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吧 关注:83贴子:1,968

【科学】幻觉宇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载自《大科技》杂志2006年第一期。



1楼2007-05-12 18:00回复
    幻觉宇宙
    ——惊人的全息宇宙理论
    仇君/文

    也许世界万物——从雪花到星星、从蓝鲸到伽马射线,甚至组成万物的原子——全都是假象,是从超越时间和空间之外投射到我们世界的假象。


    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真可谓亘古绵长,然而宇宙终究是什么?
    “大爆炸”理论抢先回答:“大约150亿年前,发生了一次伟大的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这组成了宇宙。”
    “开放暴胀”理论补充道:“宇宙最初就像一个豌豆般大小的物体,很快就经历了一个极速的膨胀期,扩张成今天的宇宙,宇宙最终会无限膨胀下去的。”
    “超弦”理论对此不屑一顾:“其实呀,存在于10维空间中的弦才是宇宙的本质,弦运动起来,便是宇宙的膨胀、地球的自转、太阳的发光发热……”
    “膜理论”对以上回答都嗤之以鼻:“宇宙嘛,一点也不复杂,只是一个正在被吹起来的肥皂泡,所有的星系都在这个泡的膜上,并且互相远去。”
    最为镇静的“全息论”的发言最为惊人——“该结束这种无聊的讨论了,宇宙只不过是我们的幻觉罢了!”


    3楼2007-05-12 18:46
    回复
      脑筋急转弯

      请回答下面这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小明看到隔壁的小羊在追一只老鼠,羊又被一只步履蹒跚的鸭子所驱赶,这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永远想不到正确的答案——那些可笑的追打场面只是小明的幻觉!
      的确,这是一个让人恼火的耍赖题,考不出我们的智商水平。可是,当你遇到下面这个不可思议的实验时,有没有胆量宣称你亲眼见到的现象其实是个大骗局,是幻觉?
      1982年,一件惊人的事发生了。在巴黎大学的一个物理实验室里,科学家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把基本粒子——比如说把电子——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射,它们在运动的时候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10厘米还是10亿公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同伴的运动方式,这体现在当一方受到干扰而改变运动方向时,其同伴也会同时改变方向。这个现象的古怪之处在于,它们之间的通讯联系几乎不需要时间间隔,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因为一旦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限。被我们认为“无生命”的电子竟然也会在距离如此遥远时互通声气,一起运作,这实在像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幻觉。
      这个骇人的现象使很多物理学家着迷,他们都试图用复杂的方法来解释这个现象。但是饮誉当代的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戴维·玻姆抛出了一个大胆却十分直接、简单的想法:此发现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但其实它只是一个幻象,是一张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摄影相片!


      4楼2007-05-12 18:46
      回复
        投石问路

        玻姆如果不是疯子,那么就是个思想革命家!一个伟大的、对现实世界的新观点往往就是在这样看似“妄想”的假设中诞生的。
        那么,玻姆凭什么做出如此惊人的假设?就让我们放弃一切成见,谦逊地在事实面前安静坐下,跟着无垠的自然走,否则我们将永远学不到东西。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全息相片。这是一种用激光做出的三维立体摄影相片,它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优点,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亮这个相片,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和普通照相术不同,全息相片贮备着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显现,所以有“一张全息相片的价值等于一千张普通相片”之说。
        影像的立体感不是全息唯一的特殊之处,更神奇的是,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个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们把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分割成两半,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如果我们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相片中都会包含着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来影像。只不过这越分越小的相片,其影像逐渐模糊而已。
        这种“整体包含于部分中”的观点颇值得玩味。从前,我们总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和现象,不论是一根筷子还是一片麦田,最好方式就是把它们分解开,从而研究它们的每个组成部分。但全息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把某个由全息相片式结构组成的事物“解剖”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分,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事实上,全息理论为我们观察世界引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经历一番思考,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竟是这样的:世界的每个局部似乎都包含了整个世界!例如,将一根磁棒折成几段,每个棒段的南北极特性依然不变,每个小段是它原来整根棒的全息缩影,是整根棒的成比例缩小。再如,一面镜子碎了以后,每一面小的镜片仍然能够被当成镜子使用,每一块镜子的碎片也可以看成整面镜子的全息缩影。
        而我们身体里面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整个身体的全息。人的受精卵和它发育成的各种细胞相比较,其DNA是相同的。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这个人全部的遗传信息,所以克隆技术才可以利用一个细胞复制出一个人来。


