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历史考古吧 关注:822贴子:2,720
  • 1回复贴,共1

高丽本·和刻本·越南古籍的鉴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丽本  高丽本又称朝鲜本,是指古代朝鲜刊印的图书,包括所刊印的汉文(汉字文言文)、谚文(朝鲜文)与汉文谚解(汉文原文附加谚文注解)三大类书籍。而作为中国古籍版本鉴定中常用的一个术语,高丽本专指古代朝鲜刊印的汉籍图书。  朝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公元2至3世纪(约当中国汉朝末至三国时期),汉字传入朝鲜,此后直到19世纪末,汉字文言文一直是朝鲜官方正式文字。其间李朝世宗李构(t60)与郑麟趾等臣僚创制了有28个字母的谚文,于1446年(中国明正统十一年)刊布于《训民正音》一书中,以期改变由于朝鲜语音与汉字语音不同而出现的“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的局面,自此开创了朝鲜历史上汉文、谚文并行长达450年的文化景观,高丽本因此也就有了汉文、谚文、汉文谚解等不同类别。  在大汉籍圈内,高丽本最主要的特色是活字本印书数量众多。除了常见的木活字和铜活字,高丽本中还有用陶、瓢(葫芦)、铁、铅等材料各异的活字印刷的书籍。另据统计,在14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朝鲜官私雕造木活字不下29次,铸造金属活字(绝大部分是铜活字)约35次。从版刻史的角度看,高丽本还有两项世界之最值得一提。一是1298年(中国元大德二年)高丽朝刊印的《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为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本,一是1438年(中国明正统三年)李朝所印《通鉴纲目》,为现存最早的铅活字印本。  高丽本的最大特色是其内容讹误较少。由于中土许多古书在早期即传入朝鲜,故高丽本往往保存了中国已失传的古书、或同一部书中版本更好的本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比如南宋著名学者李壁笺注的《王荆文公诗》,此书现存的中国刊本均是已经宋元之际学者刘辰翁删节原注的本子,唯有日本蓬左文库收藏的一部朝鲜活字本保留了比通行本多至一倍的注释,据考证其底本源自一种未经刘辰翁删节的宋刻本,是目前已知的《王荆文公诗》李注本的最佳版本。


1楼2012-10-30 02:33回复
    越南古籍
     传说越南古王朝瓯雒是中国东南部的越族的一支,从南越王赵佗时代始(公元前207年),到吴权建都古螺的1000多年间,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从1527年起,越南进入“自主时代”,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科举制度却一直实行到1919年,所以古代越南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分支。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拉丁化的越南文才取代了通行的汉字与喃字(越南在借用汉字的年代里,为了书写越南语而借用的汉字,以及仿照汉字形式创造的越南字统称为喃字)。
    越南本在国内外已比较罕见,现存大部分是阮朝(中国清嘉庆七年至民国34年,1802~1945年)印本。这一时期的越南本外观与清刻本颇为相像,所以粗看很容易误认为是中国清代某种地方印本,但只要仔细翻看,越南本还是不难鉴别的。越南本用越南纪年,有关年号常出现在内封、牌记或序跋里。现存的越南本多为准汉籍的越人著述,这从书内的地名、史实甚至书名即可考得。此外,越南本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就是一部分汉籍的书脊部分经常涂有厚厚的深褐色涂料,因为涂料带有明显的胶质成分,所以光滑而有亮光。还有的是在书根、书口等部位也经常涂有一种较浅的酱红色涂料。一般认为,这是由于越南地处东南亚,气候潮湿,书易霉损,所以需要在书的外部涂抹特殊的防护涂料,以延长图书的寿命。如此,外加防护涂料也就成了判定越南本的又一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开本上讲,越南本的特征与中国古籍印本基本相同,封面做法与朝鲜本、和刻本不同,而与中国古籍一样,是将两大张纸对折分别作封面、封底,经常是用已经写过字的废纸,涂抹一种酱红色的涂料制成。越南本装订形式很独特,类似中国古籍中的毛装,即用单股粗线(有时就是纸捻),在一二和三四孔之间分别系扎。越南本纸张厚度与中国清刻本的纸张厚度接近,但纸质略粗,颜色近似奶黄色。越南本的字体是软硬两体都有,有时因受越南喃字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在中国读者看来属于错别字的汉字。
     出自: 《收藏 》 2008年6期
    


    4楼2012-10-30 0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