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吧 关注:83,328贴子:791,280

回复:---故宫100---解说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金光灿烂
中国古代的房子,其实,就是在讲述木头与泥土的故事。
泥土夯实为地基,托起这根根木构。泥土也可飞升到屋顶,化作这片片琉璃。
琉璃瓦,皇家的瓦。
琉璃厂古玩街,烧制过元明清三朝的琉璃瓦,乾隆皇帝大概觉得这个地方离皇宫太近,烧制琉璃的浓烟污染了蓝天,刺鼻的气味影响了空气质量,于是,他下令将琉璃烧制基地,迁到了西郊的门头沟,现在那个地方还叫:琉璃渠,也还在烧制琉璃瓦。
给成型的瓦片上釉料,再次入窑,就能烧得色泽光鲜,如同琉璃。不同的颜色,正是因为釉彩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红色的氧化铁釉料,将烧成黄色的琉璃瓦。氧化铜的釉料,烧成翠绿色。氧化钴烧成蓝色。
在一切都有规矩的紫禁城里,这些颜色的使用也是有秩序的。五行中的五种元素,各代表一个方位,一种颜色。黄色属土,土居中。帝王居天下之中,紫禁城绝大多数屋顶是黄色的。南三所位东,属木,主青,主生。年幼的皇子皇孙学习成长的地方,屋顶是绿瓦。北方属水,主黑。神武门内东西大房用黑顶。不同规格的琉璃瓦,彼此咬合,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屋檐末端的瓦当。它的背上留有一个圆孔,钉入瓦定,防止下滑。整个屋顶的琉璃瓦,就此连接成密不透风的保护伞,为宫殿挡风遮雨。
琉璃瓦本是泥土,生于大地,经过活得淬炼,水的洗礼,有了金子般的秉性,高高居于紫禁城的屋顶。这一刻,雨水滑过它们,带着它们的气息,滴落庭院,回归大地。



IP属地:辽宁23楼2012-11-25 20:55
回复
    今天先发到20,吼吼


    IP属地:辽宁24楼2012-11-25 20:56
    收起回复
      直接发内容是因为比较直观,至于想要整理好的,就留邮箱吧,时间上或许有延误。帖子周五就发完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28楼2012-11-28 16:00
      收起回复

        21吉祥瑞兽
        大家叫它真人,或者仙人,它是齐闵王的化身。作战失败,走投无路,被飞来的凤凰所救。它安坐于屋脊,会带来绝处逢生的好运。
        它们从清朝时就站在屋顶上,身上的釉彩已经斑驳。龙,是天下动物的领袖,能在水里游,云中飞,陆上走。凤,是百鸟之王,带来天下太平。狮子,是万兽之王,威武的护法神。 天马,日行千里,追风逐日。海马,忠勇智慧,通天入海。押鱼,能祈雨,灭火防灾。狻猊,骁勇善战。獬豸,是忠诚、正义的化身。斗牛,擅长吞云吐雾,能逢凶化吉。它,只在太和殿出现,它是举世无双的第十只角兽,大家不知道给它起什么名字,看它排行第十,就叫它:行什。清代人说它是猴子,其实,它有翅膀,手拿金刚宝杵,会降魔。它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
        中国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它是人们防雷的希望。它们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角兽就用来当做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戗兽,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关怀,气魄,正直,勇猛,吉祥,聪慧,灵敏,威武,高贵,尊贵,坚忍)它们身上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角兽最多的太和殿(8条垂脊,8位仙人,80只角兽),除了举行国家重大典礼,平常的日子空无一人,惟有屋顶上的小兽,默默守望着几百年的寂寞。



