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论文,将钦州白划入广府片。
首先来看一下钦州白话以前为什么划入钦廉片。当时对整个粤语的研究(特别是语音方面)没有现在这样的系统。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地域和文化。其次,钦廉一带的粤语都有比较相近的特点,所以就划入钦廉片。
再来看一下现在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划入其它片的。
我看过一篇论文,其将钦州市区白划入广府片。
大概的逻辑如此:
廉州话是钦廉片的代表音,其语音特点是钦廉片的标准特点。其中,被认为是钦廉片特征,古全浊无论平仄今读一律送气,钦州白就没有,还有其它一些规则,钦州白话也欠缺。也就是说,和钦廉片的“标准音”对比,钦州市区白并不具备这些基本的特点。另一个原因,词汇上的不同。比如,表示“一棵树”,廉州话用dau,而钦州白用“条”(论文是这么说的,如果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只能说论文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所以,钦州市区白不能划入钦廉片。但是钦州市区白总得有一个归属是吧?那么要归到哪一片里呢?论文作者选择了广府片,但没有说明具体原因。这个问题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放到广府片里。可能是因为广府片比较有面子吧,反正现在的钦廉人也不记得什么是钦廉人了,“做钦廉人不如做广府人”嘛。
钦州市区白被划入广府片的后果。
可能导致产生这样一种逻辑:其它粤语方言分片的时候不以广府对比而以钦州市区白对比。比如,北海市区白、防城市区白可能会说,“我们那么相近,怎么你划入了广府片?那我们肯定也是广府片”。接下来,南宁白话可能会说,“我们也很相近,怎么你们划入了广府片,我们也要划入广府片”……
首先来看一下钦州白话以前为什么划入钦廉片。当时对整个粤语的研究(特别是语音方面)没有现在这样的系统。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地域和文化。其次,钦廉一带的粤语都有比较相近的特点,所以就划入钦廉片。
再来看一下现在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划入其它片的。
我看过一篇论文,其将钦州市区白划入广府片。
大概的逻辑如此:
廉州话是钦廉片的代表音,其语音特点是钦廉片的标准特点。其中,被认为是钦廉片特征,古全浊无论平仄今读一律送气,钦州白就没有,还有其它一些规则,钦州白话也欠缺。也就是说,和钦廉片的“标准音”对比,钦州市区白并不具备这些基本的特点。另一个原因,词汇上的不同。比如,表示“一棵树”,廉州话用dau,而钦州白用“条”(论文是这么说的,如果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只能说论文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所以,钦州市区白不能划入钦廉片。但是钦州市区白总得有一个归属是吧?那么要归到哪一片里呢?论文作者选择了广府片,但没有说明具体原因。这个问题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放到广府片里。可能是因为广府片比较有面子吧,反正现在的钦廉人也不记得什么是钦廉人了,“做钦廉人不如做广府人”嘛。
钦州市区白被划入广府片的后果。
可能导致产生这样一种逻辑:其它粤语方言分片的时候不以广府对比而以钦州市区白对比。比如,北海市区白、防城市区白可能会说,“我们那么相近,怎么你划入了广府片?那我们肯定也是广府片”。接下来,南宁白话可能会说,“我们也很相近,怎么你们划入了广府片,我们也要划入广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