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91,394贴子:16,784,203

语言与内感知(意识)的联结,以及哲学与翻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留空


1楼2012-11-24 13:38回复
    第一个问题是:语言是从何而来的
    无论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都要对语言和“语言之前”做一个划分,这个划分,用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内XX”,当然,这是一个翻译问题,不过意思到了即可
    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任意语言的时候,有这样三个层次:1,内感知,2,语言形式,3,受者感知(直接感知与语言分析)
    因而,交流,在语言形式作为联结的情况下,实际上并不是以语言本身的形式作为最终判断的,而是以双方的内感知而决定的,内感知当中又分为各种不同的东西来影响着这个最终判断,例如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年龄、知识面等等
    也就是说,例如哲学这样的东西,我们究竟是在“说词语”,还是“描述/表达我的所思所想”?
    那么显而易见的,我们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单纯的复述词语
    说清楚一些的话,也就是说,无论我使用了什么样的词语,只要最终我所想和你所领会的,是一回事,那么也就无所谓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了
    好比说,黑话,尤其是特殊群体内的黑话,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人们(某一些人)说一个奇怪的词,于是另一方就领悟到了其中包含的信息,进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乌鸦”,代表着“今天晚上杀一个人”
    从语法规则上来看,完全是无法理解的,然而它很有效
    那么放到哲学上,也就是尤其在中国这个地方,几乎所有先进的哲学内容都来自于翻译,这个“究竟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例如之前看到这样一段话:因为逻辑运演只能对不变物体进行,这些物体本身首先就必须被儿童建构成为一些时空系统的不变体,逻辑-数学关系可以 《发生认识论原理》
    后来查看了一下原版,发现这里翻译得实在是很奇怪,一半是直译,一半又是意译,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我们怎么去使用它呢?
    于是,在上面的那个层次当中,又加入了一个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读书的意识次序问题
    首先,我们接触到的是翻译的词语
    其次,我们将它转化为(理性或感性地)自己的母语形式
    最后,作为一个固定形式,进入内意识当中,留存起来,以备后用
    于是,这篇的重点也就在这里:我们与人交流,使用的,是内意识当中的感知内容,而不是第一层或第二层认知当中的内容
    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使用的无论是翻译的词语,还是母语的形式,甚至直接说其本身的语言内容,都仅有一个目的:使对方能够恰当的理解自己所想要表达的
    而基于两个人,一个维特一个德里达,很显然,如果他们说得有道理,那么我们最应当使用的,反而是我们的母语形式,尤其是口语(日常用语)形式
    这也就是说,哲学,有这样几个层次的语言使用:
    1,使用母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
    2,使用非日常用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通常来说是无法理解、错乱的)
    3,使用翻译语言来表达自我或哲学家的观念、内容
    4,使用术语来表达哲学家的思想
    5,使用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6,使用日常用语来表达哲学家的思想
    7,使用日常用语来表达自己与哲学家的思想
    于是问题就很大了,你几乎无法判断一个人究竟说的是谁的思想,尤其是在使用术语的情况下
    因而,最后我想要建议的,也是我一直努力达到的目标:尽量使用日常用语来清晰、准确的传递自己的想法
    因为我们的受众,都是中国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11-24 14:06
    回复
      人机合一之后,语言可以统一了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11-24 15:16
      收起回复
        当语言专业化时,你是学才。
        当语言通俗话时,你是天才。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2-11-24 16:06
        回复
          语言与逻辑的关联形成特定认知。而认知是决定意识形态的根本,


          来自掌上百度10楼2012-11-24 16:15
          回复
            翻译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比原著理解。而你说的理解与表达的问题,还是能指与欲望的问题,能指有限而欲望无穷,主体总有无法得以满足的东西,因为满足需要象征化。但这也不能说,完全不能说,谁怎么说,谁的思想是怎样的,甚至自己都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日常语言,还是习惯,习惯则是各种象征化和欲望剩余物的综合,有经验,也有集体潜意识,这也没个准啊


            IP属地:广西11楼2012-11-24 20:44
            收起回复
              语言 只能依靠同情式的理解
              而且还不见得理解的正确
              毕竟 语言是无限可能的


              IP属地:天津12楼2012-11-24 22:00
              收起回复
                这篇文章忽略了语言的根本问题
                就是内感知和形式逻辑的对应共鸣


                13楼2012-11-24 22:08
                收起回复
                  常识都不懂。还是废物,千万别装。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2-11-25 22:06
                  回复
                    很是深奥
                    不懂


                    15楼2012-11-25 22:25
                    回复
                      用白话表现出的思想是自信的表现,通篇术语的所谓论文则是心虚的表现。
                      楼主忽略了第8种语言使用,即:使用术语来拼凑的伪思想。诸如国内泛滥的功利性质的学术论文。


                      IP属地:河北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6楼2012-11-25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