        IP属地:辽宁32楼2012-11-30 15:29
        回复


          IP属地:辽宁33楼2012-11-30 15:30
          回复

            22木建筑
            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一棵树。在自己田边种着树,在树边搭建屋,世世代代在木建筑下生活。在梦中,隐约看到祖先如何在广袤森林外,再造一座森林。
            紫禁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木建筑群,皇帝重新将一棵棵树,种出世上最华丽的大森林。
            纵观西方著名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大教堂,无一不是砖石结构。而中国的紫禁城,成千上万的构建,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木材,是这个庞大建筑群最重要的材料,是这个民族对树的感情,对木材的了解,和是否缺乏石材无关。
            与西方砖石的层叠结构相比,中国传统木建筑所运用的构架,像一座房屋的骨架,其中一个最大的特色:墙倒屋不塌,正是对木构建筑的描述,本质上和现代框架楼房并无二致。
            木作的构件规格多样,可以事先预制加工,然后现场组合安装。在四根立柱的上端,以梁枋纵横连接成一间。一间一间又一间,从一座小房子,一直搭建出最大的皇宫,坚固亦永恒。
            石建筑,是西方人在征服世界的旅程中,留下的一块块凝固的作品,脆弱,亦轻灵。木建筑,是东方人在顺应自然的生活中,为自己的心灵划定的一片栖息地。在这里,我们冥想,呼吸,生老病死,淡然中成就另一种永恒。



            IP属地:辽宁34楼2012-11-30 15:31
            回复

              24 皇家殿试
              如果你能站在这里,你已经是帝国顶尖的知识分子了。你有机会执掌帝国重权,你能荣华风光几世几代。这里,就是中国读书人梦想登上的殿堂:保和殿。清帝国三年一次的殿试就在这里举行。
              光绪三十年春天的一个清晨,273名书生,就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了紫禁城。经过层层高墙和众多宫门,他们来到了见证荣耀的地点:保和殿。
              如果说,太和殿就像毛笔字的起势,那么,中和殿就是转笔,而保和殿是一个秀丽的收势。三大殿层层叠叠的白色丹陛,如同云彩,托起考生心中金碧辉煌的梦幻。来自广东的书生商衍鎏,也在考生队伍中,后来,他撰文描述了这次难忘的经历:“我在光绪三十年,参加甲辰科的殿试,进入保和殿坐下来答题的时候,我发现皇帝并没有像传闻中那样亲临现场。正中龙椅空空的。殿试所用的考试桌,样子像炕几一样,只有一尺多高,盘着腿坐下来写文章,一般的考生都很不习惯,所以他们自带考试的桌椅。桌面是薄木板,四条灵活折叠的铁条扣在背面,就可以随身携带,拉伸开来就可以做桌腿。考生用藤筐装着布箱,里面放着考试用的物品。这个藤筐刚好可以当椅子用。安坐完毕,将是整整一天的笔答,每个考生要把毕生所学,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做出完美阐释,书写天下。” 此次殿试的答卷,商衍鎏并没有描述。这份清朝乾隆年间的殿试答卷,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题,在太阳落山前交卷。卷首写有考生的年龄,籍贯;本人、父亲、祖父的名字,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之后,严密封存。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明清两代600多年,累计文状元不过208名。这一年殿试,商衍鎏高中探花,他有幸享受了皇帝才有的待遇:从正中御道出宫。当时他不知道的是,这种仪式,在他之后,再也没有人享受过。第二年,清廷就废止了实行千年的科举制度。商衍鎏因此成为末代探花,中国也进入了变革的时代。


              IP属地:辽宁36楼2012-11-30 15:36
              回复

                25最大构件
                明朝永乐年间,冬季的北京城,常常可以看到一支庞大的队伍缓慢前行,这是向紫禁城工地运送石材的队伍。
                肇建紫禁城,需要大量的巨型石材,这些巨石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距离紫禁城90公里,运送的道路,漫长而艰难。那时,这条道路上出现了很多凿井的人。井,凿得很密,一里地,一口井,这让沿途百姓颇为费解的举止,其实,正是解决运输难题的关键。 待冬天到临,运送的先头部队从井里汲水,泼洒在路上,使路面结冰。于是,工人和骡马便可以拖拽石头,在冰面上滑行。其中,最大的一块,即使用这种方式,仍要动用超过两万民工,两千头骡马,每天只能缓慢移动3公里左右。经过28天的艰苦旅途才送到工地。它被安放在前朝三大殿的北端,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紫禁城里最大的一块石雕,终于浮出水面。
                汹涌的波涛,荡漾着仙草;流动的浮云,九条蟠龙翻腾其间,寓意着皇帝生活在高高的天宫。这块最大的石雕,重达200吨,被安放在保和殿后面,称作:云龙阶石。
                当时,其实还有一块同样体积的巨石,因为搬运工程实在太艰巨,而只得放弃,那块石头,至今还静静地躺在石场里。
                那些同样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上。百年之前,这条路是没人敢走的,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它被称为:御道。
                御道,不用最好的石材,而是用最大的体量,和最浩繁的人工,显示这条道路的至尊地位。云龙石雕,就是前朝御道的终结处,呈现给世人的,一个巨大的感叹号。


