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和吧 关注:919贴子:2,175
  • 6回复贴,共1

【文和天下】汉末人才流向与曹操聚拢人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汉王朝的大厦根基在黄巾军的冲击下,已彻底松懈,倾覆的大厦引来了无数梦幻者进行较量。黄巾军的鲜血染红了各路军阀的战袍。羽翼丰满的刽子手们在买马招兵的进程中火并厮杀,称雄争霸的欲火使许多忘乎所以的军阀失去理智,整个黄河上下、千里中原成为军阀的屠场。争夺意味着死亡与生存,生存以实力为后盾。只有势力强盛才有生存希望,而因散兵败将“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IP属地:湖南1楼2012-11-14 19:27回复
    曹操生活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他渴望自己能“奋身出命”,荡平天下,“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三国志·武帝纪》)。他手中沾有黄巾军的鲜血,在争战疆场的岁月中慢慢积累了与其他军阀抗衡的资本。但他感到远远不够,建一世之功决非一些散兵数量的剧增就能解决问题,他需要质量上提高,希望能有一批贤才智士佐助他完成诛暴乱、争天下的大业。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三国志·武帝纪》),必须想办法把一批可用的人才聚集在自己的营垒中,为此,曹操在以下方面做了些尝试。


    IP属地:湖南2楼2012-11-14 19:27
    回复
      这场实力的较量导致了对人才的争夺,谁抓住这个核心链条谁就会延长寿命,乃至夺取天下。这一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每逢乱世,必多人才,时势造英雄,英雄助时势,一批荡平天下之士不断涌出。从人才流向态势看,起初是四面八方放射型,而后逐渐收缩,最终集中几个点——几股军阀阵营中。这种现象的形成无疑是人才流动的规律在起作用。像诸葛孔明那样隐居隆中,胸有韬略,密切关注时局者也不乏其人,即使“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也并不甘心庸庸碌碌一生。在这种背景下有军事争夺战也有人才争夺战,各割据集团都采取措施拢络谋臣武将。袁绍在冀、青、并州招收“名誉”,刘备于南阳三顾茅庐,孙权也“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三国志·孙权传》)。


      IP属地:湖南3楼2012-11-14 19:28
      回复
        首先,在政治上为人才投奔创造条件。196年,曹操听取谋臣荀彧建议,“奉天子都许”(《后汉书·荀彧传》),利用正统的余威名正言顺地“以令诸侯”。在当时正统观念仍很浓厚的时代,以汉宰相身份的曹操所做的恢复汉业江山活动,确使时人震动异常,曹操既轻而易举地获得政治优势,而又易如反掌地让天子成为傀儡。


        IP属地:湖南4楼2012-11-14 19:28
        回复
          其次,在舆论上注意网罗人才。刘备曾因地盘被吕布袭取而暂投曹操,当时曹操重臣程昱曾劝曹操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操并未采纳,而以“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武帝纪》)这算是回答。名士祢衡,有才辩,孔融荐之于曹操,祢衡因职不随心,遂辱骂曹操,曹操对孔融说:“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乃送与刘表(《资治通鉴》卷12)。可见曹操在处理这些问题上能够更多地着眼于利弊得失,着眼于天下舆论,以此吸引更多敢于献身的壮士。


          IP属地:湖南5楼2012-11-14 19:28
          回复
            再次,在实践中也屡有爱惜人才的表现。徐歙、毛晖先在曹操部下为将,衮州叛乱后,二人也背叛曹操。后为曹操所俘,不念旧恶,仍委任郡守。魏种素与曹操故交,“公举种孝廉,衮州叛,公曰:‘唯魏种还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即下射犬,生擒种,公曰:‘惟其才也’,释而缚而用之”(《三国志·武帝纪》)。


            IP属地:湖南6楼2012-11-14 19:28
            回复
              曹操作为久经战火考验的政治家、军事家,深深懂得创业的艰难,又深深感到个人力量的微弱,他认为“天下尚未定,特此求贤之急时也”。他懂得在人才争夺战中,如果失落一步,那就很可能全盘皆输。因而他希望天下志士纷至沓来,助其成就一番功业。可见“惟才是举”的产生主要在于它是争夺天下的重要砝码,为了争取主动,有所作为,必须要尽早打出这样响亮的口号并实践之。


              IP属地:湖南7楼2012-11-14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