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友谊吧 关注:17贴子:692
  • 7回复贴,共1

隋朝:被超限的政治理想所压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抽楼……不抽楼……


1楼2012-11-10 15:14回复
    当猝死的隋王朝在一片硝烟中成为任人评说的历史之后,历史佬儿也终于在一堆乱麻里理出了头绪——原来,这个王朝命运的路径选择最初取决于隋文帝的一个念头。


    2楼2012-11-10 15:1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突破口呼之欲出
      皇权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权力。
        皇权所向,无坚不摧。
        在杨广逼人眼神的注视下,几大工程进展神速。周长近六十里的新都洛阳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就初具规模,并在大业五年圆满建成。大运河工程通济段也只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就完工了!
        杨广满意地闭上了眼睛,开始细细品味皇权的滋味。
        但是他所不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大运河工程在著名酷吏麻叔谋的监督下,不到一年时间里,三百六十万民工竟然死了二百五十万。他们大多是被打死的或者活活累死、饿死的。他们死后,和大运河挖出来的石块、泥土一起,堆积在这条著名运河的两岸。
        同样的,新都洛阳的地底下,也埋藏着无数屈死民工的尸体。
        一个王朝的民心开始骚动了。
        当生存底线被突破时,他们是准备和杨广同志作一番死磕的。
        杨广依旧闭着眼睛,不为所动。他只是免去了所有民工们的皇粮国税。他知道,这些人要的实在不多,他们只是要一口饭吃而已。
        杨广猜得没错,民工们的确要的不多。如果能吃上饭,在田里劳动和在工地上劳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当然前提是不死人。
        但是死人的事还是经常发生。因为工程实在太多,工期又实在太紧,而杨广又高高在上,不理会民工们的哭泣与呐喊。于是矛盾和冲突便一直以地火的形式在这个帝国的底层隐秘地存在着。它们在地底下逡巡、汇聚,等待着一个可能存在的突破口。
        而这个突破口历史性地落在了帝国的东北方向,时间点则在杨广攻打高丽之时。


      4楼2012-11-10 15:15
      回复
        打仗不是请客吃饭
        可惜高元看走眼了。
          虽然大隋人民心里头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情愿为他们的皇帝去送命,但是只要隋炀帝愿意就可以了。
          因为起码到现在为止,那个历史的突破口还没有到来——尽管它已呼之欲出,尽管大隋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已到极限,但隋炀帝还是要赌一把——这事关一个帝国的体面和尊严。隋炀帝决定要用战争来教训一下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丽国,教训一下“辽东粪土臣元”。
          关于战争的准备,隋炀帝是高标准和严要求的。他下令,要把大运河从洛阳一直开通到涿郡(北京)去,以便运送军粮。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在东莱海口建造战舰。由于工期太紧,很多民工只能日夜站在水里不停地劳作,以至于腰部以下都长满了蛆。更有民工为了逃避那些生不如死的劳役,或自断手足,或逃到深山老林里开荒种地乃至啸聚成群——一个王朝的火山口已经隐约可见了。
          但是隋炀帝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战争。关于征高丽一事,父亲曾经的失败在他看来不是压力而是动力。说到底,隋炀帝还是喜欢打仗的。他喜欢打仗就像他喜欢搞大工程一样,内心里充满了激情和喜悦。
          当然隋炀帝深深地知道:打仗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 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 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 那样温良恭俭让。
          打仗玩的就是气势、就是不对等,就是骇你没商量。
          大业八年的正月初一,一支史无前例、骇人听闻的大队伍从北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支队伍号称有两百万人,每天出发一支,一共发了整整一个月,才把队伍的出发仪式进行完毕。队伍全长达一千四百里,真正是一眼望不到头。同时这条巨龙还整出了震天动地的巨响:士兵们喊着响亮的口号,伴随着军乐队的锣鼓声往高丽进发,同时无数的彩旗在阵中飞扬,令人叹为观止。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隋炀帝不仅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也藐视敌人。他请了各国的驻华使节、武官随军观战,并向他们公布隋军的番号及进军计划,同时一一介绍隋军各部专职受降官——隋炀帝料定高丽军将望风披靡、不战而降!
          隋炀帝的所作所为骇得这些“孤陋寡闻”的使节、武官说不出话来——见过行军打仗的,没见过这么行军打仗的;见过自信的皇帝,没见过这么自信的皇帝。什么叫不把对方放在眼里,这才叫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6楼2012-11-10 15:16
        回复
          那么接下来,这仗还要不要打呢?帝国的尊严和生存之间哪一个更重要?隋炀帝陷入了两难选择。
            最终,隋炀帝决定:二征高丽政策不仅不变,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同时,对于国内叛乱事件要发现一起镇龘压一起。
            总之,一切为了长治久安。一切为了千秋功业。在一次由全体内阁成员参加的平暴动员大会上,隋炀帝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出了上述口号。此时此刻,这个帝国已经发生了二十多起叛乱事件了。一些大臣开始对帝国的前途表示担忧,希望隋炀帝爱惜民力,暂缓征高丽。但是隋炀帝脸色铁青、态度坚决,一副世人皆醉他独醒的样子。


