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友谊吧 关注:18贴子:693
  • 8回复贴,共1

【朝秦暮楚】浅议多国并存环境下的纵横之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纵横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主要是关于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派,其实我一直觉得这应该是两家,因为合纵、连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方向,不过它们确实是一个领域里的学说,可能因此归为一起了。《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这句话应该说很直白很浅简洁地讲二者的区别给表达出来了。如今,我看到了很多人在讨论中国历史时,关于国际关系中的立场是比较倾向于合纵学派,基本上是一边倒,无条件支持合纵学派的立场,不论原因不论背景,觉得联合弱国就是正确的,联合强国就是自掘坟墓,这种极端的倾向我认为是不理智的。我大概思索了一下,支持合纵学说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件事例,一是秦国的统一,秦作为连横的盟主,秦的胜利就是弱国的失败。二是三国的著名,三国历史可以说是对于合纵学派最完美的诠释,哪国强了另两国就联合应对,构造了那么一段精彩的故事。三是宋代的失败,宋王朝两度溃败都是联合新强国对付衰落国,结果导致自己被强国给收拾了,可以说是对连横学派最大的打击。因此,大家几乎都对合纵十分推崇,对连横十分唾弃。但这种思维明显是根据结果来判断起因的,没有仔细研究整个过程的发展得出的结论,我在这里并不是否定合纵的积极意义,所以我不打算黑合纵,其实合纵要黑起来比连横要简单,我仅仅介绍一下连横学派的闪光点吧。


1楼2012-11-10 13:53回复
    战国七雄我举了五国,剩下楚国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整个战国时代的楚国基本上就是啃老本,啃完了就完了,燕国倒确实是一个依赖合纵手段崛起的国家,这个我也不否认。那么我总的来说说在这五国正面、反面以及双面的例子中得到的道理:一、连横不是目的,只是生存与壮大的手段,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步骤,连横不代表你要连横到底。这里可能很多人是被张仪的立场误导了,要知道,张仪的根本立场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帮助的是这个强国,弱国只是他的工具,给点好处利用一下而已。但是张仪并不能代表连横学派的全部意义,张仪的连横是为了秦国的强大,却并不代表连横之术对弱国没用,否则连横学派也不可能存在。在早期发展中,弱国在强国的帮助下自身的目的是要积极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强国可以利用弱国,弱国也可以利用强国,壮大之后就可以反过来遏制原本的强国壮大自己,而不是没头没脑地一直跟随下去,无论是秦面对晋楚还是赵魏韩面对智,最后成熟了都是翻脸对掐的,盲从到底只能是为强国取得更强的实力。二、纵横之术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就要遵从不同的方式方法,合纵连横在不同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优势。秦国可以因连横崛起,楚国可以因连横衰败,燕国可以因合纵崛起,齐国可以因合纵衰败,这都不能一言以蔽之的。在这里,我需要强调另一个要素,就是“远交近攻”战略。我在上文提到齐国的例子,他两度伐秦一次攻楚皆大获全胜,但是不仅于国无利,反而导致国力大屈,最大的原因就是齐国和秦楚并不接壤,打下来的土地全部便宜赵魏韩了,这种行为直接导致战国后期山东强国的地位从齐国渐渐转移到赵国手中。


    3楼2012-11-10 13:54
    回复
      好吧,先秦时代了解得比较多,所以扯得比较多,三国和宋代历史我只是知道个大概,很难加以详细的分析,不过从大体来说,三国的格局比较简单,没有远近之分,连弱制强是一个很正确的思路,这个我没什么意见。但是宋代不同,金国和元国崛起的时候,宋完全没有和他们接壤,如果送联辽抗金或连金抗元都是和当年齐国犯了同一个错误:远攻近交。到时候就算能压制金、元,但国力空损,没准回头就被利益既得者辽、金给灭了。
      其次,我们如何判定这些新兴国家是比原来的对手更危险的国家?这个很难看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在于民心问题,由于接壤,宋辽和宋金都是世仇了,结果仇人后院起火了你还要帮忙去救火,民众是不会答应的。


      4楼2012-11-10 13:54
      回复
        国欲强,最终目的应该是攻伐而不是自保。我前文说了,连横的结果不是一路连横到底,是在加强自己的实力之后战胜对方。
        如果你说的是战国后期,那么赵魏韩的确只能合纵自保,这点我承认,削弱秦国以图自强。但是齐国却不应该采用这种策略,齐国攻秦得不到好处(由于时代问题,那个年代的好处就是土地和人口,而且必须是接壤的),徒然损耗自己的实力。战国中期的时候齐国并不弱于秦国,两次远征,秦国在本土优势下都会输掉,这就是齐国强大的证明,所以齐国连横的目的不是“放过一马”,而是要比秦国强大,齐国本来是有竞争天下的本钱的。
        同样的,作为战国早期的强国,魏国也不是没有争夺天下的机会的,吴起、李悝、庞涓,几代名臣使得魏国一度辉煌,可是魏国却并没有选择合纵或者连横,对秦、赵、韩、齐各国开战,四面树敌,以他一国之力自然是无法抗衡。连后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也是边打边安抚,没有说敢于同时与六国开战呐。
        早期的魏国没有用什么纵横之术,如果要用的话,我还是觉得连横比合纵要好,如果魏国和秦齐修好关系,哪怕让点土地,一旦一统三晋,这天下最后鹿死谁手尤未可知,只是要消化需要点时间,不过应该不久,因为三晋本来也分裂不久。如果合纵三晋,虽然不需要恢复时间,但是毕竟是三个国家,联盟并不稳固,危机是潜在的。