        5楼2007-05-12 18:49
        回复
          寻觅大鲨鱼

          全息理论给玻姆带来了灵感,也使他有勇气相信:基本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的信号有多么“神秘”,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像!在现实下面更深的层次里,这样的粒子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大整体的两个部分。
          这是什么意思呢?某一天你来到海洋馆,在容纳了千姿百态的鱼儿的庞大玻璃水箱面前,你驻足观赏,可以一览无余地观看整个水箱里鱼儿的情况。但是现在扫一下你的兴,工作人员把玻璃外面全都罩上铁皮,只是在两个不同的侧面分别开一个小孔。好了,透过这两个小孔你再观察那条离你很近的大家伙,比如一条正在悠然自得游动着的硕大的鲨鱼,你会有什么样的体验?一个孔里,你看到了一条黑色的尾巴,另外那个孔里,你看到的可能是白色的腹部。它们都在移动,但是这亮个移动状态在方向和速度上都有着某种协调和默契——当黑色尾巴摆动时,白色腹部也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反之亦然。
          当鲨鱼游得足够远的时候,它变成一条小鱼,这时从一个孔里你看到水平游动,另一个孔呢?可能是垂直游动。有一点值得提醒:你可是在没有先前那些暗示的前提下进行观察的,那么很明显,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个体。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似乎不同的“两条”鱼时,你会越发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鲨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相应动作;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总是面对侧方。这回你要下结论了: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沟通传讯,所以才做相对应的运动。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两条”鱼其实只是一条鱼的两个部分。


          6楼2007-05-12 18:50
          回复
            万物皆为一体

            回到那个令人费解的实验结果上,类比一下,基本粒子之间出现超光速联系的情况也就容易想象了,那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宇宙还有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那可能是一种超过我们宇宙空间的更复杂的“超级宇宙”。
            从那个“超级宇宙”里观看我们的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是分离的“独立部分”,而是更大整体的一个小片段。举例来说,你头发上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的,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北级熊的心脏、所有课本的纸张、以及天上所有星辰的基本粒子……即使人类一直在努力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但事实上,一切的分类都是一种假象,宇宙万物就像是一块地毯上不同图案一样,是不可分的。
            传统科学总是将某一系统的整体性看作是零件组成后相互运作的结果,而真正的事实却是,零件的行为由整体组织所操纵。与之相类似,我们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群并不是分散移动于虚空间,而是所有的粒子都属于一个“超级宇宙”,每个粒子都按照“超级宇宙”给定的各种程序不断运作。
            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提出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称为“空间—时间连续体”,这个理论震惊了全世界。现在,玻姆将这个理论又提高了一层,他说宇宙万物皆为连续体。外表看起来每一件东西都是分离的,然而每一件东西都是另一件东西的延伸。
            看看你的手,再看看桌上的灯及脚边的狗,你和它们是由同样的粒子组成,“你就是它们”,不可分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庞大无比的东西伸展它无数的肢体创造了无数物体——原子、生命、海洋以及宇宙中闪亮的星座。
            可惜的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目前却没有能力一窥这个“超级宇宙”,就像有一层铁皮罩着这个超级空间似的。


            7楼2007-05-12 18:50
            回复
              被隐藏的秩序

              更惊人的是,这个“超级宇宙”不仅是指大鲨鱼那样的整体,而且更是像我们先前所提到的玫瑰全息相片那样无法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这个宇宙之下,每一个物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电子,都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整个宇宙存在于一杯葡萄酒中”,只是这些信息已经模糊不清,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能解读了。
              早在几十年前,量子物理学家就揭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将任一物体逐步打碎到小至电子、质子的地步,它们就不再具有物体的特性。举例来说,我们都以为电子是一个很小的小圆球,但这个观念一点也不正确,虽然当我们注视电子时,它的行为像一种极小的粒子,但是它们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团能量云,以类似波的方式分散在空间中。这一点与全息图象非常相似——当你观察全息图象时,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可是当你试着用手摸它时,你才发现手可以穿过它。就好像我们在很远的地方看到海市蜃楼,但我们走近时,却能很随意地穿过它——海市蜃楼只是个幻影!
              因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组成的,所以整个宇宙基本上就是一全息式的幻象。现在,真正的思维的革命到来了——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宇宙间千姿百态的万象都只是一个更巨大的“超级宇宙”的全息投影!
              这太令人失望了!原来宇宙竟连一个膜理论宣称的肥皂泡都不如,它根本就不结实,只是一个象征幻影的“泡泡”而已!
              玻姆将那个更深层的“超级宇宙”称为“隐卷序”,意思就是“隐藏或折叠起来的秩序”,而把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称为“显展序”,意思就是“展现开来的秩序”。他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所呈现的表象,其实就是这两个秩序间不断隐藏和展现的结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纸折起来,图案就不见了,而展开后,图案又出现了。这就解释了基本粒子为什么那么神秘,一会儿是粒子,一会儿又是波。依据玻姆的理论,这两种形态都隐藏于粒子的整体中,我们不同的观察方式决定了哪一种形态被展现,哪一种形态仍维持隐藏的状态。
              全息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方面来说,局部是整体的缩影;从时间方面来说,瞬间是永恒的缩影。我们感觉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全息理论却告诉我们,这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在更深层次的超级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共同存在于一起的。
              梦想过要回到过去和通往未来吗?或许我们不需要找机器猫了,只要有适当的工具,我们将来会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息式的现实层次中去,取出过去古老的影像,也可以光顾一下其实现在就已经存在于某处的未来。


