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滩的交通运输及其发展
往昔,途经洽滩的井盐运销川内及滇黔各省,依靠自贡通住富顺和宜宾的石板大路和一条釜溪河
(又称盐井河)。
路运,由“盐担子”肩运,从自贡贩盐到云贵等地,定要在沿滩打尖;而川南等地的杂货小贩,把大米、干货等运到自贡,也要在沿滩停留,所以沿滩店铺逐渐发展起来。
水运,由格船(俗称“歪屁股船”)载运、 因发源于威远及荣县两境山区的釜溪河,源头流量不大,洪水泛滥时,水流湍急,枯水时河床浅窄。盐运不能常年通航,因有通航期与停航期之分。承担井盐外销主运任务的楷船,洪水期停船;枯水期船过滩需七天放行一次;如遇严重干旱,河水枯竭,还要盘滩过坳。一载盐船(约五十吨)要盘滩过场费八千元。那时的沿滩码头,上河停靠的过滩船,长串地排满河上 ,鳞次栉比,颇为壮观;船夫抬工营集,确也相当热闹,街市生意买卖火红。但运力低,航行缓慢,丑运费高,这样落后的运输不能适应井盐发展的需要。
民国十五年(1926年),二十四军接防川南,军长刘文辉始倡导修筑井(自流井)富(富顺)马路(即川云公路的前身)。井富马路自雷公滩起至邓关,途经贡井、东兴寺、沙坪、沿滩、王井、邓关等六个场镇。一九二六年开始筹建并募捐股款,一九二七年初测施工,一九三o年全线修成通车。井富马路成为自贡盐运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活跃了农商贸易,发展了沿滩经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军兴, 自贡盐场振兴,盐业增产,川康盐务管理局接管井富马路。 为了多运井盐出关,又拟定利用马路一侧路基铺设轻便轨道。自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上半年开工,十二月底就修成自贡至沿滩一段。共有运行的平车二百辆,约每日可运井盐一千二百市担,回程运煤一百四、五十包(每包二百五十公斤)。后因车祸不断,伤亡日增,于一九四一年拆除。
继而承担路运主力的是板板车。但板板车亦常发生事故,又运力有限。其时抗日战争吃紧,国民政府迟到重庆,海盐不能内运, 自贡成了西南的唯一川盐供应基地。盐税是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源。在国民政府号召盐商发展生产, 自贡井盐出现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为了开发河运,在釜溪河上修建了三座船闸。船闸俺成后,河流成梯形结构,水位升高,河床加宽,并可调节水流,使盐运常年通航。而沿滩面前的船闸处于中转的重要位置,放以当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样熙之字号庸之命名为”庸公闸”。由享有书法家盛名的荣县赵熙题字,刻于闸壁。
民国卅年(1941年)三月, 由川康盐务管理局投资开始修建沿滩船闸。工程由总工程师朱宝铃等十三人负责,郑厚平任船闸总施工,船闸工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底竣工。建成拦水堰长六十九点五米,标高四百八十七米,顶宽四米,底八米;船闸长六十三米,宽九米,闸墙标高四百九十米。此项工程计用工款290,70l元(银元)。船闸建成后,舟揖通行,航程时间缩短,运费节省。那时赵化等地的煤,销往自贡熬盐,由路运到沿滩转走水路,沿滩沿河两岸遍设煤栈,堆煤如山;车来船往,甚为热闹。
其时沿滩,路运居于井富路中点站,水运为重要码头;路上车轮滚滚,河里百船争流,农产物丰,商业繁荣兴旺,人称“小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