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军事文明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纵观历史,罗马军团的荣耀、中世纪骑士的虔诚、日本武士的忠勇。。。哪个不蕴含了其民族珍贵的物质和精神品质呢?而在华夏文明的世界奇迹中,代表其军事成就的长城和兵马俑不也位列前茅吗?可以说,不研究军事文明,就不可能了解完整的文明。因此,中国古代军事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
本文虽是作为《中国古代兵器纵谈》的续篇,但风格并不尽相同。因为阵法研究属于冷门,笔者又非历史专业人员,所能接触到的都是大路资料,只不过较一般人多动些脑筋,多做些比较和整理而已。因此,《阵记》较之前作,更多的是列材料、做推测,重在思路的提供,而非总结出定论。关键目的是使读者对中国古代阵法有个概括了解,并为有志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
好了,总之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后,能够对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几分钦佩与自豪,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初衷了。
第一章 战车时代
第一节 萌芽
华夏军事史的开端可追朔至远古,根据传说,那时的英雄们有着各种奇特形貌,战争之宏大壮观令今人不由得联想到史前文明。不过这些传说实在太古老了,古老到只能作为神话去了解,而真正可作为信史的历史,则至少要到公元前16世纪。当时,取代夏的商人从闯入黄河流域的印欧人那里学到了战车制造,并用于灭夏战争,由此拉开了华夏军事战车时代的帷幕。
华夏的战车时代是伴随方阵时代一同到来的。由于王权的进一步巩固,商朝从中后期开始出现了由国王掌握、固定建制的右、中、左三个步兵师,作为应付战事的快速反应部队。三师虽然平时只有少数贵族驻守、战时才扩充满员,但固定的建制毕竟为诞生阵法提供了前提。
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三师编制采用标准的十进制,10人为什,10什为行,10行为大行。鉴于商墓中殉葬者多为10人一排,或10人左右一坑、10坑一排,据此假设“行”是由10什组成的、宽100人深1人的横队似乎是合理的。而参考《国语.吴语》中春秋时期吴军万人方阵“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十行一嬖大夫”的记载,所谓“大行”则似应指行的“厚度”,亦即10行重叠、组成宽100深10的方阵。不过,此时的最小编制虽细至10人,应只便于严明军纪,因为依此布阵方式判断,方阵尚不能分解为独立的小方阵,也就无法实现更复杂的阵形变化。
师的具体规模尚无定论,如按较普遍的3000人的说法,一师便应由3大行构成。由于此时军阵已有右、中、左的概念,因此阵法自然可将3大行并列部署,或重叠为3列。
此时,新兴的车兵业已形成相当规模,根据甲骨文卜辞上的记载,国家拥有的战车已不少于300乘。车兵以5乘为队,5队的统帅称为“马亚”,100乘的统帅称为“多马亚”。此时车兵尚是独立军种,每乘战车只有甲士和徒役各三人。
在后期商墓中发现一种5乘战车组成的前三角队形,中间3乘组成纵队,后方2乘组成侧翼,在最前方战车的两侧,是15名徒役组成的横队。如果这种队形属于当时车兵的战斗队形,那麽1“马亚”列为横队的宽度,就近似于步兵一个大行的正面。《六韬.均兵》中说“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以1“马亚”对1大行,平均每乘只需对抗40名步兵,即使考虑到商代战车较为简陋,优势应该依然是明显的。
事实上,当时的车兵相对于步兵,不但有战车的优势,装备也占有绝对优势。步兵身份较低,武器以戈盾为主,使用高不到半人、宽约半人的等腰梯形蒙皮木盾,右手则用来挥舞长仅1米左右的短戈。为方便啄钩,戈柄设计为手能识别前后的扁圆形。由于挥舞戈需要较大的空间,决定了步兵方阵的密集度不会太大。车兵由于来自贵族,装备相对精良得多,战车上配备有三把铜短刀、及铜戈和弓各两副,甲士皆戴铜盔披皮甲。此时的皮甲应是类似古罗马胸甲的大片式皮甲,但肩臂、腰胯等部位可能已使用札甲式的活动甲片。皮甲表面还可能钉有直径10厘米左右的铜泡,用以加强防护。由于射是一项高级技能,只有在贵族学校中方能系统学习,而且直到《周礼.夏官司马》记载的演习规则中,也未见步兵射击的环节,所以此时步兵是否用弓不得而知。但车兵是肯定装备的。当时已有复合弓,箭长85厘米左右,据此可推测弓身几乎与人等高。
