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吧 关注:83,325贴子:791,467

回复:---故宫100---解说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6 景仰仁德
这是位于东六宫的一个院落。顺治11年,康熙就诞生在这里。景仁宫,命名出自《论语》,取意“景仰仁德”。现在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捐赠文物纪念专馆。花梨木制作的巨型屏风上,按捐赠年代,镌刻着700多位捐赠者姓名。三万多件珍贵文物,从这些上榜人物的手上,捐赠给了故宫。这些捐赠者,以他们的仁心义举,接续着中华文明的新火。
作为皇帝的居所,紫禁城拥有天下最多的宝物,这里的收藏,是历代帝王搜集而来的最终累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在这之前,宫中的大量文物,已经被他以各种名义转运出宫。这其中就包括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美称的《游春图》。《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1946年,《游春图》出现在背景琉璃厂,立刻吸引了国内外藏家的关注。最终,《游春图》被张伯驹所购得,为此,他卖掉了弓弦胡同占地15亩的宅院。张伯驹后来回忆说,不知情者,为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抛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动荡的岁月,中国的文物大量流失海外,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中,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留存在私人手上的更是不计其数。张伯驹是民国时期的大收藏家。此时的他除了《游春图》外,已经藏有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珍贵文物,其中尤为珍贵的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这封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信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还要早79年。在它常不足一尺,只有九行字的信笺上,盖买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被尊为中华第一帖。
“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序。”新中国成立后,《平复帖》和《游春图》连同其他6件国宝,被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捐赠给了故宫,这些文物成为了故宫的镇馆之宝。新中国成立至今,故宫博物院共接受新入藏文物达23万余件,其中有3万多件来自民间捐赠。这一个个的名字是时光雕刻的印痕,它们折射出来的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温暖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IP属地:辽宁83楼2012-12-28 16:17
回复

    67 海棠依旧
    永寿宫内,后宫嫔妃生活展吸引游人的目光。院落内的海棠树枝叶繁茂,也许只有它们还会记得那些深宫往事。明成化十一年,永寿宫迎来了它的新主人,这一年,低级女官纪氏被封为妃,踏进了永寿宫的大门。明朝内廷,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在这里进入了它的高潮段落。 5年前的一天,纪氏被宪宗皇帝偶然临幸,怀上了龙种。宪宗皇帝专宠比自己年长十年岁的万贵妃,宫中女子怀孕者都难逃万贵妃的残害。堕胎药喝下后,孩子却没有打下来,宫女谎称纪氏得了肚胀的痞病,她被安置到宫外的安乐堂。在这里,孩子生了下来。宪宗的废后吴氏及太监张敏把孩子藏在暗室中,偷偷喂养成活。此时的宪宗皇帝,正处在劳而无子的烦忧中。成化十一年,张敏找到机会对宪宗哭泣禀报,宪宗欣喜万分,五岁的孩子被接到宫中,很快被立为太子,起名朱佑樘。纪氏被封为淑妃,移居永寿宫。永寿宫位于故宫西六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出名长乐宫,万历时更名为永寿宫。中轴线上后三宫两侧的东西六宫左右对称,连名字也是相互对应。永寿宫与景仁宫,命名出自《论语》,表示对仁、寿的祈愿。在纪氏踏进永寿宫的那一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通往永寿宫之路,是由深宫弱者铺就,宫里宫外到处是万贵妃的眼线,知道这件事的还有其他的宫女和太监,可是他们都选择了沉默,保留心中的那份良心。
    一个月后,纪淑妃在永寿宫暴病而亡,朝野震惊,人们一致猜测,纪淑妃是被万贵妃投毒致死。但宪宗皇帝并未追究,而太监张敏也在不久之后吞金自尽。孝宗继位后,曾派人寻找母亲的近支亲属,却没能找到,只得作罢。童年的经历,一定成为了孝宗内心最深的伤痕。他一生只娶了一个皇后,不立妃嫔,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
    长乐,永寿。寓意美好的宫名下,多是后宫中现实的人生。