                IP属地:辽宁37楼2012-11-30 15:38
                回复

                  26.王者中轴
                  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是最小的一扇门。门后,是紫禁城唯一的道教建筑:钦安殿。殿上的金顶里,藏着3000多部藏文经卷,镇守着这条王者的轴线。
                  当晨霭升起,呈现出一派祥和,此时此景,你愿意相信万物是有神灵庇佑的?
                  中轴线上的空旷之地,有明显的石道,是由两万多块巨石铺成的,被称作:御道。
                  太和门前的御道,又配以五座石桥,以扇形拱卫,称为:金水桥。
                  御道贯穿的,就是那片梦幻之城。
                  往南,顺着午门屋顶,无数个瓦片形成了一种节奏,一种秩序;形成了无数伸展的线条,遥指帝国广袤的疆土。这些线条,和中轴线上雄伟的建筑合作一处,把王者的气势,发散出去。
                  轴线贯穿的,是一个王朝的气脉,所以,每一个王朝之始,总要确立自己的轴线,以此轴线为中心,为平衡点,从上至下,建立国家的秩序。
                  元大都的中轴线,在今天故宫武英殿东边的断虹桥上,和现在的中轴线相距150米,两条轴线平行延展向北,指向不同的宿命。
                  中轴线笔直、简洁,却绝不单调。
                  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宫殿群,令原本僵直的空间,具有了音乐的节奏。它是北京城的脊梁,是穿行于大地的龙,是将天地融入人心的通道,只有阳光普照之日,它会呈现出更夺人的气魄。
                  微蓝的天空之下,红色,黄色,更具诱人的迷幻。它是远古走来的梦幻之都,它是浩如烟海的记忆之城,它是无数生命叠加的精神之城。
                  这座依据最隆重,最严谨的秩序,所筑成的宫殿之城,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用木石砖瓦,给我们行的最后一个大礼。洋洋723633平方米,一直留在那里,由一条惟王者才有资格拥有的轴线贯穿。从辉煌的过去,直笔笔的画到现在和未来。



                  IP属地:辽宁38楼2012-11-30 15:39
                  回复

                    27龙飞在天
                    又是一个龙年,龙的形象无处不在,而最多数量的龙,在紫禁城。
                    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犷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
                    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在魏晋有了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明清时期,龙的形象更加精雕细刻。
                    最早将皇帝和龙等同的记载,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他在《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秋天,秦始皇的一位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对这位使者说:“今年祖龙死”。祖龙,就是指秦始皇。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既然是龙的化身,那么历代君主,则无不自称自己是真龙天子。皇帝的脸叫龙颜,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皇帝的孩子称龙种。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用的床叫龙床,帝王贵胄使它至尊至贵。
                    最后一位以龙自居的人,已经在100年前退位。龙,不再是某个人独享的尊号,它落入凡间,融入十几亿人的生命,在每一次呼吸,言语,举手投足间,彰显着龙的传人的尊严。



                    IP属地:辽宁39楼2012-11-30 15:39
                    回复
                      老七霸下,又叫赑屃,形状像一只乌龟,有一排牙齿,喜欢负重,力大无穷。
                      第八位龙子狴犴,又名宪章,形状像虎,它重义气,能明辨是非,仗义执言,因此,古人将它装饰在门上,让它虎视眈眈地对来者环视察看。
                      九子螭吻,又叫鸱尾,就是我们在开篇提到的保护宫殿的神兽。
                      民间传说中的龙子,远远不止这九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了九个儿子,九是贵数,又是虚数。
                      故宫,因凝固着龙与它的儿子们,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龙文化的圣地。龙纹,是这里的主要装饰。据统计,仅太和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及殿内陈设上,造型各异的行龙,围龙,蟠龙等,就有13844条。
                      曾经坐在这轩辕镜下,九龙屏风前,宝座之上,那个身穿龙袍的人,也就是这座皇宫的主人,被称为:九五之尊。
                      然而,遍布紫禁城的龙,并不能护佑帝王的江山永固。而今,帝王时代早已终结,宝座已空,皇宫已故。故宫里无法数计的龙,仿佛在对我们说:如今,只有龙宫犹存。