军事文明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纵观历史,罗马军团的荣耀、中世纪骑士的虔诚、日本武士的忠勇。。。哪个不蕴含了其民族珍贵的物质和精神品质呢?而在华夏文明的世界奇迹中,代表其军事成就的长城和兵马俑不也位列前茅吗?可以说,不研究军事文明,就不可能了解完整的文明。因此,中国古代军事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
本文虽是作为《中国古代兵器纵谈》的续篇,但风格并不尽相同。因为阵法研究属于冷门,笔者又非历史专业人员,所能接触到的都是大路资料,只不过较一般人多动些脑筋,多做些比较和整理而已。因此,《阵记》较之前作,更多的是列材料、做推测,重在思路的提供,而非总结出定论。关键目的是使读者对中国古代阵法有个概括了解,并为有志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
好了,总之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后,能够对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几分钦佩与自豪,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初衷了。
第一章 战车时代
第一节 萌芽
华夏军事史的开端可追朔至远古,根据传说,那时的英雄们有着各种奇特形貌,战争之宏大壮观令今人不由得联想到史前文明。不过这些传说实在太古老了,古老到只能作为神话去了解,而真正可作为信史的历史,则至少要到公元前16世纪。当时,取代夏的商人从闯入黄河流域的印欧人那里学到了战车制造,并用于灭夏战争,由此拉开了华夏军事战车时代的帷幕。
华夏的战车时代是伴随方阵时代一同到来的。由于王权的进一步巩固,商朝从中后期开始出现了由国王掌握、固定建制的右、中、左三个步兵师,作为应付战事的快速反应部队。三师虽然平时只有少数贵族驻守、战时才扩充满员,但固定的建制毕竟为诞生阵法提供了前提。
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三师编制采用标准的十进制,10人为什,10什为行,10行为大行。鉴于商墓中殉葬者多为10人一排,或10人左右一坑、10坑一排,据此假设“行”是由10什组成的、宽100人深1人的横队似乎是合理的。而参考《国语.吴语》中春秋时期吴军万人方阵“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十行一嬖大夫”的记载,所谓“大行”则似应指行的“厚度”,亦即10行重叠、组成宽100深10的方阵。不过,此时的最小编制虽细至10人,应只便于严明军纪,因为依此布阵方式判断,方阵尚不能分解为独立的小方阵,也就无法实现更复杂的阵形变化。
师的具体规模尚无定论,如按较普遍的3000人的说法,一师便应由3大行构成。由于此时军阵已有右、中、左的概念,因此阵法自然可将3大行并列部署,或重叠为3列。
此时,新兴的车兵业已形成相当规模,根据甲骨文卜辞上的记载,国家拥有的战车已不少于300乘。车兵以5乘为队,5队的统帅称为“马亚”,100乘的统帅称为“多马亚”。此时车兵尚是独立军种,每乘战车只有甲士和徒役各三人。
在后期商墓中发现一种5乘战车组成的前三角队形,中间3乘组成纵队,后方2乘组成侧翼,在最前方战车的两侧,是15名徒役组成的横队。如果这种队形属于当时车兵的战斗队形,那麽1“马亚”列为横队的宽度,就近似于步兵一个大行的正面。《六韬.均兵》中说“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以1“马亚”对1大行,平均每乘只需对抗40名步兵,即使考虑到商代战车较为简陋,优势应该依然是明显的。
事实上,当时的车兵相对于步兵,不但有战车的优势,装备也占有绝对优势。步兵身份较低,武器以戈盾为主,使用高不到半人、宽约半人的等腰梯形蒙皮木盾,右手则用来挥舞长仅1米左右的短戈。为方便啄钩,戈柄设计为手能识别前后的扁圆形。由于挥舞戈需要较大的空间,决定了步兵方阵的密集度不会太大。车兵由于来自贵族,装备相对精良得多,战车上配备有三把铜短刀、及铜戈和弓各两副,甲士皆戴铜盔披皮甲。此时的皮甲应是类似古罗马胸甲的大片式皮甲,但肩臂、腰胯等部位可能已使用札甲式的活动甲片。皮甲表面还可能钉有直径10厘米左右的铜泡,用以加强防护。由于射是一项高级技能,只有在贵族学校中方能系统学习,而且直到《周礼.夏官司马》记载的演习规则中,也未见步兵射击的环节,所以此时步兵是否用弓不得而知。但车兵是肯定装备的。当时已有复合弓,箭长85厘米左右,据此可推测弓身几乎与人等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