    IP属地:辽宁84楼2012-12-28 16:21
    回复

      72 皇子宫区
      万历十三年五月,一个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棒从东华门闯入,一直冲到现在的南三所,险些危及太子朱常洛。张差被捕后,万历皇帝却一反常态,未加深究就将他草草处死,史称“梃击案”。但整个事件,却被很多人与万历的宠妃郑贵妃联系在一起,因为她始终相要万历废了朱常洛,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南三所作为皇子在紫禁城的主要住所,虽然偶有波澜,但在多数时候是一片祥和的。在阴阳五行中,东方属木,青色,主生长,所以皇子的居所在东方,覆绿瓦,寓意皇子可以茁壮成长。这样,南三所的建筑就显得与众不同。
      在清朝,皇子们到了成婚年龄才会搬到南三所,在此之前年幼的时候,跟母亲一起住在后宫。十岁后就要搬到毓庆宫等宫区。受封亲王后,就要迁出紫禁城了。只有收到格外重视的皇子,才会允许一直住在紫禁城。在这些皇子中,最终只会有一个成为皇帝的接班人,搬到那些覆盖黄瓦,代表皇权的建筑中。
      紫禁城建成后,一共经历了二十四位皇帝。二十四位皇帝中,兄弟最多的是雍正,长大成年的有二十三个之多,彼此间对皇位的竞争异常激烈。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公开建储制改为秘密立储制,使皇位继承人的名字成为一个秘密,只有在老皇帝驾崩后才会昭告世人。这样不仅间接保护了皇位继承人,还给众多皇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虽然他们中有的未享青春年华就早早逝去,有的默默无闻终其一生,很少有人去记录他们,但是也许只有他们才更能体会到平淡的幸福。因为主角只有一个,皇帝才是紫禁城唯一的主人。


      IP属地:辽宁89楼2012-12-28 16:23
      回复

        73 菩提树下
        2011年,位于紫禁城外西路的英华殿开始大修。院内被铁架围护起来的菩提树在光影斑驳中抚摸着遥远的记忆。
        大明王朝某年的盛夏,英华殿内的菩提树又到了枝叶繁茂的时节。神宗皇帝来到这里,深切地缅怀生母李太后。神宗自幼丧父,十岁即位登基,改元万历。李太后对小万历的要求十分严格,为了培养他,李太后延请内阁首辅张居正作为帝师,母亲和师傅的督导伴随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李太后崇佛,英华殿内的这两株菩提树是她亲手所植。我们不知道许多个月圆的夜晚,在菩提树下,李太后许下的都是什么愿望。但其中,应该有对儿子的期许,对帝国江山永固的保佑。可是长大后的万历皇帝,在其漫长的执政生涯中竟然罢朝二十四年,留下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供后人去猜想和解读。在万历皇帝没有上朝的那些年日,李太后在菩提树下该是怎样的心情。晚年的李太后,她的时光在英华殿供佛念佛中度过。
        清代,皇室信奉藏传佛教,佛堂遍布内廷。在这一大片袅袅佛香中,这座明代遗存的佛殿,偏居于西北角落,在草木摇落中,安享繁华中的宁静。朝代的更迭,生命的延续,一如菩提树下的花开花落。而这树像是带有神奇的密码,连通的是人世间通往佛国世界的祈愿。李太后种植在丹陛桥两旁的菩提树,至清时已繁衍成为七株。入秋之际,树籽随叶落地,宫里人拾起作念珠,奉为珍品。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从皇宫到民间,这里护育的是寄托,是物是人非中点滴的祈愿。


        IP属地:辽宁90楼2012-12-28 16:24
        回复

          75 宫墙内外
          入夜后,故宫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登上城墙进行巡逻,这个行为或许已经延续了六百年。
          紫禁城建成后,城墙上就驻扎着护军。清朝时,每面城墙上都有十几个哨所,配备有大炮。这样城墙连着城门、角楼与护城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紫禁城的城墙,下方宽八点六米,上方宽六点六米,容得下六匹马并排行走,高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东西长七百五十三米,周长三千四百二十米,被它围住的面积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自古以来,中国的建城方式,是挑选一块珍贵的风水宝地,先将它围起,之后在里面构建最好的建筑和风景,形成一座城。而整个紫禁城,恰恰反应汉字“国”的含义。紫禁城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城,六百年来,它的城墙始终矗立在那里。
          据说,当年砌筑宫墙共用城砖多达一千万块,每块砖长四十四厘米,若将所有砖连在一起,长度是赤道长度的十分之一,有四千四百公里。每块砖都用人工砍磨平整,横竖合缝对齐,再用煮好的江米汁和白灰浆掺合在一起,将内部缝隙全部灌满,使墙垣凝固成一个整体,固若金汤。用如此时间,人力,物力,堆积出精巧和规模。这时,建造的已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让人肃然,敬畏的宏伟。它要围住的不仅是九千多间华丽的殿宇,更是那些被我们成为规矩的内容。
          城墙的四个方向各开一座城门,唯有经过它们,才可以让墙内与墙外产生些许的沟通。春夏秋冬,数百年,也许只有这城墙,这城门,可以看见,墙外,为生命而活的平凡百姓们的悲欢离合;墙内,为皇帝而活的宫女太监们的喜怒哀乐。外边的人遥不可及,里边的人难以冲破。


