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友谊吧 关注:17贴子:692

妖道与妖术——小说、历史与现实中的道教批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提要】
在古典中国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妖道”与“妖术”的描述。
在这些小说中,“妖道”虽然与道士一样信仰道教的真理,继承道教
的知识,使用道教的技术和法器,但是由于他们违背中国传统的伦理
道德,于是象征着“恶”,他们虽然也拥有无边法力,但只能被称为
“妖术”或“邪术”。文学想象的背后隐含了历史传统,在中国的思
想世界中,其实常常并不是按照宗教本身的教义、知识、技术的正确
与谬误来评价宗教,而是由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在代替民众作
价值判断,而民众却也认可并习惯了这种价值判断。 虽然古代中国很早就有“左道”的说法,可是,把“妖道”与
“正道”、“仙术”与“妖术”分开的界限,却可能是道教自己最先
提出的。本来,道教的知识与技术是承继着一种古老的传统,在没有
被“边缘化”和“妖魔化”之前,其实也拥有合理性,可是当政治权
力与思想话语渐渐秩序并重叠之后,这些知识与技术就被追问其服务
的意义,并由服务的意义,而被划分出“正”与“邪”。在四至七世
纪“清整道教”的过程中,在主流意识的权力笼罩下,在主流文化的
压力下,道教徒自觉地清整自身的组织、仪式与技术,其中最重要的
是改变准军事化和半行政化的组织,革除“过度”与“合气”等仪式,
清理杂乱无序的神鬼祭祀名单,因为准军事化和半行政化的组织有对
抗政权的嫌疑,“过度”与“合气”等仪式违背了传统的伦理,杂乱
无序的神鬼祭祀则超越了政府对神灵祭祀的控制。


1楼2012-11-10 13:26回复
    一 《水浒传》第五十二回说到,道士公孙胜应邀加入义军,将去与
    高廉斗法,他的师傅罗真人专门传授了五雷天心正法给他,并说:
    弟子,你往日学的法术,却与高廉一般,……汝本应天间星数,
    以此暂容汝走一遭,切须专持从前学道之心,休被人欲摇动,误了自
    己脚根下大事。 在这段话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学的法术却与高廉一般”一
    句。原来,那个一只手持“聚兽铜牌,上有龙章凤篆”,另一只“手
    里拿着宝剑”,放出无数毒蛇猛兽的高廉,他的知识与技术,与被当
    做“正道”的公孙胜的一样,都是道教那里学来的,“法术”本来并
    没有正邪之分,只是因为他“倚仗他哥哥(奸臣高俅)势要,在这里
    无所不为”,所以公孙胜要替天行道,依然凭着道教的五雷天心正法,
    “一道金光射去,那夥怪兽毒虫都就黄砂中乱纷纷坠于阵前”,高廉
    终于败道伏诛。按照小说家的说法,高廉虽然也是道教徒,却只能算
    是“妖道”,而他弄得“黑气冲天,狂风大作”的法术,却只能算是
    “妖术”[25]. “妖道”与“妖术”都用了一个“妖”字,这个“妖”字便把公
    孙胜一类“正道”与他们的“正法”,认同(approve )在主流(orthodox)
    之中,而把高廉一类道士及其知识与法术,拒斥(spurn )在主流道
    教之外成为“另类”(the others)[26],出现在小说中的那种义正
    辞严的“正邪之别”[27],总是把一类道教信仰者放置在神圣的宗教
    阵营中,却把另一类道教信仰者划在营垒外,送上正统伦理与道德法
    庭的审判席。反抗天庭或朝廷、运用欺骗性的法术、祭祀妖神野鬼、
    生活放荡与**等等内容,以及妖道、**、邪术、精怪等等语词,
    连同他们最后必然败道亡身的故事,是传统小说中叙述“妖道”与
    “妖术”的固定“套数”,“套数”一旦固定,就已经表明这种价值
    判断与故事想象,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是听众普遍接受的思路。


