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图不是疆域,世界不是世界观 原罪(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很久以前,整个世界尚处于混沌初始的阶段。那时地球的名字叫‘伊甸园’,只有一男一女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生活得非常快乐,没有烦恼,整个世界就像天堂般的自由、充满 欢笑。
直到有一天,夏娃遇见蛇,它诱惑夏娃,告诉她在伊甸园里有一棵‘善恶树’,吃了树上果子的人会变得非常聪明。于是夏娃便摘下了那个果子,与亚当一同分享。当他们吃下果子的那一刹那,他们的智慧开了,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开始懂得分辨是非善恶,于是他们再也无 法住在天堂般的伊甸园,只能出来受苦。
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因违背神的旨意,所以会吃了那颗禁果,带着原罪继续繁衍生命。可是我在圣经的创世纪里却看到另一层更深的寓意,那就是人类之所以会受苦,是因为那个果子带来了所谓的聪明才智,而人类受苦烦恼的根源,则来自于我们的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的观念 。
在中国也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名叫李耳的人,一出生便很老很老,后来有人称他为 ‘老子’。人一辈子生活在自然当中,是个平凡又不起眼的人,据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有天当他出关,正要走出关口时,被守卫认出他就是那位最有智慧的老子,于是希望他能留下 一些话。
老子向来执着‘道可道,非常道’,他一直认为道是不可说的,世界的真象只要一说出来,便失去了它真实的面貌。可是最后这位守卫者的诚心却打动了他,所以他便留下了五千个字,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道德经’的来源。
在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美的话,那就是‘大道废,而有仁、义、礼、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回到子宫里的感觉,因为在那个地方,我们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自母亲处索得生命的资源而存在,且获得满足。
当我们存在于母亲子宫内时,丝毫没有‘我’的感觉及意识。我们和整个宇宙融合在一起,和外界也没有分界线,是那么地自然、简单地存在着。然而当离开母体的那一刹那,我们却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识,五官开始发挥功能,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每一个接触、每一个讯息使我们开始有了感觉,感觉到自己和这世界是分开的而认为:‘我是个单独的个体’。这时,‘我’及‘存在’两个名词便进入了意识层面,分别心、差异心、我执也在这一刹那在这个意识里开始萌芽。就此,我们离开了天堂,来到人间受苦。
不论是基督教里所谓的‘原罪’,或是老庄所说的‘大道废,而有仁义礼智’,甚至佛陀所提到的‘我执’、‘分别心’、‘差异心’,以及心理学上的‘意识’、‘存在’、和‘我 ’等等,都是相同的东西。
意识是如此的宽广,它和宇宙一样的无垠。当透过五感,我们的意识也不停地滋长、扩散着。大量的意识逐渐累积,有些在日后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中。
NLP的其中一条前提假设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经历到他独特不同的经验,就如同在这世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没有两个相同纹路的贝壳、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一般,我们每个人学会了不同的仁义礼智、不同的是非善恶,于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开始了,就像是创世纪中所言,我们开始了受 苦的一生。
当我们和身边的人相处时,如果对方所习得的仁义礼智和我们相同,我们和他就能相处愉快,成为朋友,相知相惜;然而换言之,当我们所学的观念和对方完全不同时,由于我们无法抛开对‘我’的执着,于是我们会试着想去改变环境或改变他人,让心中的‘我’感到舒服些。可是,有时候他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只得开始受苦,和环境、他人间也开始有了 许多冲突与对立。
在自己的内在深处,我们另外又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是非对错的选择。‘我’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我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是对的;除非不去觉察,浑浑噩噩过日子,否则当我们意识发挥功能,看到自己所为所行,和生命深处的‘我执’不同时,便开始自责地鞭打自己。
至此,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难道,仁义礼智都是不好的吗?难道一个人懂得是非善恶、好坏对错是不对的吗?我也曾经一直依存在好坏对错、是非善恶里;我也曾经非常害怕脱离自己认为是好的、对的‘自己’;我担忧如果人类的生活没有一个准绳,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 么样子?