          IP属地:辽宁92楼2012-12-28 16:25
          回复

            76 道法自然
            冬尽有期。
            雪霁。
            这座城即将复苏。
            风从紫禁城东南方吹来。隔着九千多间屋顶,紫禁城西北角的延庆殿等待春的到来。
            旧时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欢天喜地的涌进来。皇帝亲临延庆殿,仰天三叩九拜,祈祷风调雨顺,并发愿谨守规范,顺天之气。
            中国以农立国,依赖土地,靠天吃饭。敬仰天地,敬畏自然,在神圣的祭祀中,寄托了凡间百姓最为质朴的生存愿望。
            与天地相合,顺应自然,就是这片土地历经数千年岁月轮回造化出的生命观。
            春秋流转,搭起这片城的不仅是土木砖瓦,还有四季的霜华。
            经历过多少千娇百媚的生和回归寂灭的死。城中的一切,到底是有是无。
            听,这座城中, 生命,一死,一生。天地,一呼,一吸。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IP属地:辽宁93楼2012-12-28 16:26
            回复

              77 紫禁寒暑
              数九隆冬,大雪笼罩下的紫禁城,和宫墙外的世界一样寒冷。但皇帝所在的宫殿,却像春天一样温暖。赤红的炭火正在地洞里熊熊燃烧,热量顺着火道传递到地面,整间屋子也因此变得暖和,形成暖炕或者暖阁。乾隆皇帝就曾为此题诗,“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此外,屋内还放置了各式造型精致的薰笼,手炉和脚炉,以便皇帝和嫔妃随时取暖。就在皇帝享受冬天里的温暖时,工部都水司的差役们却要冒着严寒,在护城河的冰面上忙碌。他们已经在位皇帝的夏天生活做准备了。每年立冬后,清理过的护城河蓄入干净河水,待深冬结成厚冰,选取明净坚厚冰面,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运进宫中,以备皇帝来年夏天使用。采冰只要人多即可,丹药在偌大的紫禁城里长期存冰,谈何容易。
              在隆宗门外西南处,有四座形制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建筑,这里就是藏冰的地窖。冰窖地下部分深约一点五米,墙厚达两米,至今进入窖内,仍感寒气袭人。窖内宽六点三六米,长十一点零三米,地面铺大块条石,四壁自下而上,先砌条石,再砌条砖,然后起条砖形成券顶。采得的冰块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码放到窖顶,每座冰窖竟可藏冰五千多块。藏冰的问题解决了,至于夏天如何用冰,自然还有更高明的法子。清代出现了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成为冰桶。箱内材质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既能较好隔热,又可避免冰水侵蚀箱体。在箱底一角有圆形小孔,用来排放冰水。夏天,可将瓜果饮料镇于箱内冰上,供以消暑。冰箱的盖板一块固定在箱口,一块是活版。盖板上的通气孔在保鲜食物的同时,释放箱内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皇帝对冬暖夏凉的享受不仅奢华,更是至高皇权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种折射。