                      IP属地:辽宁41楼2012-11-30 15:41
                      回复

                        29门钉纪事
                        这一年的故宫大修,工人给宫门换装了新的门钉。
                        紫禁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宫城里每一个院门上,都有一排排门钉,朱红色的大门,镶嵌着饱满厚重的金黄色。据说,门钉是鲁班发明的,它不仅具有构造功能,也是装饰品,更体现着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大门上装门钉,本来出自构造的需要。 在大门本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是为防止门板松散,但钉帽外露,有碍美观,古人就把钉帽打成泡头的形状,这样,门钉就有了装饰的功能。自隋唐以来,人们就在大门上使用门钉了。
                        普通的门钉进入皇宫,身份需要进一步提升,这里的门钉不仅有加固和装饰大门的建筑意义,也充满权力与等级的政治意义。皇家建筑,体量大,门也大,需要门钉的路数也多。通常皇家门钉,设竖九路,横九路。亲王家设七路乘九路;王府家设七路乘七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建筑,门钉规格为每扇门的门钉,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颗门钉。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被认为是最高的阳数,属于天子的礼制。门钉采用九,来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
                        紫禁城南午门,北神武门,西西华门三门,都设九路门钉,也就是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唯独东边的东华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
                        为什么这里用代表阴数的偶数门钉,而不用代表阳数的奇数门钉。


                        IP属地:辽宁42楼2012-11-30 15:42
                        回复

                          31御门听政
                          如果能把紫禁城折叠,正中的地方就是乾清门。
                          这,是紫禁城的一条分界线,之前为国,之后为家,家国之间共有7道门连接,其中,最重要的门就是乾清门,它是天子居所的门户。
                          乾清门,不仅仅是一道门,还是一个舞台,国家最高级别的会议“御门听政”就在这里举行。
                          明清两代的御门听政不尽相同。明代,皇帝在皇极门举行听政,也就是今天的太和门。而清代,皇帝选择在乾清门听政。一个选择在国门口听政,更重仪式。一个选择在家门口听政,就近从简,更加务实。
                          不管是太和门,还是乾清门,明清两朝的听政,都选择了露天的方式。而且,每天一早,天没亮,大臣们就得从家出发,不管酷暑严寒,风雨无阻。
                          为什么不选择在殿内进行呢?这里面有个说法:
                          作为天子,承天命而治百姓,与臣民商量的事情,也要让上天知道。露天听政,表明了恭谨的态度,和坦诚的胸怀。但是,一些私密性的接见和递呈,也需经过乾清门。公开或隐秘的政治游戏,在乾清门前交替上演。
                          从远处看乾清门,就像一个宝座,两个影壁梯形展开,更增添了宝座的气势。从更远的地方看过去,乾清门,如同张开的怀抱。
                          最令人叫绝的是,左右两边长长的红墙,又将后宫遮盖得严严实实,只在红墙上方,留下一抹金黄,一抹遐想……
                          庄严,平和,开放,而又内敛。 这,也许就是王者的姿态吧。