          8楼2012-11-10 15:17
          回复
            历史的惆怅与PK
            带着百万之师离开高丽的时候,隋炀帝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惆怅。
              这是历史的惆怅。
              这是一个人和他深陷其中的时代的惆怅。
              当二征高丽的胜利近在眼前之时,历史却不给他这个机会了——杨玄感政变让他下了回师令。
              先保住老巢,再图东山再起。
              但隋炀帝实在不能确定他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他这是赶回去灭火。火灭了,江山还在,也许还可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未可知;可要是熊熊大火将洛阳烧了个精光,他还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因为隋炀帝这一次已经确切地知道,人民没有和他在一起,而是和杨玄感在一起围攻洛阳。他几乎要哭出声来——这是真正的悲天悯人……人民难道都瞎了眼吗?不知道他在建立丰功伟绩,不知道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辛劳将大隋带进新时代?大隋人民就这么迫不及待,就这么吃不了一点苦、受不了一点罪吗?
              隋炀帝真切地感受到他深陷其中的时代是一个昏庸的时代。昏庸的是人民,清醒的是他杨广,受伤的也是他杨广。而最大的冤屈则在于——他无处话凄凉。
              当然这样的时代不都是悲剧。悲剧的一半是喜剧。这一回的喜剧主角是高丽王高元。大隋军胜利在望时突然间全部撤走,高元并不知晓发生了什么事。他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实是:他和他所在的国家又一次死里逃生了。城墙外洒落一地的土袋子看上去充满了历史的玄机,意味深长,无人能解。
              高元猜测:大隋这个国家肯定出大事了。否则他们不会这么惊慌失措。但是,究竟能有怎样的大事让百万大军掉转方向呢?高元猜破脑袋也没有得出答案。
            百万大军赶回洛阳时,杨玄感的部队已经把卫玄的部队打败了好几次。
              卫玄是大隋朝的刑部尚书,在杨玄感围攻洛阳时,他带领几万人从关中驰援。
              但是他很快就败下阵来。因为杨玄感太身先士卒了。
              事实上这样的PK还真是不对等:卫玄保的是大隋朝,使命所在,责无旁贷;杨玄感保的是他的身家性命,整个一拼命三郎的态势。
              所以卫玄拼的是力气,杨玄感拼的是性命,卫玄当然要败下阵来。
              但是,当杨玄感面对大隋朝的百万大军时,他拼什么都无济于事了。
              因为他被前后夹击了。
              因为隋炀帝也在拼他的身家性命,一个王朝的身家性命。
              最后的结局是杨玄感败了。他死在他的弟弟杨积善手下——在最后的时刻,杨玄感的身边除了他弟弟再没有其他人跟随——百万大军消灭了他的其他追随者,他只能请求弟弟杨积善帮他一把,让他可以为这一次的政变买单,以他那早已伤痕累累的身躯,为一个王朝最后的晚餐买单……


