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感动吧 关注:3贴子:153
  • 4回复贴,共1

日期:2007-04-30 14:0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锋作家残雪批文坛大腕自卑懒惰    
王蒙王安忆余华格非阿城…… 整体滑坡?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7-04-30 14:03    网络编辑 : 实习生朱冠楠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IP属地:黑龙江1楼2007-05-07 09:48回复
      至于年轻一代畅销作家,残雪说:“几乎所有的畅销书里头都是一点现代性的影子都见不到。即使模仿国外动画之类的作品也是一个传统模式。除了个别作家以及民间一些爱思索的青年以外,场面上的后起之秀几乎无不是懒惰到了极点。虽然寄生在传统文化上,但那只是惯性,他们连传统都懒得去钻研。”
      残雪是在国外出书比较多的作家,但也有批评说她的小说在迎合西方人,那些体验不是中国人的体验,至少不是原汁原味。残雪说:“外国人不会都是傻瓜吧?在他们那里,纯文学同通俗文学是分得很清的,而我的作品,属于在纯文学小众阅读圈子里受到青睐的作品。”要说迎合西方人,“卖土特产才是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吧?我同国外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赛,有什么可迎合的呢?”“我才不搞那套所谓文化的原汁原味呢,我只搞我个人的原汁原味。”“我的作品并不是在国内卖不出去,才到国外去‘迎合’西方读者。”
      展望
      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
      残雪说到心目中的伟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这类作家的作品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依然不断地得到后人的解释,使后人产生新感受。这样的作家身上具有‘神性’,有点类似于先知。就读者的数量来说,这类作品不能以某段时间里的空间范围来衡量,有时甚至由于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竟被埋没。但终究,他们的读者远远超出那些通俗作家。人类拥有一条隐秘的文学史的长河,这条河在最深最黑暗的地底,她就是由这些描写本质的作家构成的。她是人类多少个世纪以来进行纯精神追求的镜子。”
      残雪认为,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在她的明星列表中,有这样一些作家: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圣·埃克絮佩里、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
      在残雪看来,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民族自恋情结,就无法继续追求文学的理想。所以她认为内地文坛,很多作家到了四十来岁就开始退化,要么写不出作品,要么用赝品来敷衍、蒙骗读者。
      她进一步说,没有精神追求的文学是伪文学,描写表面的经验的文学则是浅层次的文学。
      残雪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拥有者,中国作家在这方面本应是得天独厚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能战胜自己的文化的惰性,从另一种文化中去获取这种开拓的工具。我们不去开拓,那个广大无边的领域就根本不属于我们。一位作家,不论他用什么方法写作,只要他有认识自我的好奇心,改造自我的冲动,有开阔的胸怀,就一定会进入人性探索的深层领域,将那个古老的矛盾进行我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演绎,在自救的同时影响读者,改造国民性。” 李峥嵘F158
      
      格非回应
      好作品要时间来证明
      我认为作家没有必要和媒体走得太近,媒体本身有它的一些特质和规则,这是很不一样的。说到顾彬批评当代文学,我认识他,有些观点也是他的一贯看法,但有两点,一个是我觉得他的本意或者原话可能不是那样,再一个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老不出好作品也难怪别人说,自我反省很重要,与其关注批评不如埋头写出好作品。
      你要问我对残雪的批评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没有任何看法。作家作品写出来,大家都能看到,都有发言权,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作品只是作品,不是谁一个人说了算的。对作家来说,关键是出好作品,而不是去关注别人在说什么,也没有必要去害怕别人说些什么,这不是最重要的,兴趣不应该放在那上面,不能老去想别人说你好不好。每个作家都要学会自我反省,而不是去提醒别人反省,有自己的东西这很重要。
      文学作品是要传之后世的,要经受时间的检验和考验。什么是好作品?不一定现在那些动辄印一百万册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可能再过些年没有人能想起来,我只是说可能。而印数少的作品不见得就不好,有的书一开始可能只有几十个人在看,在评论,但这不能说明什么,真正的好作品是要靠时间来证明的,几十年后可能还有人在看,在评论,时间弥久它自身的价值才慢慢散发出来,光芒日益耀眼,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 李晓F158


    IP属地:黑龙江3楼2007-05-07 09:49
    回复
      最后要问:于丹对受众们的影响是积极的吗?我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在当今这个重功利、轻精神的社会,我们需要提醒心灵生活的有效声音,而从反应的热烈看,于丹的提醒似乎十分有效。我的一点保留是,她过于把心灵生活归结为心灵的快乐了。“《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个断语下得太轻率,遗憾的是,它贯穿于对《论语》、《庄子》的全部讲解,谆谆教导人们,对于任何会使心灵不快乐的事情都要看淡和顺应。这就可能把受众引向一心一意做顺民的平庸之路,从而消解我所期待于她的积极影响,乃至发生消极影响。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决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决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舍弃掉世界观,把心灵的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所解读的任何一种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

       2007-4-23
      周国平


      IP属地:黑龙江5楼2007-05-07 10:00
      回复
        查尔斯·哈奈尔(Charles F.Haanel),186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是美国著名作家、商界知名人士,同时是美国科学联合会、作家联合会、心理学研究会、圣路易慈善协会和圣路易商会会员。他在圣路易开始了职业生涯,但为了创办自己的公司而毅然辞职。这次选择最终成就了他的事业——他创建的企业集国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哈奈尔的作品有《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The Master Key System)、《精神化学》(Mentai Chemistry)和<新心理学》(The New Psychology)等书。 ↑TOP内容提要
         在美国,由于本书涉及精神、心理等方面某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于1933 年被列为禁书,直到2003年——70年后才得以开禁。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被禁之后,该书就成为一些特权人物的个人专读著作。当时,甚至需要花费1500美元方能得到一份手抄本,而1500美元相当于那时一个人两年的薪水。
        近些年来,在硅谷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那就是:每个创业


        IP属地:黑龙江6楼2007-05-08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