                          IP属地:辽宁44楼2012-11-30 15:44
                          回复

                            32正大光明
                            1644年,满清入关,年轻的顺治皇帝,成为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他把寝宫选在了乾清宫,后来,他在殿中央挂了一块匾额“正大光明”,这是新王朝的治国宣言。
                            后宫的建筑以乾清宫为首,很多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从这里下发全国。顺治帝的治国宣言,后来逐渐演化出另一种味道。
                            就在这块匾额下,康熙的众多皇子为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明争暗斗,耗尽了老皇帝的心力,此情此景,不过是千百年来皇位传承,戏剧的重演而已。
                            最终的胜出者雍正,也许太有感触,所以,痛定思痛,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所谓的秘密建储,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选定,从此不再公开讨论,而由皇帝将自己选中的人名书写两份,一份随身携带,一份封入匣子,放在“正大光明”匾额背后,等皇帝驾崩后,取出匣子,两份对照,拥戴新皇即位。
                            雍正,可以说是清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
                            他是生性多疑,手段残酷,刻薄寡恩,擅弄权术,喜怒无常的雍正。他也是刚毅果决,勤于理政,勇于革新,讲求实际,承先启后的英明君主。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说明雍正本身,具有极强的矛盾性。正大光明,和它背后的匣子,尤其凸显了这种矛盾。最公正的宣言,却隐藏着一个最不公开的秘密。
                            秘密建储制度确立之后,乾清宫开始了优雅的假面舞会。每个皇子都戴上假面,表演优雅的人格魅力,以博得皇帝欢心。而在日复一日的舞会中,内心也许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扭曲。
                            秘密立储的盒子已不知所踪,只留下这块匾额,为那些已被遗忘的戏剧,默默做着注解。



                            IP属地:辽宁45楼2012-11-30 15:46
                            回复
                              33 深宫传说
                              乾清宫,紫禁城的中心,明清十多位皇帝的居所,自从四百多年前火灾重建后,这座宫殿就一直保存到今天,见证了两个王朝的沧桑变迁。
                              乾清宫重修后,住进来的主人是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的嘉靖皇帝。 据说,嘉靖皇帝在此居住期间,曾经放置过27张床。皇帝一人休息,何以需要如此众多的床榻?故宫宫廷部专家王子林曾在乾清宫做过考察。 王子民:“现在我们看见的这个乾清宫是清代修建的。在明代,跟这个格局完全不一样,明代这个柱子后面是暖阁,一共有9间房子,每间房子里面摆了3张床,一共里面有27张床。” 明代乾清宫的布局,和现在西暖阁柱子后面的阁楼有些相像,这样的阁楼,在明代共有9间,均匀分布在大殿的柱子之间。而明末崇祯年间的一个官员的笔记中,也曾描述过皇帝在乾清宫的居所。 王子民:“(官员笔记中说)崇祯皇帝就寝的地方,是在一个木台上面,这个木台高一丈多,梯子爬上去,里面摆的就是床榻,崇祯皇帝睡的是在高的地方。那就跟嘉靖时候的27张床在高处是一样的,所以说,可以肯定明代的时候,乾清宫里面有27张床。” 嘉靖住进乾清宫十几年后,紫禁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十几名宫女合谋刺杀皇帝,史称“壬寅宫变”。 这一离奇案件为何会发生?正史中的说法,是嘉靖沉迷炼丹术,修炼手段神秘而残酷,甚至给身边的宫女带来性命之忧,宫女们不堪忍受,终于铤而走险。 王子民:“说咱们动手吧,不然就死在他手下了,这怎么都是死,那咱们不如先动手呢。但是,因为绳子打了一个死结,没有成功,嘉靖皇帝幸免于难。” 慌乱中的宫女,最终没能勒死嘉靖,失败后被处以极刑。 由于事涉宫闱隐私,皇家极力掩盖此事,但终归无法阻止传言的滋生,27张床的传说,就是在这时被渲染出来的。 王子民:“第一种传说,就是“壬寅宫变”之前,这里面就有27张床,它本来就存在。另外一种说法,“壬寅宫变”的时候,这里面没有27张床,“壬寅宫变”之后,嘉靖皇帝害怕了,我在里面设置了27张床,我谁在哪个地方以后别人找不到了。” 27张床何时设置,至今没有定论。 “壬寅宫变”后,嘉靖不顾大臣的反对,搬出了紫禁城的中心——乾清宫。 二十多年间,嘉靖驳回了大臣们一次又一次移驾乾清宫的请求,但终究无法彻底违背祖制。皇帝去世,灵柩必须停放在乾清宫。 终于,嘉靖皇帝在弥留之际,回到了乾清宫,回到当初他登上皇位时的居所,一个带给他终身梦靥的地方。



                              IP属地:辽宁46楼2012-11-30 15: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