    3楼2012-11-10 13:2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二 小说家不等于史学家,他在表达对于道教的宗教行为的褒贬时,
      并没有细细思索这种表达背后的依据,不过,不需思索的想当然,却
      恰好透露传统中国社会对于道教宗教行为的普遍观念,倒比特意分析
      的精确论述更体现社会的意志,也更容易形成一种对于生活在那种语
      境中的人的无形压力。可是,这种被不假思索就当做真理说出来的
      “邪正”界限,到底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还是在历史传统与政治权力
      下形成的?福科(Michel Foucault )在他那本讨论监狱与惩罚的著
      作中,曾经说到知识(knowledge )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其实是由话语!
      猧scours)的权力(power )建构的,而这种“知识”一旦形成,它
      又成为一种“权力”,在法律中它依赖军队与监狱,在生活中它依赖
      大多数人共同认可、接受与表达的传统与规则,当这种知识与权力的
      关系经过历史的反复皴染,成为某种“传统”,达成某种“共识”,
      它就“掩饰了自己超常的特殊性”,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普遍真理[34].


      5楼2012-11-10 13:28
      回复
        于是,宗教史需要追问“妖道”与“妖法”这种拒斥性的“话语”
        的来源,寻找支持这种话语的“知识”以及形成这种话语的“权力”。
        在我有限的视野中,我发现“妖道”一词其实最早倒是道教自己的发
        明,葛洪《抱朴子·道意》中提到“第五公诛除妖道,而既寿且富”,
        这是指的汉代第五伦对会稽淫祀的翦除,显然他是把“淫祀”与“妖
        道”算在一起的,按照葛洪的说法,对生活中的困厄与身体上的疾病
        如果“既不能修疗病之术,又不能返其大迷”,一味“祈祷无已,问
        卜不倦”,最后“什物尽于祭祀之费耗,谷帛沦于贪浊之师巫”,就
        是“淫祀”,而主持淫祀的师巫就是“妖道”,据他说,当时“又诸
        妖道百余种,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35]. 可是,这个被葛洪从轻
        发落的“李家道”虽然信奉无为,毕竟也还是“妖道”一流,我看到
        最早出现的“妖术”一词,恰好就是用在李姓道教徒的身上,《晋书
        ·周札传》中提到道士李脱以“妖术惑众”,而所谓的“妖术”就是
        “鬼道疗病,又署人官位”,加上他的弟子李弘“谋图不轨”,自称
        “应谶当王”[36],无疑这种对现秩序的动摇与蔑视,导致了这一道
        教团体的最终崩溃,而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技术,也被贬斥为“妖术”。


        6楼2012-11-10 13:28
        回复
          在早期道教的宗教化过程中,道教一直在试图提升自己的文化位
          置,于是一面极力与过去的巫觋和淫祀断绝亲缘,一面极力与同时的
          “妖道百余种”和“惑众妖术”划开界限。“妖道”与“妖术”这类
          词语的出现,就是道教自己要在葛洪所说的“妖道”与“仙道”、
          “妖术”与“仙术”之间划出“认同”与“拒斥”的界限。不过,还
          应该补充的是,在后世学者确认道教形成的时代之前,很早就已经有
          了与之相近的“左道”一词。大体成于西汉前期的《礼记·王制》里
          那一段杀气腾腾的话中,象征着一统的国家已经给后世指明“左道”
          的范围,它包括“析言破律,乱名改作”、“作淫声、异服、奇技、
          奇器”、“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和“假于鬼
          神、时日、卜筮”,值得注意的是,它特别指明了“左道”主要在于
          它的“乱政”和“疑众”,也就是说它会导致秩序的混乱[37]. 于是
          稍后《汉书·郊祀志》中就有“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惘
          世主”[38],显然,这种“左道”已经被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确定为
          破坏秩序的异端,按照汉代人的说法,“背经术而惑左道”的罪过,
          应该受到最严厉的“大辟”处分[39],所以“定陵侯淳于长坐执左道
          下狱死”[40],“贺良等执左道……皆伏诛”[41],“许皇后坐执左
          道废处长定宫”[42],“皇后邓氏坐执左道废,迁于桐宫死”[43].
          历史学家在谈到这些被称作“左道”的现象时,或者用一种很不屑的
          口吻[44],或者用一种斥责的语调[45]. 在《汉书》、《后汉书》中
          可以大体上看到,被激烈抨击的“左道”,主要就是聚众成群,祝诅
          歌舞、祭祀鬼神等等[46]. 可是,这正是早期道教所由承继的传统,
          于是当张陵张角崛起的时候,很自然地这种词语就用在了他们身上,
          《后汉书·杨震传》里就说张角等“执左道,称大贤,以诳耀百姓,
          天下繦负归之”[47]. 到了曾经参加过翦除黄巾军的曹操,就正式宣
          布“自今其敢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著于令典”,
          史书记载他“及秉大政,普加翦除,世之淫祀遂绝”[48],他的继承
          者曹丕更在黄初五年(224 )下诏,严厉批评“叔世衰乱,崇信巫史”,
          宣布“自今敢设非礼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官方从此在
          法律上开始建立了制裁“左道”的规则与标准[49].


