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681贴子:1,150,266
  • 10回复贴,共1

为老子洗脱愚民之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老子洗脱愚民之罪 《为老子正名》摘选 作者:赵云鹏
故曰:为①道者,非以②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③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④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⑤物反矣,乃至大顺。
【原文】
故曰:为①道者,非以②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译文】
因此说:伪道的管理模式,不是以真理教育人民,而是将百姓愚弄了。
【原文】
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
【译文】 民众之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应用伪道的管理模式。
【原文】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译文】 因此,以伪道来管理邦国,此为邦国之贼。
【原文】
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译文】 以不争、不欲来管理邦国,此乃邦国之德。
【原文】
恒知此两者,亦稽③式也。
【译文】 要保持分清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区别,这也是管理的定式。
【原文】
恒知稽式,此谓玄德。
【译文】
保持应用这个管理的定式,这才是智慧深远的大德。
【原文】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译文】
玄德深啊、远啊,离开物欲的诱惑而返回先天大道,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导读】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为道:伪道。这与“无为”相对立,也就是“有为”。因此,“有为”就是追求物欲。
非以明民:不是以真理教育人民。
这是继前一章所言:民众通过学习不争、不欲的学问,而不敢违背自然之道。所以说:当邦国用伪道管理邦国的时候,应用的是追求物欲的管理,这不是以真理教育人民,而是将百姓愚弄了。 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
其知:伪道的管理。“其”字特指伪道;“知”字代表管理。
这句话千古以来被误解很大,其本意是说: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用伪道来管理,这才导致的民之难治。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以知:以伪道管理。这个“知”是指“其知”的伪道。
知邦:管理邦国。“知”字代表管理。
以伪道来治理邦国,这样的管理者乃邦国之贼也。本章的“知”字有多种含义,要全文衡量才能确定其含义。否则,就容易断章取义。 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不知:不争、不欲的管理。
知邦:管理邦国。
当统治者以不争、不欲的正道来管理邦国的时候,这样的邦国才是有德,才会有收获。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知:保持辨别和分清。
此两者:一种是“伪道”,即追求物欲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不争、不欲的“无为”管理模式。
亦稽式:也是辨别的准则和定式。 要保持辨别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区别,这就是管理的准则。这说明,只有能辨别这两种管理模式区别的人,才有资格来管理邦国。
恒知稽式,此谓玄德。
恒知:保持应用。“知”代表治理,即应用。
玄德:智慧深远的大德。
保持应用这个管理的定式,才是智慧深远的大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与:离开。
物:万物,代表物质世界。
反:返回。
大顺:大的成功。“大”代表“无”,“顺”代表成功。
玄德深啊、远啊,离开物欲的诱惑而返回先天大道,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感悟】
有为并非无为道,伪者背道愚民愿;
民之难治有为障,邦国之贼唯物贪;
辨别正道不求物,恒知定式玄德安;
远离物欲智慧深,返至无极大顺还。
老子在本章讲解了区别真伪管理的定式:正确的管理模式是“无为”管理,即“真”道;错误的管理模式是“有为”管理,即“伪”道。因为,与“无为”背道而驰者是“有为”,“有”是由“无”分裂出来的,“有”代表的是分裂,“有为”代表的是分裂的行为。