              IP属地:辽宁94楼2012-12-28 16:27
              回复

                78 皇家炊烟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饭食对于老百姓来说,就像天一样重要。在古代中国,吃饭更是被天子每天都当做重要的事情来做。
                “传膳!”
                乾隆12年十月初一,和往常一样,随着养心殿传出的一声口令,一队穿戴整齐的太监抬着各式膳桌,手捧几十个金龙朱漆膳盒,从内御膳房浩荡而出。这天皇帝决定在重华宫用膳。御膳房是紫禁城里专门伺候皇帝吃饭的机构,里面主要管理事务的大臣都由皇帝钦点。但紫禁城里的御膳房并非只有一处。最大的在景运门外,称为外御膳房,不过这里很少为皇帝制作膳食,一般只负责宴请群臣。另一处设在养心殿旁,称为内御膳房。这里才是专为皇帝做饭的地方。皇帝吃饭的第一道程序是传膳,由专人详细记录下当天用膳的时间、地点和菜名。传膳之后就是进膳,进膳之前还有一个不被记载的程序:尝膳。每道菜上来后,先有太监用银牌测试是否有毒,再亲口尝试,确定没有问题皇帝方可使用。不论是日常用膳还是宴请,皇帝膳桌上总是冷热、甜咸、荤素、干鲜一应俱全,以此达到营养合理搭配,膳食平衡。在所有膳品中,像燕窝、鹿脯丝这样的山珍海味自然不可缺少。即使像白菜这样最普通的食材也要用珍贵辅料精心烹制,以此彰显天子的尊贵。例如这道皇家菜谱中,以鸭子为主料制作的寿行鸭方,首先要将鸭子煮熟,接着烧成酱鸭,再拍成肉泥,然后涂上虾肉,再在虾肉上铺满核桃,最后放入油锅煎炸而成。有时,皇帝会将吃不完甚至丝毫未动的膳品赐予大臣,这对大臣来说将是无上的光荣。御膳除了菜品的极致讲究,餐具更是人间最奢华的搭配。除了金、银、官窑瓷器、珐琅器之外,还有玉石、玛瑙、玳瑁、象牙等各种名贵材料做成的碗碟。皇帝用膳完毕后,随着太监的一声传令,来时的队伍又浩浩荡荡的返回内御膳房。
                如今,内御膳房的院子冷清而荒凉。只有这些被历史雕刻过的石头散落在角落,用身上的印记永远记录下这里曾经的神秘和繁忙。


                IP属地:辽宁95楼2012-12-28 16:28
                回复

                  80 宫中坛城
                  雨花阁是一座外观三层实际上内置四层的藏传佛教密宗神殿。它每层的佛龛供奉都代表密宗四部修行的不同层次。分别供奉着功行品、行德品、瑜伽品、无上瑜伽品四部密宗佛像。雨花阁及其陈设实际上是西藏格鲁派密教系统观念和神系结构的直接表现。雨花阁一层悬挂着乾隆皇帝御题智珠心印匾额,正间天花装饰观音六字大明咒,整个殿堂前布满佛塔、佛像、供物,佛龛之后有掐丝珐琅立体坛城三座。坛城即曼荼罗,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的观想缩影,反映出佛教的宇宙观,而这三座精美华贵的珐琅立体坛城是西藏众多寺庙中所没有的。这三座坛城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外部是紫檀木重檐亭式罩,是世界范围内最名贵的立体坛城。雨花阁是藏传佛教密乘神系趋向系统化的标志,安置在坛城后一层称智行层,供奉以无量寿佛为中心的事部九尊佛,这些神像就是密宗事部的主尊及护法神;暗层仙楼称德行层,供行部佛像九尊,以宏光显耀菩提佛为中心,佛母和金刚各四尊分列左右;三层普明圆觉称瑜伽层,供奉以大日如来佛为中心的瑜伽部五尊佛,即金刚界毗卢佛,成就佛,最上功德佛,普慧毗卢佛和度生佛;顶层雨花阁称无上层,也是最为神秘的无上瑜伽部三位主尊佛所在,位置与底层坛城的主尊保持一致。
                  密宗修行人要严格遵循修行层次和阶段,最后达到生起圆满,才能解脱成佛。雨花阁立体而形象的再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四部的修行理论,使雨花阁成为清宫佛堂的标志。