我曾经非常不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也曾以为人性是需要被许多教条规范,生命才能活得相安无事,否则天下岂不是要大乱?因为当我们真的静下心来,好好地看这世界的真象时,我们将会发现,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那些生命相比,自认为文明的人类竟是最残忍的。人称万兽之王的狮子,看来兽性极强、极为残暴,但它除非不到饥饿至极,否则绝不会残害同类。但是人呢?天下大概只有人类不是为了自己需要,有时甚至只为想法理念的不同、道德规范的约束,或是享乐而去杀害其他生物或同类。可是,就因为如此就认定人性是丑陋的吗?不!相反的,我坚决地相信人类的本质是神性的、是佛性的,是充满着慈悲与善良的。
然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那就是所谓的‘原罪’。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观念,而人类最悲惨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害怕离开自己的‘我执’,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存在,依附在这个‘我执’之上。所以当面临要抛弃 ‘我执’时,心中自然会产生某种恐惧,且更进一步希望能巩固那个‘我执’,给予自己肯定的感觉。就因为这样,在人与人接触时,我们很难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即使抛开了,也仅限于很浅的层面。大多数的时候,要我们抛开‘我执’,我们宁可去改变别人,试图去扭转他人的‘我执’,来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生命的痛苦也就这样展开了。
很久以前,整个世界尚处于混沌初始的阶段。那时地球的名字叫‘伊甸园’,只有一男一女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生活得非常快乐,没有烦恼,整个世界就像天堂般的自由、充满 欢笑。
直到有一天,夏娃遇见蛇,它诱惑夏娃,告诉她在伊甸园里有一棵‘善恶树’,吃了树上果子的人会变得非常聪明。于是夏娃便摘下了那个果子,与亚当一同分享。当他们吃下果子的那一刹那,他们的智慧开了,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开始懂得分辨是非善恶,于是他们再也无 法住在天堂般的伊甸园,只能出来受苦。
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因违背神的旨意,所以会吃了那颗禁果,带着原罪继续繁衍生命。可是我在圣经的创世纪里却看到另一层更深的寓意,那就是人类之所以会受苦,是因为那个果子带来了所谓的聪明才智,而人类受苦烦恼的根源,则来自于我们的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的观念 。
在中国也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名叫李耳的人,一出生便很老很老,后来有人称他为 ‘老子’。人一辈子生活在自然当中,是个平凡又不起眼的人,据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有天当他出关,正要走出关口时,被守卫认出他就是那位最有智慧的老子,于是希望他能留下 一些话。
老子向来执着‘道可道,非常道’,他一直认为道是不可说的,世界的真象只要一说出来,便失去了它真实的面貌。可是最后这位守卫者的诚心却打动了他,所以他便留下了五千个字,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道德经’的来源。
在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美的话,那就是‘大道废,而有仁、义、礼、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回到子宫里的感觉,因为在那个地方,我们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自母亲处索得生命的资源而存在,且获得满足。
当我们存在于母亲子宫内时,丝毫没有‘我’的感觉及意识。我们和整个宇宙融合在一起,和外界也没有分界线,是那么地自然、简单地存在着。然而当离开母体的那一刹那,我们却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识,五官开始发挥功能,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每一个接触、每一个讯息使我们开始有了感觉,感觉到自己和这世界是分开的而认为:‘我是个单独的个体’。这时,‘我’及‘存在’两个名词便进入了意识层面,分别心、差异心、我执也在这一刹那在这个意识里开始萌芽。就此,我们离开了天堂,来到人间受苦。
不论是基督教里所谓的‘原罪’,或是老庄所说的‘大道废,而有仁义礼智’,甚至佛陀所提到的‘我执’、‘分别心’、‘差异心’,以及心理学上的‘意识’、‘存在’、和‘我 ’等等,都是相同的东西。
意识是如此的宽广,它和宇宙一样的无垠。当透过五感,我们的意识也不停地滋长、扩散着。大量的意识逐渐累积,有些在日后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中。
NLP的其中一条前提假设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经历到他独特不同的经验,就如同在这世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没有两个相同纹路的贝壳、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一般,我们每个人学会了不同的仁义礼智、不同的是非善恶,于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开始了,就像是创世纪中所言,我们开始了受 苦的一生。
当我们和身边的人相处时,如果对方所习得的仁义礼智和我们相同,我们和他就能相处愉快,成为朋友,相知相惜;然而换言之,当我们所学的观念和对方完全不同时,由于我们无法抛开对‘我’的执着,于是我们会试着想去改变环境或改变他人,让心中的‘我’感到舒服些。可是,有时候他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只得开始受苦,和环境、他人间也开始有了 许多冲突与对立。
在自己的内在深处,我们另外又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是非对错的选择。‘我’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我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是对的;除非不去觉察,浑浑噩噩过日子,否则当我们意识发挥功能,看到自己所为所行,和生命深处的‘我执’不同时,便开始自责地鞭打自己。
至此,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难道,仁义礼智都是不好的吗?难道一个人懂得是非善恶、好坏对错是不对的吗?我也曾经一直依存在好坏对错、是非善恶里;我也曾经非常害怕脱离自己认为是好的、对的‘自己’;我担忧如果人类的生活没有一个准绳,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 么样子?
我曾经非常不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也曾以为人性是需要被许多教条规范,生命才能活得相安无事,否则天下岂不是要大乱?因为当我们真的静下心来,好好地看这世界的真象时,我们将会发现,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那些生命相比,自认为文明的人类竟是最残忍的。人称万兽之王的狮子,看来兽性极强、极为残暴,但它除非不到饥饿至极,否则绝不会残害同类。但是人呢?天下大概只有人类不是为了自己需要,有时甚至只为想法理念的不同、道德规范的约束,或是享乐而去杀害其他生物或同类。可是,就因为如此就认定人性是丑陋的吗?不!相反的,我坚决地相信人类的本质是神性的、是佛性的,是充满着慈悲与善良的。
然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那就是所谓的‘原罪’。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观念,而人类最悲惨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害怕离开自己的‘我执’,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存在,依附在这个‘我执’之上。所以当面临要抛弃 ‘我执’时,心中自然会产生某种恐惧,且更进一步希望能巩固那个‘我执’,给予自己肯定的感觉。就因为这样,在人与人接触时,我们很难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即使抛开了,也仅限于很浅的层面。大多数的时候,要我们抛开‘我执’,我们宁可去改变别人,试图去扭转他人的‘我执’,来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生命的痛苦也就这样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