1楼2012-11-24 12:56回复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这是说:伪道者将百姓愚弄了。这说明,伪道者即统治者,但这个统治者是指应用伪道的统治者。伪道就是“有为”的管理,就是追求物欲的管理。例如:当前的世界,给儿童开始灌输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无疑是为了考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当官、为了发财,为了买房、为了买车……,这些完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物欲。难道这些目的的成功,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吗?如果达成这些目标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那这些学习的目标就是愚弄人民。现在,还有多少老师和家长能给孩子一个正确学习目标?为了全世界人民谋幸福、为了一切众生谋幸福、为了成就先天大道而读书,还有这么教育孩子的师长吗?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不会如此教育孩子。因为,现在的老师和家长本身就不懂这个道理,让他们如何去给下一代去讲这些道理呢?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大道理是脱离现实的理论,其实,这些大道理才是最实际的真理。老子曰:“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
    从古至今,邦国的管理者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就是对于人民的治理非常之困难。人民真的难以治理吗?那么,人民难以治理的症结在哪里呢?老子在此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民之难治,以其知也”,这句话绝对不是后人所误解的:“民之难治,是因为百姓有了智慧”。这个“其知”,是特指统治者追求物欲的伪道管理,“民之难治”是因为统治者错误的管理模式。我们再来看现代人成功的标准都是什么?归纳起来就有二条:有权、有钱!这些成功的标准,无疑是以物欲为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民之难治”的根本所在。如果全世界都能以老子的“无为”之道为管理模式,起码地球将成为一个极乐净土。
    通过老子对于管理的开示,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懂得:管理一个国家并不难,难与易的根本区分在于管理模式。如果一个邦国的管理者是以追求物欲为目标,而不是教化人民学习道德,就可以确定这个管理者是“邦之贼”也!相反来说:如果一个邦国的管理者是以“无为”之道来管理邦国,这样的管理者是“邦之德也”!“邦之德”是对国家和人民有恩的人!当然,这里有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管理模式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为什么没有一个邦国能够进行实施呢?其原因是:老子文化和孔子文化已经被后人所篡改,后人已经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无为之道”了,都以为“无为”是消极遁世的没有作为,而不懂得“无为”是按道而行的最大作为。老子在道篇的第三章已经把“无为”之道阐述非常清楚,可惜已被后人篡改的面目全非。如果一个邦国能够按照“无为”之道来治理,如果一个邦国的人民能够懂得“仁义礼智信”,这个邦国的治理可谓之易如反掌。可惜 “无为”与“仁义礼智信”的词汇还在,但其真意早已经丧失,世人所认识的“无为”与“仁义礼智信”,早已经残缺不全。
    老子他老人家以慈悲为怀,为了后世的兴旺与繁荣,特意留下了鉴别是非的宝镜。老子说,能够辨别“无为与有为”,就能鉴别管理的正确与否,如果能够保持这个辨别的定式,就是具备了智慧深远的大德!这个定式,就是远离物欲的追求,返回先天的“无为”之道。只有如此,才能成就“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顺境界。
    【注释】
    ①为:通“伪”。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②以:认为,以为。例如: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③知:主持;管理。例如: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④稽:准则、法式。
    ⑤与:离开。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


    2楼2012-11-24 12:56
    回复
      2025-05-29 13:27:15
      广告

      破译“治大国若亨小鲜”的千古之迷!
      《为老子正名》摘选
      作者:赵云鹏
      治大国若亨①小鲜②。以道立天下,其鬼③不神④。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⑤归焉。
      【原文】
      治大国若亨①小鲜②。 【译文】
      治理大国如同养小鱼,要给百姓以通达良好的环境。 【原文】
      以道立天下,其鬼③不神④。 【译文】
      以道德标准来规范天下,使得恶势力不能发挥其败坏社会的能力。 【原文】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译文】
      不是这些社会恶势力没有败坏社会的能力,是他们败坏社会的能力发挥不出来而不能伤人了。 【原文】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译文】 不是这些社会恶势力不伤人了,而是圣人的思想风气还没有被破坏。 【原文】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⑤归焉。
      【译文】
      败坏社会的势力不能出来伤人了;圣人的思想风气没有被损坏,这谓之两不相伤。因此,社会风气回归到“无为”的最佳状态。 【导读】
      治大国若亨小鲜。 亨小鲜:用通达良好的环境来养活小鱼。在此比喻要用良好的生活环境来滋养百姓。
      治理大国对待百姓要如同养小鱼、呵护小生命一样,要给予百姓一个通达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其鬼不神:代表恶势力没有发挥的能力。
      治理大国要以道德标准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才能使得恶势力不能发挥败坏社会的能力。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其神:这里指恶势力的能力。
      不是这些恶势力没有了败坏社会的能力,而是他们败坏社会的能力发挥不出来,因而不能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亦弗伤:圣人的思想还没有被破坏。
      “马王堆汉墓帛书资料”的版本是说“圣人亦弗伤”,而通行本所说的是:“圣人亦弗伤人”,虽然只差一个字,但其概念却完全不同。“圣人亦弗伤”是说圣人的思想还没有被破坏。因为,圣人只会救人而不会伤人。
      不是这些恶势力不能伤人了,而是圣人的思想风气还没有被破坏。只要有圣人思想的存在和普及,阴暗恶势力是没有机会来出来伤人的。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两不相伤:一、代表圣人的思想没有被伤害即破坏;二、代表恶势力不能出来伤人了。 那些败坏社会的恶势力不能出来伤人了,是因为圣人的思想风气没有被损坏,圣人思想的强大影响力使得社会风气良好,使得恶势力没有作恶的环境。因为这两不相伤,才能使得社会风气回归到“无为”的最佳状态。 【感悟】
      治大国若亨小鲜,百姓小鱼皆安然;
      规范天下法道卷,阴暗恶势避地蜷;
      非鬼已除害人力,皆因其能被圣淹;
      鬼力被制难伤人,未损圣贤正道传;
      两不相伤大道驻,风正德行民乐安。 老子在本章讲治理大国并非难事,只要能遵守其核心的治理原则,就能治理好大国。这个治理大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给予百姓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如同让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遨游。相对来说:如果过于苛刻地限制百姓的自由和压榨百姓生活,那就相当于让鱼儿离开了水。
      在“马王堆的版本”出来之前,在市面上的“通行本”一直都是以“烹”字来代替“亨”字,就算“马王堆版本”出来以后,也没有人敢逾越“烹”字一直所代表的含义,都是讲治理大国如同烹调小鱼。这个谬传千年之误,终于在本书得到了修正。在此我也衷心地祝愿所有的小鱼,都能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遨游,而不是在油锅里煎熬;也衷心地祝愿天下百姓,都能幸福快乐地自由生活,而不是被当成鱼肉。因为,后人的一字之谬,使得老子蒙受了千古奇冤,使得老子的圣人思想变成了鱼肉百姓的刽子手,其罪大焉!如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以鱼肉百姓的思想治理国家,则罪莫大焉!如果国家的管理者都能够按照老子的真实思想来治理国家,给人民以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则善莫大焉!