          7楼2012-11-10 13:29
          回复
            同时,这种有可能违背甚至颠覆正统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宗教
            行为,也受到知识阶层的抵制。如果说,由于只是在秩序的社会中现
            成地享受权力,而无须对社会的秩序负责,所以上层贵族中尚有喜好
            这些“妖道”与“妖术”的人,那么,相当自觉地维护秩序,并把
            “教化”当做自己责任的知识阶层,就对这种有可能破坏文明秩序的
            宗教活动抱有深深的疑虑,特别是当他们作为官员承担着文化教育的
            责任和义务的时候[50],他们就会视这些活动为消弱文明秩序的“淫”、
            “妄”、“妖”、“杂”,并运用暂时的权力进行翦除。像《三国志
            ·司马芝传》中记载的司马芝,就曾经抵制皇太后的庇护,凭借“前
            制书禁绝淫祀”,对事奉无涧神的曹洪乳母和临汾公主侍者进行严厉
            处罚,“敕县考竟,擅行刑戮”[51]. 因为,听凭宗教与鬼神导致的
            无理智取向,与他们承担的“教化”也就是文明与秩序的教育是恰好
            背离的,所以,他们常常用道德与知识的教育来对抗这种宗教性的泛
            滥。特别是当上层人士所尊崇的道教渐渐被纳入国家宗教时,他们就
            更对那些被看成是“妖道”与“妖术”的世俗宗教行为嗤之以鼻,
            《周氏冥通记》里记载周子良家“本事俗神”,“俗神”说的就是他
            家信奉“帛家道”,而《真诰》中说到华侨本是“晋陵贵族”,但笔
            锋一转就委婉地批评他家“世事俗祷”,“俗祷”就是不在典籍的宗
            教仪式[52]. 在古代中国,“俗神”与“经典”、“淫祀”与“学校”、
            “迷信”与“文化”总是对立的两端,所以,《三国志·顾邵传》中
            记载,顾邵为豫章太守,一面“始下车即祀先贤徐孺子墓”,一面就
            “禁其淫祀非礼之祭者”[53],《宋书·良吏杜慧度传》中的“禁断
            淫祀,崇修学校”两句就是说,用文明的知识教育对抗混乱的鬼神崇
            拜,这在古代中国成了知识阶层尤其是进入政治权力的知识阶层的一
            个传统[54].


            8楼2012-11-10 13:29
            回复
              于是,当知识阶层中的一些人也进入道教时,就会将这种对秩序
              的天然尊重心理,以及世俗权力认可的规范与伦理带进道教。相当多
              的道教史都把寇谦之伪托老君传授《盟威》和《戒律》看成是“清整
              道教”的开始,不过我倒宁可相信这种自我清肃的过程一直与道教的
              历史同在。当道教的那些具有上层文化人素质的领袖在世乱中逐渐从
              小传统中整合并建构了道教自己的宗教性时,它就一直在试图提升自
              己的文化品格,并进入大传统和主流社会。近年来柳存仁先生的一篇
              论文提到,栾巴可能与张天师有相当深的关系,可正是这位“素有道
              术,能驱鬼神”的道教先驱,恰恰在他任豫章太守的时候,对“多山
              川鬼怪,小人常破赀产以祈祷”的风俗进行扫荡,“悉毁坏房祀,翦
              理奸巫,于是妖异自消,百姓始颇为惧,终始安之”,如果他真的像
              柳存仁先生推测并暗示的那样,是传说中汉顺帝时代被选择来“平正
              六天之治”的“中使”,在汉安元年曾给张道陵授经的话,那么“清
              整道教”的历史可能就要上推到二世纪张道陵那里,也就是相当多的
              道教研究者认为的道教始创时代[55].


