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鼎盛
西周的统治历时200多年,之后在希腊地区,多利亚人取代迈锡尼文明,将希腊带入城邦时代,而此时的华夏,车轮滚滚的春秋时代亦驰入历史。
多利亚人继承了迈锡尼文明的好战性格,并根据自身政治体制和希腊地形特点,发展出一种完全依赖重装步兵的方阵战术,这种战术就是后世著名的希腊方阵,又称“多利亚方阵”,它的诞生标志着西方早期军事艺术的开端。而由此,本文也将开始涉及华夏与西方阵法的比较。
随着周室王权的衰落,曾经倍受压制的地方诸侯争相拥兵自重,展开了漫长的争霸过程。为了扩充军事实力,各国争相推行世兵制,将“国人”中较具天赋的分子编入兵户,建立起稳定的武士阶层。如果说西周“国人”习武靠得是自觉,此时的部分“国人”就不但有机会,更有充足的闲暇习武了。专事习武者范围的扩大,自然使军队战斗力和阵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时虽是车战的鼎盛时代,但在中后期各国通过“作州兵”、“作丘甲”、“作丘赋”、“用田赋”等一系列政策将国家转变为上至贵族、下至庶民的全民皆兵前,最大成就却并非军力的急剧膨胀,而是各种新战术的诞生。
还是从郑庄公谈起。此人是最早打破右、中、左三军划分,并运用迂回、偷袭战术的统帅。在制北之战中,他利用燕军重视正面的郑国三军,背后却疏于防备,另遣一军迂回到燕军背后,将燕军击败。一役开创了华夏兵法中“兵不厌诈”的先河。
最早的诱敌、伏击战术同样出自这位军事家之手。在郑抗北戎之战中,他利用戎军纪律涣散又不团结的特点,派一支部队诱敌,同时在路线上设下三处伏兵。待戎军被诱入埋伏圈时,发伏兵全歼戎军前部。戎军后部见状,仓皇而逃。
在“小”战术方面,郑庄公亦最早运用了夹击战术。繻葛之战中,他先令左右两军出击,分别击退士气低落的周左军和战斗力较弱的周右军,使周中军士卒产生慌乱,而后三面夹击,大败周军。
郑庄公之后是门廉。此人名声不大,却是早于汉尼拔约500年,在“小”战术上运用后退包围战术的统帅。在楚巴攻邓优之战中,他将楚军布置在巴军之间,出击邓军并诈败,引诱邓军追击,既而三面夹击将之大败。优军见势,也只得撤退。
又过了19年,就轮到曹刿登场了。此人之所以家喻户晓,全赖初中语文中那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但他在此战中所运用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却是很令人迷惑。因此,在了解曹刿的作为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的作战规则。
对于当时的作战规则,不妨以《周礼.夏官司马》中所记的训练规则为据。虽然此书内容未必准确,且所指为西周,但此时距西周尚不远,其间也未发生大的社会变革,因此作战思想应较接近,甚至可能因为时间较近,反而更接近书中的记载。
首先,中军主将擂鼓,中军众将一道擂鼓三次,各二十五乘长随之“振铎”,传令下级军官举旗,全体起立。中军擂进军鼓,各五乘长“鸣镯”,指挥部下伴着鼓点徐徐前进,走出约120米后停止。中军又三鼓,各二十五乘长“摝铎”,传令下级军官收旗,全体坐下。
继而,主将再次擂鼓,部队重复上面过程,但行进速度改为“车骤徒趋”的快步方式。
再继而,以“车驰徒走”的奔跑方式再次重复上面过程,但不再“摝铎”,而是热身完毕,准备进入战斗。
最后,战鼓连擂三遍,部队连攻三次。如果战事不利,则中军擂撤退鼓,各百乘长随之“鸣铙”,传令部下撤退约120米,进行休整。
因此笔者认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并非普遍认为的是为消耗敌军体力、或使敌军产生疑虑。因为,多走几百米不可能使士卒疲惫到足以严重削弱战力的程度,疑兵也很难在军力显然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得逞。实际应是,曹刿先按兵不动使齐军误以为惧战,进而产生轻敌,因此当他命令部队突然出击时,齐军因震惊而落败。之后他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才决定追击。两者前后呼应,都是突出他善于揣摩敌军心理。失传的西周兵书《军志》有佚文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曹刿正是将此思想引入了“小”战术。
