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风水吧 关注:54贴子:206
  • 10回复贴,共1

《邵氏风水》概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什么是风水
   风水的定义:

   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葬者,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 因为人若要生存首先要有水同时要避风藏气,方可!

   什么是生气呢?《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是人们休养生息的根本。
   在郭璞之前,风水还有其它名称:形法。《汉书·艺文志》有形法类,其中载录有《宫宅地形》二十卷。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在此条下注云:说风水方位之形法包括相地相形,也包括相人相畜,这是它与后世风水的不同之处。堪舆。堪为天,舆为地。堪又与勘、坎有相通之义。汉代就有了以堪舆为职业的人。《史记-日者列传》有褚先生记: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可见,堪舆家有择时的职责。《汉书-艺文志》载有《堪舆金匾》也是说风水方位之书。此外又有称风水为青囊、青乌、相宅、地理等。



1楼2012-11-22 13:01回复
       对于风水一词,《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着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近年来学者们对《辞海》的定义持不同见解,主要倾向是不同意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撰文说: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潘谷西教授在《风水探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最近台湾学者又提出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看来,风水大有被抬高扶正的趋势。

       在论及风水界时,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我认为: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与阳宅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2楼2012-11-22 13:01
    回复

      (三)风水的基本内容
         风水包括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部分,有许多生动的理论概念和复杂的勘察方法。
         气: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论气机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着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由此可见,风水所论之气,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
         风水把气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助寻找生气。我认为有生气之地应该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
         气。这个气不同于空气之气。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它属于宇宙间的微波辐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这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显神秘的内容,以往是个空自,今天是科学揭开了风水的神秘面纱。
         气流。空气、氧气、气流。空气流动而成风。气遇风则散,这里的风指强风、烈风、大风、冷风,中医称邪风。所谓风为送气之媒,此处所指则为微风、和民、暖风。因而风水强调要避开强风,求得微风。


      5楼2012-11-22 13:06
      回复
           光:主要是太阳的光。其实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而光是肉眼可见的那一小部分电磁波(俗称七色光)。由于光具有波和粒子的两重性,所谓波粒二相性,所以光也是一颗颗的粒子。 声:包括各类的噪声和次声波等对人和物的影响。
           水:风水定律:山环水抱必有气,何以水抱必有气?原来水最容易吸收微波。遇水则界,水收拢了丰富之气的缘故。
           方位:即易经八卦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和十二地支、十天干方位及其对人事物的影响。

           人体场。因人的性别、生长、祖居、运势而异。


        6楼2012-11-22 13:06
        回复
          (五)明堂
            《大戴礼明堂铺》记载:明堂是为了明诸侯尊卑而设,凡九室,一堂而有四户、八蹁。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据说。明堂是天子理政、百官朝见的场所。风水把明堂作为穴前之地。明堂有内外之别,见山势缓和,平平结穴,龙虎山环抱、案山当前就称内明堂;内明堂之外为外明堂。明堂的中间是平地,四周有山,这些山是左青龙、右白虎,又有捍门、华表、辅弼等山,明堂内有弯曲之水,水的出口为水口。明堂内还有田园、树木。
            明堂实际是人们的居住空间。大到都市,小到村落,其四周都有互相联系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合于人们居住的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利用风水的明堂理论为村镇建设服务。但是,风水常常将明堂运用于丧葬中,选择基地时,要有山川屏护,有案山、有朝山伏于前。风水的概念还有点穴、四象、择时、倒杖等,这些都很重要。


          8楼2012-11-22 13:44
          回复
            (六)阳宅
              生者为阳,死者为阴,故生者所居为阳宅。根据风水学说,阳宅需要有生气,家庭才有旺象。因此,需要纳气。一方面吸收地下生气,另一方面从宅门召气。于是就得选好地址和房门朝向。按照五行观点,气有生克,方向也有生克,只要避免克方,阳宅就可得到吉祥。
              阳宅的基本原则是背山傍水,即以山为屏蔽,阳宅立于山脚偏上处,宅前有水流,有宽平的场地视线开阔。最好是有茂密的林木、便利的道路、宅前为南、宅后为北。宅东西有如双手环抱向胸口的山。那么,这就是最佳选址。
              宅与宅之间要整齐大小、高低、进退适中。宅内布局要方正,大门与内门要稍稍错开。宅舍应与人口成正比例。厕所、灶房应置于下风处。天井和围墙都要有一定规格。水井和池塘的位置要选好使人用水方便,又不至于淹溺。
              我们认为。阳宅问题大有文章可做,完全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我国古代没有阳宅建筑学,而风水的阳宅理论和实践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加以发扬光大。


            9楼2012-11-23 09:36
            回复
              (七)阴宅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人们最惊恐的事请莫过于死。人死之后还会不会复活?死人会不会对活人发生作用?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总在探索这些问题,总是希望死人能够活过来,能够保佑自己,于是,阴宅学说应运而生。
                阴宅学说认为,只要穴地有生气,死者就会安逸,就会给生者带来吉祥,否则有凶。怎样才能得到生气之地呢?那就要请风水先生指点选择,贵命不得葬穷穴。既然得了好穴,就会有好报应。至于哪天好运到来,要看具体人和风水情况而言,或许即刻,或讲几十年、乃至于几代人之后。


              10楼2012-11-23 09:38
              回复
                相地是一种实践。风水师在有了整套理论之后,就要亲临现场。先要凭看,着山脉走向,看穴地环境。又要用嘴尝,尝水质是否苦涩,尝土粒是否辛甜。还要动脑筋,推算出内在关系,预测吉凶祸福。
                  相地测定方位用的罗盘中间有一根磁针,大致指向南方。测量穴地时,在门脚或穴地的石头上放手罗盘,把针连掷两三次,看针是不是指在子午线上,针如果晃动则不吉,收藏中线则吉。圆盘上画有圆圈,少则三层,多则几十层,每层都有许多符号,表明一定的意义,层与层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它反映了先民的智慧。
                  我们现在兴修水利,建筑房屋仍然要用类似于罗盘的工具测量方位,也要到现场勘察。怎样借鉴传统的相地方法呢?这还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11楼2012-11-23 09:40
                回复

                  风水学其实是一门由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工程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磁场方位学和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八大学科综合在一起的科学风水学。通过多年的仔细观察和验证,这门学问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事业发展、财运官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楼2012-11-23 09:44
                  回复


                    16楼2012-11-27 10:0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07-20 18: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