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阀野鬼吧 关注:32贴子:797
  • 1回复贴,共1

中国古代兵器纵谈(续) 阵记 (作者:重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言
军事文明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纵观历史,罗马军团的荣耀、中世纪骑士的虔诚、日本武士的忠勇。。。哪个不蕴含了其民族珍贵的物质和精神品质呢?而在华夏文明的世界奇迹中,代表其军事成就的长城和兵马俑不也位列前茅吗?可以说,不研究军事文明,就不可能了解完整的文明。因此,中国古代军事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
本文虽是作为《中国古代兵器纵谈》的续篇,但风格并不尽相同。因为阵法研究属于冷门,笔者又非历史专业人员,所能接触到的都是大路资料,只不过较一般人多动些脑筋,多做些比较和整理而已。因此,《阵记》较之前作,更多的是列材料、做推测,重在思路的提供,而非总结出定论。关键目的是使读者对中国古代阵法有个概括了解,并为有志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
好了,总之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后,能够对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几分钦佩与自豪,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初衷了。
第一章 战车时代
第一节 萌芽
华夏军事史的开端可追朔至远古,根据传说,那时的英雄们有着各种奇特形貌,战争之宏大壮观令今人不由得联想到史前文明。不过这些传说实在太古老了,古老到只能作为神话去了解,而真正可作为信史的历史,则至少要到公元前16世纪。当时,取代夏的商人从闯入黄河流域的印欧人那里学到了战车制造,并用于灭夏战争,由此拉开了华夏军事战车时代的帷幕。
华夏的战车时代是伴随方阵时代一同到来的。由于王权的进一步巩固,商朝从中后期开始出现了由国王掌握、固定建制的右、中、左三个步兵师,作为应付战事的快速反应部队。三师虽然平时只有少数贵族驻守、战时才扩充满员,但固定的建制毕竟为诞生阵法提供了前提。
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三师编制采用标准的十进制,10人为什,10什为行,10行为大行。鉴于商墓中殉葬者多为10人一排,或10人左右一坑、10坑一排,据此假设“行”是由10什组成的、宽100人深1人的横队似乎是合理的。而参考《国语.吴语》中春秋时期吴军万人方阵“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十行一嬖大夫”的记载,所谓“大行”则似应指行的“厚度”,亦即10行重叠、组成宽100深10的方阵。不过,此时的最小编制虽细至10人,应只便于严明军纪,因为依此布阵方式判断,方阵尚不能分解为独立的小方阵,也就无法实现更复杂的阵形变化。
师的具体规模尚无定论,如按较普遍的3000人的说法,一师便应由3大行构成。由于此时军阵已有右、中、左的概念,因此阵法自然可将3大行并列部署,或重叠为3列。
此时,新兴的车兵业已形成相当规模,根据甲骨文卜辞上的记载,国家拥有的战车已不少于300乘。车兵以5乘为队,5队的统帅称为“马亚”,100乘的统帅称为“多马亚”。此时车兵尚是独立军种,每乘战车只有甲士和徒役各三人。
在后期商墓中发现一种5乘战车组成的前三角队形,中间3乘组成纵队,后方2乘组成侧翼,在最前方战车的两侧,是15名徒役组成的横队。如果这种队形属于当时车兵的战斗队形,那麽1“马亚”列为横队的宽度,就近似于步兵一个大行的正面。《六韬.均兵》中说“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以1“马亚”对1大行,平均每乘只需对抗40名步兵,即使考虑到商代战车较为简陋,优势应该依然是明显的。
事实上,当时的车兵相对于步兵,不但有战车的优势,装备也占有绝对优势。步兵身份较低,武器以戈盾为主,使用高不到半人、宽约半人的等腰梯形蒙皮木盾,右手则用来挥舞长仅1米左右的短戈。为方便啄钩,戈柄设计为手能识别前后的扁圆形。由于挥舞戈需要较大的空间,决定了步兵方阵的密集度不会太大。车兵由于来自贵族,装备相对精良得多,战车上配备有三把铜短刀、及铜戈和弓各两副,甲士皆戴铜盔披皮甲。此时的皮甲应是类似古罗马胸甲的大片式皮甲,但肩臂、腰胯等部位可能已使用札甲式的活动甲片。皮甲表面还可能钉有直径10厘米左右的铜泡,用以加强防护。由于射是一项高级技能,只有在贵族学校中方能系统学习,而且直到《周礼.夏官司马》记载的演习规则中,也未见步兵射击的环节,所以此时步兵是否用弓不得而知。但车兵是肯定装备的。当时已有复合弓,箭长85厘米左右,据此可推测弓身几乎与人等高。



