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概念中,“神灵”或“神”与“神仙”并不能画上等号,神仙包括了“神”和“仙”。在中国道教经典及神话小说中描述,神即为天官,掌管大自然的秩序规律。仙是由凡人经过长年修炼进化而成,有些是由神赐与法力。
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的描述,后来开始出现一些神奇的长寿人物,例如彭祖、赤松子和洪崖先生等。《列仙全传》称“洪崖先生”帝尧时已经有三千岁。至战国时代,长生不死的信仰就广泛流传于社会,并且出现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而成为独特的学说,也就是神仙家。《汉书》著录的神仙家著述有十几种,战国时代著名的神仙家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秦朝徐福、韩众、侯公、石生、卢生等人活跃于宫庭,汉武帝时神仙家李少君、谬忌、少翁、奕大、公孙卿等受皇帝宠信。 先秦时期对神仙论述较多的是道家,尤其是《道德经》和《庄子》的论述对后来的神仙思想影响巨大。
后来的道教认为,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外丹、内丹)即可以得道,也就是成仙。在道家《庄子》一书中,他描绘的神仙可以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有可以遨游太空,与天地同寿等神通。这也成为后世所描述神仙的基本神通。神仙的神通还包括辟谷服气、寒暑不侵、行及奔马,最高能到形神俱妙,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意寄居,不受生死的拘束等。 道教《钟吕传道集》一书中谈到“仙有五等”:“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除了仙有五等外,还有如孙悟空、白娘子、狐仙等由动物成精后又成仙的仙。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在某些佛教人士的观点中,神仙相当于佛教六道中的“天人”,都是有大能、寿命很长、有大福报者。但印度史上仙人是指佛陀时代前后的寻道者,即类似沙门众和出世寻道者,可是仙人比集体修行的沙门更重出世色彩,而偏向于个人冥想和苦行,但仙人不一定是已经开悟成圣的。但是一些的印度仙人也是懂了许多道理像佛陀未成佛就参访许多仙人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