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目前形成了三国演义式的政治格局,段氏、高氏、杨氏之间构成了微弱的平衡,而任何一点异动都将打破这种平衡,造成腥风血雨。这样的政治格局无疑限制了大理国的发展,在历史上,大理国对周边国家也显示出人畜无害的形象,而对宋则甘愿称臣。为什么大理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呢,这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早在南诏时期就出现了清平官(即宰相)专政、节度使(即都督)擅权的混乱局面。在清平官和节度使中,大多数是代表新兴封建领主势力的先进汉族和“白蛮”大姓豪族,其中以郑、赵、杨、段的势力最大。这种状况,造成了新旧势力之间互相争夺政权的局面。以致在南诏灭亡后短短的30多年间,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权的交相更替。一直到大理国建立,这个问题仍旧是困扰执政者的一个大问题。
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早年受杨氏追杀期间就受高氏支持,而后又向高氏所在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才灭了杨氏的大义宁政权,建立大理国。所以高氏在大理国有超然的地位。大理的基本组成是部族,各部族都有自己的一个领地,在自己领地内相对独立。部族之间通过联姻等手段建立起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大理的地理环境多山,易守难攻,想要灭掉一个部族代价非常大。所以杨氏政权虽然被推翻,但仍旧保持很大的势力。
由于部族的构成方式,大理建国后不可能采取宋那样“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而是继续允许各大部族保持领地。段思平采用的是将各部族首领召集到都城做官的方式,这是一种变相的人质形式。这也是一种维持段氏统治的方式。
大理的这些大部族占据着大理国大部分的土地。在封建社会,土地是物质基础,有了土地就有经济来源,就可以发展人口,建立武装力量,培养人才。。。建国初期众多部族纷纷接受段氏的庇护,段氏成为了最大的地主,这也保证了段氏政权的稳定性。
然而两系相争却使段氏的统治基础遭受动摇,段思平死后,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夺去了段思平之子的帝位。历经数代之后,段素兴因日益荒淫被废,段思廉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段氏内部两系相争削弱了段氏的影响力,众多麾下部族改投其他势力。前政权后人杨氏作为白蛮的望族再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