              9楼2012-11-10 13:29
              回复
                三 在“清整道教”的历史过程中,被道教斥之为“妖道”与“妖术”
                而摈弃的宗教思想、知识与技术,据我看,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
                是早期道教仿效世俗社会的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建立的宗教教团,渐
                渐被以“洞天福地”的神话地理为构架的道观所替代;二是各种杂乱
                的鬼神祭祀,则在与世俗政权允许的祭祀谱系的协调中逐渐有了一份
                共同认可的名单,也有了与世俗习惯互相适应的时间表;三是道教那
                些违背世俗观念的仪式,如男女合气为中心的过度仪和自虐自惩为手
                段的涂炭斋,渐渐从道教公开的仪式中被革除。这是因为,准军事化
                和半行政化的组织有对抗政权的嫌疑,杂乱无序的神鬼祭祀超越了政
                府对神灵祭祀的控制,而“过度”、“涂炭”等等仪式则违背了传统
                的伦理与风习[63].


                11楼2012-11-10 13:3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祭祀不在祀典中的妖神野鬼。从魏文帝曹丕起,国家就一而再,
                  再而三地禁止妄祀野鬼妖神,“大则郊社,其次宗庙,三辰五行,名
                  山大川,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可是,在古代中国常常有各种新起
                  的神鬼进入祭祀的名单,早的像汉代青州祭祀汉宗室刘章,广陵祭祀
                  女巫东陵圣母杜姜,曹魏时代的洛阳侍奉无涧神,刘宋时期的祭祀蒋
                  子文[71]. 但是我们知道,因为沟通天地人神之间的祭祀知识,与确
                  认王朝建立的历法知识一样,属于为政权提供合法性依据的权力,所
                  以,古代中国祭祀神鬼的权力必须集中在中央,如晋朝武帝时,有司
                  奏请“春分祠厉殃及禳祠”,这本来是相当传统的一个祭祀,但晋武
                  帝却因为“不在祀典,除之”,于是祭祀就成了“淫祀”,而唐代建
                  州春秋两季不祭祀社稷,刺史张文琮则要求此州加以祭祀,并说“近
                  年以来,田多不熟,抑不祭先农所致乎”[72],于是祭祀就成了“正
                  典”。看来关键不在于祭祀或不祭祀,而在于这个被祭祀的鬼神是否
                  进入了“合理合法”的官方神鬼体系。唐宋以后,这种不断扩大的祭
                  祀名单依然在扩张,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地域性的神鬼与中央认可
                  的神鬼的关系,这一虚构的关系又涉及到区域与中央、异端与正统、
                  支脉与主流的实存的冲突,“淫祀”的“淫”字有“非法”而“滋多”
                  的意思,非法多出来的那些鬼神本来不能得到祭祀,就叫做“妖神野
                  鬼”[73],可它们却在区域、下层的宗教活动中享受着与国家认可的
                  鬼神一样的“血食”与“香烟”,这当然瓦解着国家的权力[74],而
                  瓦解国家权力的道士,当然也就是“妖道”,他们用来沟通这些非法
                  的神鬼与祭祀的人类之间的那些法术,当然就是“妖术”。