        5楼2012-11-10 13:55
        回复
          引用 schwamm (16楼)齐国真正的失败在于外交上没有和燕赵走一起 如果齐国一直像小白那样帮助燕赵,也就不会被那样轮 三晋对齐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想必谁都看得清 在后期而言,齐国和燕赵有着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中山国和宋国,虽然在紧急的时候可以“搁置争议”,但是联盟毕竟不牢固。相对燕国这个利益损失者来说,赵国这个利益获得者跟容易联盟,事实上齐国也和赵国做过一段时间的好盟友,但偏偏就被燕国的间谍苏秦给破坏了,这不是齐国的错误,这只能说是燕国的正确。
          所以近交远攻除了很难获得好处的问题以外,还有个问题就是,长期的乱世,你和身边的国家多多少少总有矛盾,或者利益纠纷,搞不好就被暗算,联盟很不稳定。相反,和秦国联合的话,你打你的魏韩,我打我的宋燕,大家都开心。


          6楼2012-11-10 13:56
          回复
            但是如此最多只是限制秦国的发展,于齐国自身而言殊为不利,自己没有发展。就算他和三晋成功压制了秦国的发展,最后他也会亡于魏国或者赵国手上,因为攻秦成功,得利最多的就是魏赵两国,齐国最后只是换了一个掘墓者而已,不是强国之道。而我们要做的是在齐国和秦国接壤的时候,害怕的是秦国而不是齐国,要让秦国将三晋当做自己的盾牌。齐兵打不过三晋,给你这个印象的应该是前期的魏和后期的赵,战国不同时期各国国力是不同的,在战国中期大部分时间里,齐国实力绝对是山东之首。孙膑时期齐国断绝了魏国统一三晋的机会之后,长期以来是作为和秦国平等的两极强国,在纵横家诞生之初,连横学派有两个方向,一是连秦一是连齐,齐秦都是连横学派口中的强国,并称东西二帝,不可能是外强中干,楚国的衰落也是源于齐秦轮流的攻伐,因为早期的合纵学派主要就是连楚。好吧,这里还有一点区别,齐国的地理劣势在于,它背靠大海,秦国在中原战局失利的时候,还可以先与齐魏和谈,回头在蜀中、陇西等地发展繁荣,而齐国没有其他的选择,它要发展,它要不被秦国拉下,必须进行中原扩张,连我们讲究仁政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齐国时都鼓动齐国灭了燕国(燕国后来依赖三晋复国,齐燕之仇也就结下了)。


            7楼2012-11-10 13:56
            回复
              秦国在结交晋楚期间,能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已经是飞跃性的崛起了,秦国的祖先是商代的诸侯,在周灭商之时,秦国由于站错了队,被赶到陇西,快到后来的西域一带了,完全驱逐出华夏文明圈了。秦国并不是西周的诸侯国,在当时的意义上,秦国已经是一个单独的部落或者城邦性质的政权了。
              后来在犬戎诸部落攻破镐京的时候,秦人协助平王东迁,有了功劳,才正式成为了东周的诸侯,但是平王完全是在利用秦人,封个诸侯,封地居然是当时被犬戎占领的地盘(咸阳和镐京很近,镐京如今都在西安市境内,可以去看看地图),也就是说,秦人要在封地立国,居然还要先把那个地方打下来,这可以说是周代分封的一个少有案例,而且让秦人在那里建国,完全是为了做周王的屏障。
              而即使这么困难的状态,秦人都宁可在关中立足,而不肯回到原来的聚集地,甚至最后终秦一朝,他们也没有再取回原来的聚集地,可见此前的秦根本就是一片空白,所谓的秦国完完全全是在东周时期开始他的历史,是春秋战国中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的诸侯,秦国的历史是十分励志的,完全是后来居上。虽然楚国也是东周初年建国的,但他们是在楚地生存发展了许多年的,是有本土根基的,所谓建国,应该说是在东周初年得到中原文明的承认而已。
              说到楚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别看战国时期他没什么亮点,好像就是老被欺负的软柿子(有点像近代中国),但是春秋时期楚国可是一个吞食天下的国家啊。作为第一个使用县制的国家,他灭亡的国家是很难复国的,而你别以为楚国只在长江流域徘徊,他的领土是达到了陕西境内的,若不是对楚国有渊源,你以为他真的能有强大的空间?
              再说结交晋国的意义,其实秦楚的结交,楚国完全是把秦国作为一个工具,作为一个削弱晋国的力量。这一招不是楚国发明的,是晋国先这么做的。在齐国霸业偃旗息鼓后,楚国夺了宋国称霸的希望,曾经一度北伐要征服黄河文明,抵御楚国的就是晋国,后来晋国使了个阴招,扶持了长江文明的吴国,把楚国制衡了,才制止了楚国的疯狂扩张。后来楚国吃了几次亏,也打算学这一招,他的目标就是秦国,只可惜秦国并不愿意对付晋国,反而结好晋国,才没有像吴国那样被人当枪使。当然,吴国也不得不同意晋国的主张,吴国和齐国一样背靠大海,吴国要强大必须对付楚国,但是秦国却不用,秦国可以在山西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也是秦国的一个地理优势。
              最后总结一下:所谓连横,弱国在结交强国的时候,你不要指望强国是在帮助你,人家绝对是在利用你。秦楚结交和秦晋结交,秦国其实都是作为一个弱国,不可能指望人家平等相待。你看到晋楚有欺负秦国的时候,所以你才以为秦国连横没有意义,其实秦国连横的意义不是在于晋楚帮秦国强大,而在于晋楚不来压制秦国的强大,等到了秦国崛起后,他才有脱离晋楚的资本和底气。战国时期的齐国也是如此,齐国不是没有机会强大,他灭燕吞宋最后都是被秦国干扰吐出来的,齐国也不是没有机会连横,齐秦的合作倡导者从来都是秦国,只可惜齐国不愿意让秦国强大,反而拖累得自己更加衰弱。


