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县一中4年前开办了一个特殊的实验班。经过整整4年的摸索与实践,一群全部未上高中录取线的学生、一群曾被视为孺子不可教的“问题学生”,如今却令人刮目相看——
秘诀一:要让鸟儿高飞 须先激发动力
实验班定员48人。第一学年的48人全都是高中入学成绩低于宜宾县城重点高中录取线的选校生。由于全班学生皆在中考中第一次受到人生的重大挫折,加之初中基础知识学得不好,面对高中沉重的课业负担,刚入校时,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情绪低落,心灰意冷。
小彭是一个农村孩子,念初中时特别贪玩,中考时考得一塌糊涂。可以说,他是带着自卑失意,灰溜溜地进入实验班的。班主任邓超赴彭家家访,了解到其父母皆为农民,对他期望甚高。
此后,邓老师专门到寝室找小彭谈心,发现他对物理感兴趣,就为他买了一本参考书《金牌之路》,还积极鼓动其他教师共同关注小彭的成长,挖掘他的潜力:允许他课堂上不听课,自己钻研;鼓励他与同班的物理高手在周末搞“物理沙龙”,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老师们的关心、激励与期待,极大地激发了小彭的内驱力,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的考试成绩就攀升至全班前几名,期末考试即名列全班之冠。至此,小彭的内在潜力被完全激发出来,一路气势如虹,一直是实验班的学习冠军。
小彭一直渴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不幸的是他高二时患了慢性鼻炎及肠炎,学习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如此,2001年高考,他仍然取得了607分的高分,被四川大学录取。
参研教师还充分运用“皮格马列翁效应”、“成功教育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等原理,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主动降低教学难度,全面夯实基础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全班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该班期末统考人均总分从第一学期末至高考前的“诊断性考试”,一直超过对比班(重点班);涌现出省、市、县级三好生及市优干一名,校级三好生70人次。
哪只鸟儿不渴望飞翔呢?实验班学生的表现说明了一点,要让鸟儿高飞,就要激发他们渴望飞翔的内驱力。
秘诀二:书写“诊断书” 关注心灵健康
参研教师将关心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实验中的一大重点,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请心理咨询教师到班上办讲座,指导学生写心情日记,与学生漫步、聊天、郊游野炊、参加公益活动……转移学生的焦虑,舒缓心理压力。对个别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耐心矫治。
小陶本来不是实验班的学生,可是,高中第一学年结束后,由于其劣迹斑斑:迟到、早退、抽烟、打架,拉帮结派,欺压弱小,横行校园……忍无可忍的原班同学群起而逐之,他跪在班主任面前反复求情仍无济无事。
为了给小陶最后一次改过机会,学校课题组经慎重研究,让他作为“编外生”进入实验班。课题组的陈开地、曹峻、邓超老师结成三人小组,将小陶作为一个特例学生,专题研究与教育。其中最特别的方法是,当小陶每次犯错后,曹峻老师让他写“心灵诊断书”,让他自述病状、自查病因、自寻疗法,逐渐提高了他自我反省与自我调控的能力。
后来,邓超有意让小陶将过剩的精力转移到他热爱的足球上,对他在足球场上的每点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让他感到成功的快乐。结果,小陶越踢越好,毕业时已成为国家三级足球运动员。
虽然学习成绩提升幅度不尽如人意,小陶仍顺利结束了高中学业,提前离开实验班前往成都参加足球集训,2001年自费到四川大学求学。
临走时,小陶向老师坦言:到实验班后不再惹事生非,是因为有人真正理解他,关心他,帮助他。事实又一次证明,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赢得信任。
秘诀三:注重因材施教 挖掘学生潜能
实验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认识:几十个学生的禀赋才能参差不齐,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其主攻方向,以充分挖掘其潜能。
对实验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来的尖子生,老师们鼓励他们志存高远,冲击重点大学;对于三十几位中等生,注意培养他们的内在自我,给予他们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尽量降低教学难度,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
针对学生不同的素质特长,让他们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如鼓励工于丹青的小黄、小刘报考美术学院;鼓励喜欢文学的小林、小陈、小季课余多搞文学创作;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小陶、小郑等报考体育院校。
高中毕业时,实验班聚集了年级最多的特长拥有者,实验班的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可能。
一个结果:师生并驾齐驱 共创未来辉煌
2001年,课题没有因为高考的结束而结束,一个原因是当年实验班的学生没有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部分准备来年再考;另一个原因是课题组想要跟踪一些个案情况。所以,一直到今年高考结束,实验班48人中,两年总计共43人考入大学之后,课题才告一段落。
纵观全面提高高中后进生整体素质的课题及其实验,这个全由后进生组成的班级先后荣获了学校、县、市、省“先进班集体”称号,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具备了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情绪稳定、意志坚韧、胸襟开阔,同学之间总能互相帮助,没有嫉妒与保守的心态,他们活得更加真实也更加生动。
这个原来在成绩上无一人达到高中录取线标准的班集体,通过两年高考,共计有43名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
老师们通过参研该课题获得的成长也非常喜人: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有3人成为十杰骨干教师,2人成为中学特级教师,1人成为全国模范教师,1人成为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理事。
