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双缝实验时,科学家观测到了这一令人担忧的结果。
诚然如你所说这是观测导致的悖论,那就是人们所怀疑的意识是否决定客观现象。这一点在薛定愕关于猫的实验上更加显的扑朔迷离,猫可以既活着也死去?
观测?如你所说。但是,我们这样讲的时候,用的语言是日常的,暧昧的,模棱两可的。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用使用“观测”这个词语,却没有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什么样的行为算是一次“观测”?
我们用于测量目标的那些仪器本身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所组成的,它们自己也拥有自己的波函数。当我们用仪器去“观测”的时候,这只会把仪器本身也卷入到这个模糊叠加态中间去。
可以这样解释假如我们再用仪器B去测量那台仪器A,好,现在A的波函数又坍缩了,它的状态变成确定,可是B又陷入模糊不定中……总而言之,当我们用仪器去测量仪器,这整个链条的最后一台仪器总是处在不确定状态中,这叫做“无限后退”。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如我们把用于测量的仪器也加入到整个系统中去,这个大系统的波函数从未彻底坍缩过!
波函数便总是留在不确定的状态,只不过从一个地方不断地往最后一个测量仪器那里转移罢了。在诺伊曼看来,波函数可以看作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一个矢量,而“坍缩”则是它在某个方向上的投影。但是,你和我可以“意识”到电子究竟是左还是右,我们是生还是死,所以到了我们这里波函数终于彻底坍缩了,世界终于变成现实,以免给我们的意识造成混乱。
而这也可以推广到观测的手段与方法!这是人为决定的,而我们无法排除被干扰的可能性,这样一个受观测的电子(具有二重性)就表现为子弹的模式(双缝实验的一个对比实验)
哥本哈根解释在现代得不到支持主要是因为它认为客观事物其实是不存在`不能用经典语言描述的,这是由于他们要面对的是不断的质疑与评论,而作为科学唯物主义的代言人,他们也有无奈而理屈词穷的时候!而且大多数西方的科学家都是神秘主义和上帝的追随者,这也是他们的局限所在
波函数通常是一个波包,由很多单色波组成.即粒子的状态有很多可能性叠加而成.这个解释的成立强烈依赖于观测行为,其基础是测不准原理.没有进行测量时,电子的状态与位置的解释云云都是不具有现实价值的,按照概率解释,我们在进行观测他们的时候电子随即的做出选择。这时候,电子确定地存在于某点,自然这个点的概率变成了100%,而别的地方的概率都变成了0。也就是说,它的波函数突然从空间中收缩,聚集到了这一个点上面。它那原本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变的波函数便立刻按照那个时候的概率分布坍缩得到一个确定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