              8楼2007-05-12 18:51
              回复
                UFO事件的全息特性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生的UFO事件达到成千上万次,这些不明飞行物究竟是怎么回事?几十年来,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各执己见,大多数意见都倾向于是外星人的飞船。
                但各类现象显示,UFO与外太空无关。首先是,有太多这样的事件了!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千次关于UFO的目击报告和被外星人劫持的描述,如果每年都有这么多太空访客,他们早就会与我们建立正常联系了。
                第二,UFO内那些乘员的特性似乎不像是外星人。许多报告都说它们很像人类,它们呼吸地球的空气、不怕沾染到地球上的病毒、对地球的重力很适应,脸上看得出表情,甚至讲地球上的语言。外星人拥有这么多地球人的特性的可能性实在太低。
                第三,它们的行为也不像是外星人。它们不在联合国大厦前做一次震惊世界的降落,反而老是出现在农夫或车子坏掉的人面前。它们还特别奇怪地总是喜欢给人类做一些医学检查,既然它们的科技水平发达到可以随意太空旅行,应该是不做身体接触就能了解人体结构,更不需要绑架人类来做这些事情,那些先进的文明还需要像落后的地球文明一样做医学检查实在是奇怪的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UFO的行为似乎不像是一种实际的物体。它们在以超高速飞行时还能做90度转弯,这样的转法,若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通常就会解体了。他们也会改变大小,或一瞬间消失、突然出现、变换颜色、甚至改变形状(这些特性也出现在UFO的乘员身上)。简单地说,它们的行为就是不像实体,而是像一种完全虚幻的东西。
                综上所述,这些UFO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梦幻般的事物,它的很多方面具有全息的特性,更像是来自另一个空间的全息投影。还有一些观点指出,UFO是人类集体潜意识在大脑里的全息投影,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心灵和物质是纠缠不清连在一块的,因此,UFO可能是由于人类大脑中的量子效应幻化成的现实物体。


                10楼2007-05-12 18:52
                回复
                  一沙一宇宙

                  如此多“虚幻”的想法!似乎科学家在一步一步地将我们推到一个思维的悬崖,逼我们相信:一切归结为“无”。宇宙岂能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包含在宇宙当中的信息是确实存在的,无论是反映了宇宙背后的深层结构,还是这个幻影宇宙本身,描述整个宇宙都需要信息。在宇宙中,从生命体到非生命体,时时处处都包含着整个宇宙的信息。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说:“在一粒沙中,见到全世界;在一朵野花中,见到天堂;将无垠,握在掌中;见永恒,于一刹那。”科学家已经证明:一粒沙也许不能包含整个宇宙,但是一个平板显示器却有可能做到。也就是说,从信息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宇宙已经不幸地“沦为”了一张全息画!
                  这种超级全息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任由你去想象,因为这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但是请你注意:当你执着于自己的身体感受、眼睛所见和大脑思考时,那种全息世界的深层次幻觉你是体验不到的,只有当你放下以往一切知识所带来的成见时,才能体验到全息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神秘的修行者这么肯定他们所见到一切,而你未曾体验过这种感觉,你只会怀疑,或者觉得与自己无关。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就是绝对可靠的,现实可能并不是“真”的,真正的现实我们还没有找到,它被隐藏在更深层的世界里。
                  假设这种超级全息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基本粒子——一切物体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铅笔到雨点,从树叶到剪刀。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过的一切。玻姆说,我们不可能知道在这超级的全息结构中还隐藏了什么,但是他更大胆地说,也许这种超级全息式的结构只是一道“阶梯”,在它之上还有无穷的发展。
                  最后,让我们以伟大的古罗马时代的著名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文:“奇迹的发生,并不违反大自然的定律,只不过是违反了我们目前所知的大自然。”


