,立足现实,从多元化价值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个社会里,不同的民族、辈份、生活区域、家庭、使用语言、宗教、受教育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甚至不同的个人,都可能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取向也就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多半在地处偏僻的边远山区。他们的价值取向受当地经济、文化影响颇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更加强化了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德育对我们教师的素质和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加深对多元化社会德育的理解,需要从另外角度审视自己是否有价值偏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在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与习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当前文化生活的特殊体验,使用师生双方熟悉的交流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本民族地区青少年在选择人生价值观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尽管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甚至社会环境错综复杂,也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造福全人类,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只要选择了这种价值观,对人生态度就积极乐观起来,想到前途就一片光明,增强自信心,纵使他们正确价值观真正形成,达到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价值观境界。这些青少年就是我们伫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发展本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将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