                  14楼2012-11-10 13:31
                  回复
                    信仰与实现信仰的思想、知识、技术,本来只是一种人们对生活
                    环境的反应,本来并没有正邪之分,直到政治意识形态获得了“权力”,
                    才可以确立圣与俗之间的界限,直到信仰成为一种宗教的组织性活动,
                    它才有宗教的“认同”与“拒斥”的需要。其实,在道教还没有成为
                    一个成型的宗教性组织之前,巫者的活动与巫者的信仰虽然有时也受
                    到批评,但并没有在巫者中分出“正巫”与“妖巫”,也没有从它们
                    的技术中区分出“仙术”与“妖术”[75]. 然而,六朝以后,从唐宋
                    元明清一直到如今的一千多年中,这种已经被“权力”确认的界限,
                    越来越清晰地把“妖道”与“妖术”划在道教之外,在圣与俗、清与
                    浊、仙与妖划出了一道天堑。这个后起的观念性界限使得人们总是觉
                    得,凡不是正统道教所认同的清修者一律都是妖道,凡不用于维护社
                    会秩序的技术一律都是妖术。 “大凡物不得天地之精气,则不能成妖,而妖无祸人之心,则不
                    至于遭雷击”,这是清末《点石斋画报》中“阿香除妖”中的一段话,
                    说的是一般民众的观念中,妖以及妖的命运[76]. 就像小说里说的那
                    样,普通民众都已经相信,“可见悖逆之事,天道所忌,……若是萌
                    了私心,打点起兵谋反,不曾见有妖术成功的”[77],因此,从汉代
                    的张角到晋代的李八百,从唐代的吕用之到宋代林灵素、郭京,从明
                    代的陶仲文、邵全节到清代的薛执中,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
                    “妖道”,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很多关于“妖术”的故事。《清稗类
                    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有“驱役鬼神,呼召风雨如操券”的
                    技术的道士,就斥责另一些同样懂得技术的道士,“尔之不食,辟谷
                    丸也,尔之前知,桃偶人也,尔之烧丹,房中药也,尔之点金,缩银
                    法也,尔之入冥,茉莉根也,尔之召仙,摄灵鬼也,尔之返魂,役狐
                    魅也,尔之搬运,五鬼术也,尔之辟兵,铁布衫也,尔之飞跃,鹿辘
                    桥也”,在历数道教中的这些技术之后,他总结说,“名曰道流,皆
                    妖人耳”[78],为什么他是道士而别人是妖人,据他说因为他是持
                    “道”而别人是凭“术”,而“道”只能是“清净冲虚”的,“夫道
                    者,冲漠自然,与元气为一,乌有如是种种哉”。显然,越到晚期,
                    “道”与“术”的分裂就越大,远离了正统道教的行为和技术受到的
                    批评也就越加严厉。


                    15楼2012-11-10 13:31
                    回复
                      记载大事的正史不屑记载这些生活中道教违背传统伦理“淫邪妖
                      妄”,表达社会普遍心理的古代小说对此却津津乐道,在小说里常常
                      可以看到很多对于道士人格的蔑视和丑化故事,生活**,贪婪愚蠢,
                      不守清规,当然最后是败道伏诛。这种关于“妖道”与“妖术”的文
                      学想象相当地发达,而这种文学想象的背后,其实有相当漫长的历史
                      与传统,历史与传统构成一种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观念则在种种
                      并无意识的想象中,构造着一个又一个“妖道”和“妖术”的故事,
                      而故事则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中,犹如皴染似的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
                      中积累着划分“正邪”道教的价值判断观念。于是,道教仿佛真的就
                      有了“正道”与“妖道”、“正法”与“妖法”,而古代中国的知识
                      阶层以及下层民众也一直接受了这种价值标准,用这种其实未必天经
                      地义的标准来对宗教活动进行评判,一旦遇到他们反感或厌恶的宗教
                      活动,他们就要用这些对于“妖道”与“妖术”的描述来如法炮制,
                      这种对宗教活动的想象与描述,并不对宗教进行教义的或知识的分析,
                      而是对宗教人士的政治态度和个人人格进行批评,这在中国也成了一
                      个传统,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政治生活中。


                      17楼2012-11-10 13:32
                      回复
                        不仅仅是对道教的批判,对佛教、摩尼教、白莲教以及天主教都
                        不例外,“妖”、“邪”等等称呼,连同对“妖”、“邪”的想象与
                        描述,也常常可以在古代的小说与史书中看到,明清的士大夫自己就
                        把平定民间宗教活动叫做“平妖”,于是有《平妖传》这样的小说,
                        也有《平妖奏议》这样的文件汇编,也有《平妖纪事》这样的时事记
                        载,明清的士大夫也把批判非正统宗教的思想与活动叫做“破邪”,
                        于是有明代徐昌治的《圣朝破邪集》,也有清代黄育梗的《破邪详辨》
                        [82]. 凡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不合的宗教,常常被当作“妖”
                        和“邪”,让我们再用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为例,当天主教进入中国后,
                        它受到的批评,当然有关于“天”、“天主”、“上帝”的道理,以
                        及关于祖先祭祀等“礼仪”方面的中西宗教教义的差异,但是,这些
                        被思想史家和宗教史家重点研究的理论与仪式之外,还可以看看一般
                        知识阶层与下层民众对异教的描述,在他们并不十分清楚天主教的教
                        义与仪式的情况下,凭着民族主义的感情以及对异教的天然厌恶,他
                        们带着历史传统的想象,对天主教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以下资料包括
                        明清两代):