秘诀一:要让鸟儿高飞 须先激发动力
实验班定员48人。第一学年的48人全都是高中入学成绩低于宜宾县城重点高中录取线的选校生。由于全班学生皆在中考中第一次受到人生的重大挫折,加之初中基础知识学得不好,面对高中沉重的课业负担,刚入校时,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情绪低落,心灰意冷。
小彭是一个农村孩子,念初中时特别贪玩,中考时考得一塌糊涂。可以说,他是带着自卑失意,灰溜溜地进入实验班的。班主任邓超赴彭家家访,了解到其父母皆为农民,对他期望甚高。
此后,邓老师专门到寝室找小彭谈心,发现他对物理感兴趣,就为他买了一本参考书《金牌之路》,还积极鼓动其他教师共同关注小彭的成长,挖掘他的潜力:允许他课堂上不听课,自己钻研;鼓励他与同班的物理高手在周末搞“物理沙龙”,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老师们的关心、激励与期待,极大地激发了小彭的内驱力,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的考试成绩就攀升至全班前几名,期末考试即名列全班之冠。至此,小彭的内在潜力被完全激发出来,一路气势如虹,一直是实验班的学习冠军。
小彭一直渴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不幸的是他高二时患了慢性鼻炎及肠炎,学习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如此,2001年高考,他仍然取得了607分的高分,被四川大学录取。
参研教师还充分运用“皮格马列翁效应”、“成功教育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等原理,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主动降低教学难度,全面夯实基础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全班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该班期末统考人均总分从第一学期末至高考前的“诊断性考试”,一直超过对比班(重点班);涌现出省、市、县级三好生及市优干一名,校级三好生70人次。
哪只鸟儿不渴望飞翔呢?实验班学生的表现说明了一点,要让鸟儿高飞,就要激发他们渴望飞翔的内驱力。
秘诀二:书写“诊断书” 关注心灵健康
参研教师将关心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实验中的一大重点,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请心理咨询教师到班上办讲座,指导学生写心情日记,与学生漫步、聊天、郊游野炊、参加公益活动……转移学生的焦虑,舒缓心理压力。对个别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耐心矫治。
小陶本来不是实验班的学生,可是,高中第一学年结束后,由于其劣迹斑斑:迟到、早退、抽烟、打架,拉帮结派,欺压弱小,横行校园……忍无可忍的原班同学群起而逐之,他跪在班主任面前反复求情仍无济无事。
为了给小陶最后一次改过机会,学校课题组经慎重研究,让他作为“编外生”进入实验班。课题组的陈开地、曹峻、邓超老师结成三人小组,将小陶作为一个特例学生,专题研究与教育。其中最特别的方法是,当小陶每次犯错后,曹峻老师让他写“心灵诊断书”,让他自述病状、自查病因、自寻疗法,逐渐提高了他自我反省与自我调控的能力。
后来,邓超有意让小陶将过剩的精力转移到他热爱的足球上,对他在足球场上的每点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让他感到成功的快乐。结果,小陶越踢越好,毕业时已成为国家三级足球运动员。
虽然学习成绩提升幅度不尽如人意,小陶仍顺利结束了高中学业,提前离开实验班前往成都参加足球集训,2001年自费到四川大学求学。
临走时,小陶向老师坦言:到实验班后不再惹事生非,是因为有人真正理解他,关心他,帮助他。事实又一次证明,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赢得信任。
秘诀三:注重因材施教 挖掘学生潜能
实验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认识:几十个学生的禀赋才能参差不齐,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其主攻方向,以充分挖掘其潜能。
对实验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来的尖子生,老师们鼓励他们志存高远,冲击重点大学;对于三十几位中等生,注意培养他们的内在自我,给予他们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尽量降低教学难度,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
针对学生不同的素质特长,让他们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如鼓励工于丹青的小黄、小刘报考美术学院;鼓励喜欢文学的小林、小陈、小季课余多搞文学创作;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小陶、小郑等报考体育院校。
高中毕业时,实验班聚集了年级最多的特长拥有者,实验班的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可能。
一个结果:师生并驾齐驱 共创未来辉煌
2001年,课题没有因为高考的结束而结束,一个原因是当年实验班的学生没有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部分准备来年再考;另一个原因是课题组想要跟踪一些个案情况。所以,一直到今年高考结束,实验班48人中,两年总计共43人考入大学之后,课题才告一段落。
纵观全面提高高中后进生整体素质的课题及其实验,这个全由后进生组成的班级先后荣获了学校、县、市、省“先进班集体”称号,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具备了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情绪稳定、意志坚韧、胸襟开阔,同学之间总能互相帮助,没有嫉妒与保守的心态,他们活得更加真实也更加生动。
这个原来在成绩上无一人达到高中录取线标准的班集体,通过两年高考,共计有43名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
老师们通过参研该课题获得的成长也非常喜人: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有3人成为十杰骨干教师,2人成为中学特级教师,1人成为全国模范教师,1人成为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