            11楼2012-11-10 15:19
            回复
              权力最大、名声最响的堂吉坷德
              只是隋炀帝并没有感受到作为一个胜利者的喜悦。
                在这场历史的大PK中没有胜利者。二征高丽他功败垂成,杨玄感的政变虽然被打压下去了,但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口,把大隋朝仁寿宫内皇权与相权的对垒与断裂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王朝从此没有宁日了。隋炀帝注定要成为这个火光冲天时代气喘吁吁的灭火者。而灭火者的命运无非只有两种:一、火灭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王朝巨大的废墟;二、灭火不成反被大火吞噬,灭火者成为一个王朝最后的殉葬品。
                最要命的一点是帝国的野火灭不胜灭。隋炀帝每天都能接到各个郡报上来的农民起事或者部队兵变的消息。刚开始他还下旨要求打压,但是到最后他发现这不是个办法——隋炀帝以为必须要有一场重大的胜利来重新凝聚民心,来强化他统治的权威。
                隋炀帝把目光又瞄向了高丽。他要三征高丽。
                当然隋炀帝的雄心壮志再一次遭到了大臣们的质疑,帝国大厦在熊熊燃烧,当前的头等大事应该是灭火而不是奔向远方去从事一场并非紧迫却又劳民伤财的战争。大臣们不明白,一个宗属国的臣服与否为什么在隋炀帝的眼里会那么重要,以至于对国家近在眼前的生死存亡问题都不管不顾。他们一致认为,不是隋炀帝疯了,就是他们疯了,要不就是这个混乱的时代发疯了。
                但是隋炀帝还是在一片质疑声中带着一个王朝最后的残兵剩将出发了,身后,是一个王朝的一片哗然和风起云涌。隋炀帝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回来,回来之后,这个已经离心离德的王朝是否还属于他。他的表情是孤愤的,他的眼中是有热泪的。他自认为是为帝王世家的尊严而去,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没有人理解他。
                他是这个世界上权力最大、名声最响的堂吉诃德。


              12楼2012-11-10 15:20
              回复
                高元做梦也想不到隋炀帝还会卷土重来。
                  此时的他已经很明白大隋的国内发生了什么,他觉得是个人都不会不管不顾的。
                  但是隋炀帝不是一个人。
                  或者说不是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
                  他看上去像个疯子。疯子想得到的东西那是不计后果要得到的。
                  高元一声叹息,决定把隋炀帝想要的胜利给他。
                  因为他是个正常人,不和疯子一般见识。
                  事实上,高丽国也实在是支撑不住了。前两次战争已经拖垮了这个国家的国力。在当前形势下,只有投降才能暂时保住这个国家。
                隋炀帝终于凯旋了。
                  他把这次“胜利”定义为“有志者,事竟成”。他希望全体人民与他共享这次胜利,希望离心离德的大隋能从此同舟共济,共创美好、和谐的明天。
                  但是人民很不给他面子。那些起事的农民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他的御驾。在从涿郡赶回洛阳的途中,隋炀帝就这样被抢去了四十二匹他心爱的御马!
                  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他瞠目结舌:隋炀帝在洛阳摆开架式要召高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只当他放了个屁。
                  这让隋炀帝很不爽。三征高丽的胜利果实也就在这不爽当中化作了泡影——其实要认真追究起来也谈不上有什么胜利果实——高丽王高元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次有目的有预谋的诈降,虽然他这事做得很不地道。
                  隋炀帝在不爽之余很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但他却只能无可奈何。
                  因为不可能再征高丽了,虽然隋炀帝还有这种念头,可形势比人强,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这一回,不仅是人民起来造反,连北方的突厥也在蠢蠢欲动,时刻准备南下混水摸鱼。
                  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的部队又出发了,这一回他的目标是塞北。他想搞明白突厥人到底要干什么,突厥骑兵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很快地,隋炀帝就明白了。因为他和他的部队被突厥骑兵包围在山西雁门,动弹不得。
                  历史的玄机在这一刻总算被隋炀帝看破了。一直以来,他以为他和他身后的王朝是命运的宠儿,却不料命运伸出翻云覆雨手,最后将他轻轻地抛弃。从宠儿到弃儿,隋炀帝坐了一把历史的过山车,他晕荤乎乎昏昏沉沉,不知道今夕何夕,明天太阳是否还升起。
                  最重要的,他还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他身后的王朝还有多少个艳阳天。


                13楼2012-11-10 1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