1楼2012-10-26 10:49回复

    尽管如此,考古显示当时的步兵却是列在车兵之前的。但鉴于前三角队形明显是利于突击,前车后步才能发挥其威力,且《司马法.天子之义》中也说“殷日寅车,先疾也”,即商代战车讲求快速,因此步兵在前应只是车步配合的方式之一。车兵与步卒的关系类似现代坦克与步兵的关系,前者笨重却强大,后者灵活却弱小。没有步兵的掩护,坦克就无法巩固战线,甚至遭到步兵围攻,而没有坦克支援,步兵也会丧失大部分突击力。
    商对战车的发展虽限于生产力水平,却也影响了周的先人。于是在武王伐纣、以祖先崇拜开创华夏千秋底蕴时,“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就成为了《史记.周本纪》中历史性的一笔。
    借助生产力的发展,西周逐渐获得了营建大规模车兵的能力,从中期之后,车兵升格成唯一军种,步兵则演变为伴车而行的徒兵。每乘战车除甲士10名、徒兵20人外,还配有辎重车一辆,由徒兵中的5个后勤管理。《司马法.天子之义》中说:“周曰元戎,先良也”,就是说周代战车的稳定性和速度皆佳,这其中除了制造工艺的进步,也应包括由商代的2或4马牵引变为一律4马的因素。
    此时甲士的装备更为精良。作战时身披钉有青铜护甲的皮甲,足蹬钉满铜泡的战靴。驭手由于不能自卫,颈部还立有坚硬的领盆,肩甲一直覆盖到手腕并带有护手。主战武器方面新增了矛、戟和钺,各有长短和用途。防身武器方面则以短剑取代了短刀,预示着华夏兵器“剑时代”的到来。
    军事训练在此时已成体系,不但各级学校满足了上至公卿、下至“国人”的广大群体较系统学习战斗技能的要求,还定期举行各级射箭比赛和全国规模的军事演练。演练以农闲时节的田猎形式进行,每年四次,春季“辨鼓铎镯铙”、夏季“辨军之夜事”、秋季“辨旗物之用”、冬季则举行大规模演习。军事训练的深入化和制度化必然会提高军队的协同能力,从而为阵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车兵的编制已很难定论。《周礼.夏官司马》中的记载是以5乘为单位、进而25乘、125乘。但此记载中每乘人数却与西周军赋不符,与春秋初期的一乘人数比较,也嫌过多。《六韬.均兵》中虽然记载“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却又大谈车骑配合,时代先进性明显。不过,如将《周礼》、《六韬》的记载相结合,再参考商代5乘、25乘、100乘的进位规则,那麽处于这条牢固贯穿商至战国的时间线内,西周的编制应也不会多麽独树一帜。
    由于步兵演变为徒兵,步兵的阵法就成了车阵的一部分。《周礼.夏官司马》记载,“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就是说在狭窄崎岖之地,步卒居前,在宽阔平坦之地,战车居前。但由于隶属关系的改变,商代的前三角队形却应不再适用,否则除非战车与徒兵分离,不然徒兵只能参差不齐的排列,却无法保持战线的完整。因而至晚由此,出于保持战线完整性的需要,华夏车兵开始步入方阵时代。那麽具体方阵时代的阵法是什麽样呢?不妨参考一下春秋之初的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是当时的军事天才郑庄公的杰作之一,此人为后世战术开创了多项先河,而“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也可列为其一。对“先偏后伍,伍承弥缝”的通常解释是,前面是战车,后面是徒兵,将徒兵排列在战车的间隙,以便战车发挥突击力。但笔者前面已经对前三角队形进行过讨论,因此并不认同这种解释。反倒是春秋中期大原之战中魏舒方阵的编组,笔者认为更能解释这段记载。魏舒方阵是将全军分为25乘、50乘、120乘、81乘和27乘五组,分别称为偏、两、伍、专和参。如果将“偏”列为横队,而将后面“伍”的120乘列为5行,则正面的24乘刚好能填补“偏”中各乘的间隙,形成所谓“伍承弥缝”。
    依此推测,则此阵具有两层意味。
    第一、此阵被《左传》特别注释,说明其少见。何为不少见呢?应该就是非“伍承弥缝”的方阵了。
    第二、两、伍、专、参,都基本是25的倍数。考虑到从商至战国车兵编制的相似性,可以推测,以25乘为基础编成各种规模和纵深的战车方阵,至少应是西周后期直到战国的共同思想。
    


    2楼2012-10-26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