                        18楼2012-11-10 13:32
                        回复
                          从其教者,每人与银三两,尽写其家人口生年日月,云有咒术,
                          后有呼召,不约而至。
                          祖宗神主不祀,男女混杂无分……呼群引类,夜聚晓散,觊觎非
                          分之福,懒惰生业之营,卒至妄萌鼓乱,名陷逆党,身弃法场。
                          教中默置淫药,以妇女入教为取信,以点乳按秘为皈依,以互相
                          换淫为了姻缘,示之邪术以信其心[83].
                          (仪式)事毕,互**啊淫尽欢,曰大公,又曰仁会。且新妇必先
                          令与所师教主宿,曰圣揄罗福。
                          以口吸成童之精,并处女红丸,曰开天礼……或割女子子宫,小
                          儿肾子[84].


                          19楼2012-11-10 13:33
                          回复
                            五 可是,仔细观察中国的小说、历史与现实中对于异端宗教行为的
                            批判方式,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传统影响下的中国人对于宗教的相当微
                            妙而蹊跷的心理。道教中那些宗教性的终极追求,也就是长生成仙的
                            理想,其实一直没有被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坚决抵制,而今天说来是
                            “迷信”的内容,也就是用于实践其追求长生理想、解除生活困厄的
                            知识与技术,其实也并不太被人批判,甚至那些常常被说成是“妖术”
                            的东西,在古代中国社会也可以容忍其存在。《晋书·艺术传》有一
                            段话说得很精彩,古人把这些知识与技术叫做“艺术”,它说“艺术
                            之兴,由来尚矣”,因为传说中的圣人也用它来“决犹豫、定吉凶,
                            审存亡,省祸福”而且可以“藏往知来”、“幽赞冥符”,在这个意
                            义上它叫做“神道设教”,当然,它也可能“诡托近于妖妄,迂诞难
                            可根源,法术纷而多端,变态谅非一绪”,在“术”的同一表象中,
                            “真虽存矣,伪亦凭焉”,所以正统意识形态对于法术本身并没有特
                            别的反感,在最后代表官方口吻的“史臣曰”中还说:
                            鲍、吴、王、幸等,或假灵道诀,或受教神方,遂能厌胜禳灾,
                            隐文彰义,虽获讥于妖妄,颇有益于世用焉。 后两句无疑暗示了对这些道士与法术的网开一面。


                            21楼2012-11-10 13: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54] 这可以用《明史》为例,《明史》卷一九四《林俊传》、
                              卷二百一《吴廷举传》、卷二百三《欧阳铎传》、卷二百六《王科传》、
                              卷二百七《黄直传》、卷二一三《徐锴传》都用了差不多的话记载他
                              们到任后毁淫祠,以其材料来兴建学校的事情,仿佛可以象征着各种
                              淫祠与学校的对立,也可以象征着妖道和儒生、妖术与经典的对立。
                              [55] 柳存仁《栾巴与张天师》,载《仪式、庙会与社区——道
                              教、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李丰懋、朱荣贵主编,台北,中央研究
                              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
                              [56] 《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八,《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始八,
                              第6 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7] 特别是保留了较多早期巫觋方术的宗教行为,尤其为知识
                              阶层所不容,倒是个人性养气修练为主的那一支神仙家思想,当时在
                              知识阶层中还有较多的人缘,举一个例子,像南朝刘宋时代的周朗,
                              他承认“云户岫寝,栾危桂荣,秣芝浮霜,翦松沈雪……土石侯卿,
                              腐鸩梁锦”的出世生活是最高理想,但对于“鬼道惑众,妖巫破俗”、
                              “乱男女,合饮食,因之而以祈祝,从之而以报请”、“居灵十房,
                              糜财败俗”的事情是极反感的,《宋书》卷八十二,2091,2100页。
                              [58] 《抱朴子内篇校释》367 页,70页。
                              [59] 《道藏》正一部,满八,第28册。
                              [60] 《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始一,
                              第6 册。


                              29楼2012-11-10 1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