      3楼2012-11-24 13:01
      回复
        中国自古就有“鬼神”之说,虽然在现代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予以否认。可老子在本书中的“鬼神”之说,只是用来比喻社会的现象,并不是在讲述真正的“鬼神”。在古代,人们对“鬼”的看法是阴暗恐怖的一种认识,老子只是用“鬼”来比喻社会上存在的阴暗面和恶势力。“神”在古代代表了一种超强的能力,老子在此借用“神”这个词来比喻恶势力的强大能力。因为,老子治理国家的方针是以道来规范天下。所以,当道的思想得到普及和认同的时候,社会上如同“鬼”般阴暗恐怖的恶势力,就不能发挥其强大的危害能力了。
        我们这个世界是阴阳共存的,阴暗的恶势力是必然存在的;属阴的社会恶势力非常强大,足以和属阳的正派势力相抗衡。所以老子说,不是阴暗的恶势力不能危害社会,而是在国家以道来规范天下的时候,阴暗恶势力的能力就发挥不出来了。
        以道德规范治理国家,可使得恶势力的危害难以发挥出来,但并非其危害能力不存在,也不是其危害不能伤人,而是因为圣人的思想没有被损坏。相反来说:如果圣人的思想受到了损坏,也就是社会上流传的圣人的思想不完整或者不流通的时候,社会阴暗面的恶势力就会出来伤人了!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圣贤思想为教育核心,但社会的阴暗面一直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说明,社会上所传播的圣人思想是不完整的,是被篡改的,是被曲解的!所以老子说,不是阴暗的恶势力没有能力伤人了,而是圣人思想得到了普及和认可,这才使得恶势力的危害发挥不出来了。当恶势力不能出来伤人时;当圣人的思想没有受到伤害时,在这两不相伤的情况下,社会风气回归到“无为”的最佳状态,世人都以“无为”当做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时候,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注释】
        ①亨:本义:献。引申义:通达。【易·乾·文言】:亨者,嘉之会也;又如:亨达(通达顺利);例如:夫修道者,度其时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亨乎?——《后汉书》。本章引申为通达的、美好的生活环境。
        ②鲜:(会意。从鱼,从羊。“鱼”表类属,“羊”表味美。本义:鱼名。)鲜鱼:活鱼。泛指活的禽畜鸟兽。本文用来比喻弱小生命、弱势群体。
        ③鬼:本章开宗明义讲的是治国之道,所讲述内容必然是对国家民众的治理,自然和鬼神无关。在这里鬼只是一种比喻,古人对鬼的概念是阴暗、可怖的,鬼在社会上比喻为社会阴暗面,例如贪官污吏,杀盗淫妄等恶势力。
        ④神: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古人用神来比喻人的能力强大,在本章用来比喻社会恶势力的能力。
        ⑤交:交汇;到了;


        4楼2012-11-24 13:01
        回复
          悟道
          作者:赵云鹏 也许在很久以前,也许是未来遥远; 不论过去未来,其实都在眼前。 也许是虚空极致,也许是天机自然; 本来无形无限,化成有形有边。 是谁在生成万物,是谁在主宰循环; 春夏秋冬冷暖,日月穿梭明暗; 生老病死苦缘,爱恨别离缠绵。 若言没有轮回,分明愚痴冥顽。 不用推宇宙纪年,不用究天地何旋; 多少物生质变,缘来起心动念。 不用说生灭周转,不用叹贫富何缘; 岂止海枯石烂,万劫只在瞬间。 谁知道万物有限,谁能去看破无边; 天人合一自在,万物一体复元; 菩提天长地久,如来快乐无限; 元本自然无为,有志必成道愿。