              8楼2012-11-10 13:57
              回复
                强者未必是胜者,但胜者一定是强者。
                可是苏秦是我所知的历史中唯一打破了这句话的人,在苏秦眼花缭乱的外交策略帮助下,居然完成了弱燕胜强齐的最终目的,确实是千古奇人。我很欣赏苏秦,但是我不得不说一句,他确实没有得到六国相印,他最多只得到了燕齐两国的相印。六国相印应该是由相六国兵的事情误传出来的,而事实上,他也并没有统帅六国联军,他就统帅了五国联兵两次,只是两次加起来有六个国家而已。先是燕齐赵魏韩伐秦,后是燕楚赵魏韩伐齐……


                9楼2012-11-10 13:58
                回复
                  事实上,如果决策正确,楚、魏、齐都是有机会战胜秦国的,历史上齐国最后是被苏秦骗得合纵去了,但是苏秦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齐国,所以齐国去合纵完全是掉到陷阱里去了,要是说没合纵没连横的应该是早期的魏国,后来被削弱了也就悲剧了。我来说说各国强大的可能**。
                  韩国我就不说了,这货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个打酱油的,主要是地理问题,韩国处在一个四战之地,周围都是强国,他在战国时期并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韩国的首都是当年春秋时期郑国的首都,郑国可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崛起的诸侯,可惜只是昙花一现,不久就没落了,主要问题就是这个位置的劣势。
                  燕赵想要打败秦国机遇并不大,他们作为北方的诸侯,长期以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发展很缓慢,最后崛起的时候已经是战国后期了,秦国已经强大了,他们不打可能再以一己之力打败秦国。
                  好吧正式说说剩下的三国,首先是楚国。楚国的闪光点在春秋时期,应该说,战国时期各国的崛起大都是学习楚国的老路。春秋时期,楚国创立县制,削弱世家,强化君权,这几个步骤正是后来战国诸侯变法图强的重点,可惜的是,在战国群雄纷纷变法的时候,楚国居然渐渐走回了中原诸侯春秋时期的路子上,世家把持朝政,君权弱化,再加上几回被秦齐所坑,最后就悲剧了。楚国在纵横家初期是合纵之首,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角色,同时保持自己的传统优势,完全可以把秦齐压制住,可惜楚国作为合纵之首,却是反秦最不坚定的一个,所以后来三晋渐渐离心,楚国也退居二线了。对于楚国,我支持的是合纵。
                  齐国是前文我说得最多的,这里不赘述了,如果齐秦真的二分天下,我确实认为齐国有能力打败秦国,因为在先秦时期,文明的中心是在东方平原一带,齐国和秦国分割天下,自己所处的地方绝对比秦国富有。这不是反超,齐国在战国中期实力绝对比秦国要高。对于齐国,我支持的是连横。
                  魏国就比较需要机缘,魏国和韩国类似,所处的地方不是很好,四面敌人,所以无论合纵连横,前景都不是很肯定。如果合纵,可以先结交赵韩,抢先灭秦,最后具有关中之地和中州平原以图天下。这条路的不确定处在于他能否灭秦,战国早期刚变法时魏国国力是比秦国高,但是未必达到了灭亡对方的地步,而且齐楚立场不明确,如果楚国能配合的话,灭秦还是有希望的。如果连横,可以先结交齐秦,吞灭赵韩,这一点可能性比灭秦大得多,尤其是庞涓时期,真是只差一步了,可是这样完成了之后,天下也是齐秦魏楚四强并存,最后鹿死谁手还要继续角逐,这也是连横的结果的不确定性。


                  10楼2012-11-10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