                  11楼2007-05-12 18:52
                  回复
                    【资料】
                    什么是全息相片?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照过很多相片,把你的相册翻开,里面丰富多彩的照片经常引起你愉快的回忆。不过,这些相片的景物图象都是二维空间的平面图景,并不能揭示一个物体的全部形象,比如,从一张侧面照上只能看到一侧的脸和一只耳朵。可能只有天真的孩子才因为希望看到另一侧的脸和另一只耳朵而围着相片打转。
                    全息照相是英国物理学家伽柏教授于1947年发明的,它是一种三维摄影技术,即除了拥有平面所具有的上、下、左、右以外,还有前、后,就是说它有深度。比如说,如果你拿着一张足球的普通的照片,足球后面有个乒乓球,你绕着这张平面照片怎么转都不可能看到原本存在于足球后面的乒乓球。但是利用全息摄影技术,你便可以看见乒乓球。
                    全息照片与普通相片之间还有一个更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片有一个真实的物理图象,而一个全息图象并没有真实的物理图象,它只包含有物体的大小、形状、明暗对比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全息照相获得的底片并不直接显示物体的形象,要想观察一张全息相片的物体形象,需要用光沿着原来光线的方向照射相片,才可以看到立体形象。全息相片实际上就像一窗口一样,重现了被记录的物体,使我们的眼睛和大脑“认为”物体真的在那里。


                    12楼2007-05-12 19:46
                    回复
                      以下是同一期的另一篇文章,关于戴维·玻姆的简短传记。






                      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记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
                      仇君/


                      13楼2007-05-16 12:37
                      回复
                        别把世界劈成许多小块!

                        八十年前的一天,一个10岁的男孩和几个伙伴一起在丛林中漫步玩耍。他们路过一个小溪,溪中横放着几个大石块。为了越过溪流,他们必须在石头上一跳一跳地过去。
                        我们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乐趣,当我们嬉笑着到达彼岸的时候,会有种成功的喜悦。但这个小男孩被这种情形困住了,因为他想,他必须把这一段路分成一个个小块,仔细地计划好,决定每一步都是哪只脚着陆在哪个地方,这样他才能有足够的信心迈向下一步。然而,当他跳到第一块石头上开始过河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不能停下来了。从一个石头到另一个石头的这种横穿河流的动作只能通过连续的动作来完成。一旦他企图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或者暂停,想再考虑周全自己正在做什么,下一步该怎么迈出时,他肯定要摔跤的。
                        我们从未对简单的过河有过如此复杂的念头,但在小男孩那里,这不仅是一个童趣事件,更是一个深刻的哲理。后来他分析说,在这条溪流中,你可以看见永远变换的旋涡、波纹、波浪、浪花,等等,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流动这种活动得来的,它们在流动的整体过程当中产生、消失。他进一步想,整个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事物组成的,于是他的脑子里面就没有什么固定的事物了,一切都是在流动的运动中。
                        好一个认真的孩子!小小年纪便具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和真知灼见,日后怎能没有一番建树?
                        他就是戴维•玻姆,饮誉世界的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
                        自幼我们就被教导,要把问题加以分解,把世界拆成片片段段来理解。这显然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容易处理,但在无形中,我们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印象,也不了解自身行动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于是,当我们想一窥全貌时,便努力重整心中的片段,试图拼凑所有的碎片。但是玻姆说,这只是白费力气。
                        在科学界,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数物理学家都被量子物理带来的巨大成功所诱惑,他们忙着把这个理论扩展到其它领域。量子物理强调的就是对物质无限细分的研究,然而玻姆以大无畏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向传统的量子理论提出挑战,他要人们了解,我们的世界是不可以简化成片段的,必须把我们的生命和物质看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4楼2007-05-16 13:24
                        回复
                          儿时经历播下智慧的种子