          5楼2012-11-24 13:13
          回复
            《为老子正名》第六章、玄牝之门
            作者:赵云鹏
            浴①神②不死,是胃③玄④牝⑤。玄牝之门,是胃天地根。绵绵⑥呵若存,用之不堇⑦。 【原文】
            浴①神②不死,是胃③玄④牝⑤。
            【译文】
            沐浴万物的能量不会消失,这称之为玄牝。
            【原文】
            玄牝之门,是胃天地根。
            【译文】
            “玄牝”繁衍的途径,就是天地的根本。
            【原文】
            绵绵⑥呵若存,用之不堇⑦。
            【译文】
            极其细微啊,若有若无,用之不尽。
            【导读】
            浴神不死,
            浴神:虚空中沐浴和滋养万物的能量。例如空气、氧气、粒子等。
            不死:不会消失。
            老子的本意是说:天地之间存在着空气、氧气、粒子等无形的能量是不会消失的。
            此言并非坊间所解释的 “山谷之女神”,老子讲的是自然之道,老子写的不是玄异小说。
            是胃玄牝。
            玄牝:虚空中具有繁衍特性的能量。(玄:玄妙、旋转、运行、变化;牝:雌性、母体、繁衍之意。)
            老子发现,虚空中这些沐浴万物的能量在不断地旋转、运动、变化、繁衍。老子给此物酿了个名字,称之为玄牝。
            玄牝之门,是胃天地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玄牝之门:玄牝繁衍的途径。
            是胃天地根:是产生天地的根本。
            不堇:不少、不尽。
            “玄牝”繁衍的途径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也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母体。“玄牝”极其细微,若有若无,而且用之不尽。
            【感悟】
            老子慧眼清幽暗,虚空微尘无余览;
            妙示浴神衍天地,玄门牝根连无限。
            老子他老人家察幽探隐,发现了虚空中有能量的存在,而且能滋衍天地万物,老子为其命名为“玄牝”。
            从“玄牝”之名可以看出,“玄”者旋也,“牝”者繁衍,而老子如何知其运行、变化、繁衍呢?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老子根据他所掌握的慧学理论进行的推测;二是老子可以看到这种无形能量的存在,就如同佛祖释迦牟尼可以看到“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但老子说:“绵绵呵若存”,这种语气是边看边说的感觉,说明老子是在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功能状态下观察到的。所以说,“玄牝”是被老子看到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老子所描绘的 “玄牝”特征来看,与现代科学所研究的“基本粒子”非常接近。“基本粒子”属于现代物理概念,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定最基本的粒子是什么。据统计,科学家至今已经发现了300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是不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微粒呢?科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还在继续探索,不久的将来,人们将进入更小的微观世界,现在科学家们可以认定的理论是:由一些更小的元素构成了不同大小的光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物质粒子,进而构成了原子、分子到巨大的星球乃至整个宇宙。
            从本章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科学所研究的“基本粒子”与老子发现的“玄牝”极为相近,都是能够不断旋转和变化的,而且都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这个现代科学的发现,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知道了,科学正在不断地印证老子留下的结论,却很少有人去学习老子传授的圆满之道。
            【注释】
            ①浴:沐浴、滋养。 ②神:《说文》: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曰》: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在本章代表空气、氧气、粒子等无形的能量。 ③胃:通“谓”。 ④玄:深奥、玄妙、旋转、变化。 ⑤牝:(pìn)本义:雌性的禽兽;牝,畜母也。——《说文》。泛指雌性和母体。在本章代表天地万物之母体,也就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⑥绵:细微。
            ⑦堇:假借为“仅”。少的。例如:1、豫章出黄金,然堇堇。——《汉书·地理志下》。2、堇堇物之所有。——《史记·货殖列传》。


            6楼2012-11-24 13:21
            回复
              ‘为’必竟不是‘伪’。‘为道者’应是按照道行事的人。按照一楼的意思完全反了。何况一个‘愚’字就认为老子有罪的话,那么《道德经》按世俗的理解到处都是罪。


              11楼2012-11-24 17:25
              回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证名可求 境界不同 怎么道 怎么名 故非常也 今日所证 方知往非 乃非常也


                13楼2012-11-26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