西周的统治历时200多年,之后在希腊地区,多利亚人取代迈锡尼文明,将希腊带入城邦时代,而此时的华夏,车轮滚滚的春秋时代亦驰入历史。
多利亚人继承了迈锡尼文明的好战性格,并根据自身政治体制和希腊地形特点,发展出一种完全依赖重装步兵的方阵战术,这种战术就是后世著名的希腊方阵,又称“多利亚方阵”,它的诞生标志着西方早期军事艺术的开端。而由此,本文也将开始涉及华夏与西方阵法的比较。
随着周室王权的衰落,曾经倍受压制的地方诸侯争相拥兵自重,展开了漫长的争霸过程。为了扩充军事实力,各国争相推行世兵制,将“国人”中较具天赋的分子编入兵户,建立起稳定的武士阶层。如果说西周“国人”习武靠得是自觉,此时的部分“国人”就不但有机会,更有充足的闲暇习武了。专事习武者范围的扩大,自然使军队战斗力和阵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时虽是车战的鼎盛时代,但在中后期各国通过“作州兵”、“作丘甲”、“作丘赋”、“用田赋”等一系列政策将国家转变为上至贵族、下至庶民的全民皆兵前,最大成就却并非军力的急剧膨胀,而是各种新战术的诞生。
还是从郑庄公谈起。此人是最早打破右、中、左三军划分,并运用迂回、偷袭战术的统帅。在制北之战中,他利用燕军重视正面的郑国三军,背后却疏于防备,另遣一军迂回到燕军背后,将燕军击败。一役开创了华夏兵法中“兵不厌诈”的先河。
最早的诱敌、伏击战术同样出自这位军事家之手。在郑抗北戎之战中,他利用戎军纪律涣散又不团结的特点,派一支部队诱敌,同时在路线上设下三处伏兵。待戎军被诱入埋伏圈时,发伏兵全歼戎军前部。戎军后部见状,仓皇而逃。
在“小”战术方面,郑庄公亦最早运用了夹击战术。繻葛之战中,他先令左右两军出击,分别击退士气低落的周左军和战斗力较弱的周右军,使周中军士卒产生慌乱,而后三面夹击,大败周军。
郑庄公之后是门廉。此人名声不大,却是早于汉尼拔约500年,在“小”战术上运用后退包围战术的统帅。在楚巴攻邓优之战中,他将楚军布置在巴军之间,出击邓军并诈败,引诱邓军追击,既而三面夹击将之大败。优军见势,也只得撤退。
又过了19年,就轮到曹刿登场了。此人之所以家喻户晓,全赖初中语文中那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但他在此战中所运用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却是很令人迷惑。因此,在了解曹刿的作为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的作战规则。
对于当时的作战规则,不妨以《周礼.夏官司马》中所记的训练规则为据。虽然此书内容未必准确,且所指为西周,但此时距西周尚不远,其间也未发生大的社会变革,因此作战思想应较接近,甚至可能因为时间较近,反而更接近书中的记载。
首先,中军主将擂鼓,中军众将一道擂鼓三次,各二十五乘长随之“振铎”,传令下级军官举旗,全体起立。中军擂进军鼓,各五乘长“鸣镯”,指挥部下伴着鼓点徐徐前进,走出约120米后停止。中军又三鼓,各二十五乘长“摝铎”,传令下级军官收旗,全体坐下。
继而,主将再次擂鼓,部队重复上面过程,但行进速度改为“车骤徒趋”的快步方式。
再继而,以“车驰徒走”的奔跑方式再次重复上面过程,但不再“摝铎”,而是热身完毕,准备进入战斗。
最后,战鼓连擂三遍,部队连攻三次。如果战事不利,则中军擂撤退鼓,各百乘长随之“鸣铙”,传令部下撤退约120米,进行休整。
因此笔者认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并非普遍认为的是为消耗敌军体力、或使敌军产生疑虑。因为,多走几百米不可能使士卒疲惫到足以严重削弱战力的程度,疑兵也很难在军力显然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得逞。实际应是,曹刿先按兵不动使齐军误以为惧战,进而产生轻敌,因此当他命令部队突然出击时,齐军因震惊而落败。之后他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才决定追击。两者前后呼应,都是突出他善于揣摩敌军心理。失传的西周兵书《军志》有佚文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曹刿正是将此思想引入了“小”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