                          玻姆1917年12月出生在美国的一个采矿城市,他外表文静,彬彬有礼,而且总是穿着绿色斜纹软夹克,被人们视为英国绅士。
                          饶有趣味的是,这位出色的物理学家不是从科学本身中得到鼓舞,而是通过科幻小说!他10多岁的时候,小伙伴给他一本科幻杂志,上面的故事显然开启了小玻姆的想象力,他就狂热地看,然后自己编故事。他开始幻想,计划如何去外星球,到了以后,他们又该做些什么。小伙伴们提醒他:别的星球很危险,必须赶快回地球!可是玻姆不愿意,他想在那里多呆一段时间,以便好好地考察一番,甚至他觉得,在那里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他的朋友们当真了,急着把他的计划通报给了玻姆的父母,以便让他们管好自己的儿子。
                          某一天又有人告诉他,他常游玩的那条河流中散落的石头是被龙卷风毁坏的一个磨坊残留下来的。龙卷风又使他着迷了,有一次镇上警告,说有龙卷风靠近,当时他全家都呆在家里躲避。后来他发现,父亲经营的家具厂里的玻璃窗户都碎了。龙卷风的威力真大!玻姆一直在报纸上读取关于龙卷风的报道。他了解到,当一层冷空气浮在一层热的湿空气上的时候,龙卷风就产生了。
                          下一步,他就试着自己制造小型的龙卷风了,他拿来一罐冰水,放在厨房的火炉里熊熊的火焰上。洗澡的时候,他注意观察水顺着塞子孔流出来时形成的漩涡的方式,就像水里的小龙卷风。当他试着破坏着个漩涡的时候,它又自己形成了,好像总有某种稳固的东西正在从水的运动中产生,他对这个奇特的现象思考了很久。
                          玻姆少年时代甚至极度迷恋落日的余辉,这使他想像到一束强大有力的光芒,沿着空间一直延伸,直至照亮整个宇宙……


                          15楼2007-05-16 13:25
                          回复
                            抽象的理论 形象的描述

                            玻姆长大后,他把小时候的种种梦和幻想最终都转化成对科学、哲学的思考、对思维本质的洞察,以及对人类社会变革的期望。
                            他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是关于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一种具有极高密度的电子和带正电的金属离子的蒸气。玻姆发现它们单独、偶然的运动其实隐藏着一种高度有组织、协调的行为,叫做等离子振荡。这种在混乱的外表下暗含的秩序在玻姆理论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他后来描述道,粒子的海洋好像是“活”的。
                            实际上,玻姆的一生都在试图建立一种运动和变化的整体的物理学,他的理论表明:我们所处的世界具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在世界的各种现象中显现自身,这就叫“显展序”;而另一个是更基本的层次,它隐藏在深处,或者说卷曲在暗处,就像菊花的花瓣一样,盛时伸展,衰时卷缩,这就叫“隐卷序”。
                            玻姆举了很多形象的例子,以便人们认识他的理论。最简单的一个是,如果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案,然后把它折叠起来,该图案是隐蔽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图案是“隐卷”的。当我们把纸再打开后,图案又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图案就是“显展”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如果你取一粒种子,把它放进地里,它会变成一棵树,它又可以产生可变成另外一棵树的种子……如此继续下去。你如果走进森林,你会看见树群正在不断地成长、死亡以及被新的树群取代。事实上,所有的树和它们的种子是连续地展开与卷入着。
                            全息相片是隐卷序的最好的例子。我们知道,全息照相底片上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个相片的完整影像,这就是说,相片的整体信息被“隐卷”在每一个部分区域中,当我们用光照在任一部分上面时,它就展开成一个可见的像。实际上,这种部分包含整体的全息结构可以扩展到整个宇宙之中,玻姆通过全息相片的例子说明,每一个小的时空区域都包含了宇宙的整体信息。
                            玻姆怎么解释众所周知的宇宙“大爆炸”?他描述道,在地面的海洋中,无数的小波浪偶然地聚集起来,并且由于偶然的相互作用,这些小波浪就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区域内竖立起来,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波浪:像是直接从波浪不存在的地方和虚无中冒出来的。这样的事情也许能够发生在巨大的宇宙能量海中:它突然产生一次波脉冲,我们的宇宙就从这次波脉冲中诞生了。这次波脉冲向外爆发,分散成为较小的细浪,这些细浪进一步向外传播,组成了我们的膨胀宇宙。膨胀宇宙就是特别突出展开和显现的序。
                            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思想家,玻姆以爱因斯坦为榜样,坚持科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描述自然,而且在于理解自然的理念。他融西方科学精神与东方哲学于一体,坚持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他的理论已经超越了传统科学与传统哲学的疆域,对于科学和人类文明的未来或许将具有潜在的深远影响力。


                            16楼2007-05-16 13:25
                            回复
                              文章贴在贴吧里没有格式,总是不太好看,以下是它的Word整理版本,要好多了:
                              http://up2.zol.com.cn/bbs_upload/upload/2007/05_27/1180273641609.doc


                              17楼2007-05-27 2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