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蜀山、戴天山、蜀
《史记》载:“黄帝娶西陵氏女生昌意,昌意再南下岷山上游娶西陵氏生帝窖、立、其庶支于蚕丛山。”蚕丛山即蜀山。史称“西陵氏”、“蚕陵氏”、即“蜀山氏”。(最早的“蜀山氏”女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
蜀山(西陵)被称为西山,就是“西王母之山”,《山海经》载:“西有王母之山……有沃之国”。蜀山大的范围包括川西岷江上游诸山。所谓“昆仑之丘”。“岷山之精”的都江堰地区是蜀山的重要部位,这里有古蜀先民的的祖山,在《山海经》中被称为“疏属山”,是古蜀国的发祥地。我市北部山区有所谓“王母之穴”的“老母孔”。
《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戴天山”,其山即今之“赵公山”,邻有“天国山”,即今之青城山。“赵公山”古称“大面山”、“汶山”、“渎山”。我市岷江东岸古有“湔山”、“玉垒山”、“蚕崖山”,共与“赵公山”“青城山”组成盆地边缘的环球状山势,统称为“天仓山”。其次尚有“熊耳山”。
面向盆地,地处川西平原向川西高原过渡的都江堰台地和山区,具备了较好的地理条件和连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古蜀先民在此繁衍和发展。公元前3500年左右,由河湟地区东迁入川西北高原的古羌民族立国川西北高原,进而向南入成都平原,整个成都平原被成为“西羌”,有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古蜀诸方国出现。“蜀”的古方国,最早在都江堰地区建立。
都江堰地区是古蜀羌人开发成都平原的“桥头堡”,他们由游牧、经渔猎逐步向农牧、种植过渡,完成了由母权制向父权制氏族社会的转换。这一时期的西羌人,人口增加,转向了农业,筑成建国,与洪水搏斗,排水造田,这是开发成都平原的前奏,是重要的历史时期。从开发都江堰地区开始,较长一段历史与中国上古历史中“五帝”时期平行,即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仰诏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都江堰流域今已发掘了“芒城”文化遗址,温江鱼凫古城遗址,新津兴宝墩古城遗址。
在后,相当于夏尚时代,古蜀先民完全进入农业生产时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围绕都江堰地域,今发现了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成都“金沙“文化遗址,郫县古城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