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中国最大石城惊现神木,原来神木是中国文化发源地了
石峁——以石为山,一山连一山,高低不一,大小不等。村与村之间,几乎都是羊肠小道,到处显得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就是这处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的山峁,注定要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关新闻】 陕北发现新石器遗存 史前中国最大"城市"在神木 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36年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神木县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系统区域考古调查,全面了解了石峁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一座目前所知我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横空现世! 史前中国最大石城惊现神木 新石器时代能建多大的城市?位于神木县的石峁遗址或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神木县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系统区域考古调查,全面了解了石峁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调查表明,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千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结合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地区石城修建的传统,考虑到城墙范围及遗址主要文化遗存分布范围的高度一致性,考古队初步判断石墙与石峁遗址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年代一致,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知我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2012年,为了进一步了解石峁遗址的结构及主体内涵,特别是石砌城墙的年代及构筑方式,考古队发掘了外城东门址,其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发现了壁画、玉器、大量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的陶器残片等重要遗物。结合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初步认定石峁城址当始建于龙山中期,延续至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石峁遗址属于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间的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规模如此巨大的史前城址,尽管发掘工作刚开了一个头,其成果已令专家惊叹和震撼。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石峁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遗址长期的考古规划,像殷墟、二里头等重要遗址一样建立工作站,成立长期的工作机构,三年规划,十年设想,百年谋略。同时,加强对石峁玉器的研究,对流散在社会上的石峁遗址出土文物进行调查、整理及建档。
先民图腾石雕像里的历史传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民们在遗址的石墙里零星发现有类似人面的石块。起先并没有人注意,也贵贱没人要,一直到近年才被人注意,开始收藏,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大概共发现有20余块。2010年,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宏才专程赴石峁遗址考察石雕像,收集到了详实的珍贵资料。“石雕作品有一块类似太阳图腾的东西,还有一块蟾蜍浮雕。”经过深入研究,罗宏才撰写了《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石雕像群组的调查与研究》发表在《西部美术考古丛书——从中亚到长安》一书中。在该遗址出土的石雕像中,有一件石雕人头应是当时的祖先崇拜物。砂石料,黄褐色,单面高浮雕,品相完好。高50厘米,宽60厘米,厚25厘米。人头的脸部形象上至眉骨,下巴齐平,隆鼻、半张口,呈微笑状,两颊颧骨稍凸出,扁方脸和大眼睛较为夸张。其雕刻手法简单、朴拙,体现出陕北先民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对祖先的敬畏、祈求祖先神灵护佑的原始朴素观念,以及当时雕塑技术已有的一定基础。这件难得的高浮雕艺术品,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009年被征集到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现为本馆馆藏珍品之一。
石峁——以石为山,一山连一山,高低不一,大小不等。村与村之间,几乎都是羊肠小道,到处显得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就是这处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的山峁,注定要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关新闻】 陕北发现新石器遗存 史前中国最大"城市"在神木 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36年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神木县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系统区域考古调查,全面了解了石峁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一座目前所知我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横空现世! 史前中国最大石城惊现神木 新石器时代能建多大的城市?位于神木县的石峁遗址或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神木县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系统区域考古调查,全面了解了石峁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调查表明,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千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结合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地区石城修建的传统,考虑到城墙范围及遗址主要文化遗存分布范围的高度一致性,考古队初步判断石墙与石峁遗址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年代一致,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知我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2012年,为了进一步了解石峁遗址的结构及主体内涵,特别是石砌城墙的年代及构筑方式,考古队发掘了外城东门址,其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发现了壁画、玉器、大量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的陶器残片等重要遗物。结合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初步认定石峁城址当始建于龙山中期,延续至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石峁遗址属于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间的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规模如此巨大的史前城址,尽管发掘工作刚开了一个头,其成果已令专家惊叹和震撼。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石峁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遗址长期的考古规划,像殷墟、二里头等重要遗址一样建立工作站,成立长期的工作机构,三年规划,十年设想,百年谋略。同时,加强对石峁玉器的研究,对流散在社会上的石峁遗址出土文物进行调查、整理及建档。
先民图腾石雕像里的历史传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民们在遗址的石墙里零星发现有类似人面的石块。起先并没有人注意,也贵贱没人要,一直到近年才被人注意,开始收藏,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大概共发现有20余块。2010年,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宏才专程赴石峁遗址考察石雕像,收集到了详实的珍贵资料。“石雕作品有一块类似太阳图腾的东西,还有一块蟾蜍浮雕。”经过深入研究,罗宏才撰写了《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石雕像群组的调查与研究》发表在《西部美术考古丛书——从中亚到长安》一书中。在该遗址出土的石雕像中,有一件石雕人头应是当时的祖先崇拜物。砂石料,黄褐色,单面高浮雕,品相完好。高50厘米,宽60厘米,厚25厘米。人头的脸部形象上至眉骨,下巴齐平,隆鼻、半张口,呈微笑状,两颊颧骨稍凸出,扁方脸和大眼睛较为夸张。其雕刻手法简单、朴拙,体现出陕北先民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对祖先的敬畏、祈求祖先神灵护佑的原始朴素观念,以及当时雕塑技术已有的一定基础。这件难得的高浮雕艺术品,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009年被征集到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现为本馆馆藏珍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