                  IP属地:辽宁97楼2012-12-29 20:40
                  回复

                    83 翠玉江山
                    昆仑山脉的密勒塔山,海拔将近五千米,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这里因盛产大块玉料和水中的籽玉而闻名天下。1759年,乾隆皇帝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从此这里到北京就开辟了一条玉石之路。所有的玉料都变成了皇家独享,如果民间有百姓私自开采将触犯法律。十年后的一个夏日,随着一声响彻山谷的声音一块硕大的石料从山体脱离下来。这块石料有五千多公斤重,采石工人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它运到山下,它被装上一辆轴长三丈五尺的特大号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还有一千个工人扶把推运,一场长途跋涉的旅程开始了。一路上工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冬天则泼水成路,在冰上拽运,每天最多走四五里路,三年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紫禁城。当时皇宫里有玉作和如意馆,专门为皇家做玉,但如果有大型玉件要雕刻的话,则会把玉料送到苏州或扬州制作,因为那里聚集了全国最好的制玉工匠。几个月后,这块玉料又奔向了千里之外的扬州,这一走又是三个月。在扬州历经七年零八个月,这块玉料的身上被雕琢上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是赞美乾隆是个像大禹一样的好皇帝。17879月,在二次进宫后,这座玉山被安顿在紫禁城里的乐寿堂。这时,距离它离开昆仑山已过去十多年。曾经有多少工匠在它身上同时工作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人计算过,仅在扬州的雕琢工时若由一人完成,需四百多年。如果把运送的工时算上时间将更为惊人。打造这座玉山,无论是花费的时间还是付出的人力,足以堪比大禹治水,如此劳民伤财,乾隆皇帝后来也觉得过意不去,在给这座玉山的亲笔题诗中,他告诫子孙,如果仅仅为了追求珍玩,今后决不允许再做这样的事。后来更多的人称它为国宝,因为在它之后,玉山的制作就此绝迹。


                    IP属地:辽宁100楼2012-12-29 20:43
                    回复

                      84 一诺千钧 1794年的秋天似乎来的特别早。这一天,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在梵华楼诵经打坐,袅袅佛音未能驱散他心头的烦闷,满怀心事的乾隆信步走进了景福宫。景福宫坐落在紫禁城的东北角,隶属于宁寿宫区,修建于乾隆三十七年,是乾隆皇帝专门为自己营造的一处颐养天年的居所。站在院墙内,乾隆环顾四周,曾几何时,当年种植的松柏如今已经枝繁叶茂,而自己执掌皇位也已经将近六十个念头,十六年前的往事再次涌上乾隆心头,那一年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冒然上书,指责乾隆迟迟不立太子,乾隆据理力争,并正式公开了自己登基时的对天盟誓,只当六十年皇帝,绝不超越祖父康熙的执政年限。当年的誓言声犹在耳畔,事到如今,退还是不退,乾隆的心里难以决断。透过垂花景福门,乾隆看到了他最爱的文峰石,这块高约四点五米的巨石耸立在绿荫下,上面镌刻着乾隆在十八年前写的一首《文峰诗》。在这首诗里,乾隆介绍了文峰石的来龙去脉。这块奇石采自北京西山,竖立在景福宫起到重要的点景作用。在诗的后半部分,乾隆明确表述了将来归政退位的决心,看着自己归政退位的
                      誓言深深刻在石头里,乾隆的心情更加沉重。根据钦天监推算,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一将会发生日食,正月十五又将发生月食,难道是上天要向自己警示么。
                      1795年正月初二,因为日食而推迟了一天的皇帝家宴上,乾隆依次给子孙们发送红包,唯独绕过了十五字顒琰,乾隆对顒琰说,你要银子何用。话一出口,乾隆感受到如释重负的轻松。1796年新春,乾隆宣布退位,皇十五子顒琰成为帝国第七位皇帝嘉庆。历史上禅位的皇帝寥寥无几,乾隆列居十三。是处拟为归政居,老谢远游老厮守。退位以后,乾隆并没有像诗里所说的那样搬进景福宫,他依旧在养心殿居住。但是这些都已不再重要,毕竟乾隆已经郑重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IP属地:辽宁101楼2012-12-29 20:43
                      回复

                        85 魏晋风流
                        中国书法长卷中,最传神的点睛之笔往往在不太起眼的角落,一如乾隆花园里这座小小的凉亭。禊赏亭,位于乾隆花园的入口处,亭内有迂回婉转的流杯渠,引水入渠,酒杯可以浮在水面顺水流动,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千年前发生的一幕。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举行聚会,众人依次坐于河边,顺水流动的酒杯在谁的跟前停留谁就要作诗一首。会后王羲之写下《兰亭序》,描述了众人悠然自得的场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序中流露出仕途不顺的王羲之对人生的感叹,唯美的文字无意中营造了一个类似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地方,以至于这场在当时并不特殊的聚会也让后来的人念念不忘。相传到了唐代,《兰亭序》的真迹被唐太宗得到后命书法名家冯承素、褚遂良等人临摹数个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唐太宗临死前,命《兰亭序》真迹随他一起埋葬,留给后人的则是无数个摹本。迟到的乾隆皇帝只好在这些摹本上下功夫,他将历代最著名的七个摹本全部收入囊中,并和自己的摹本一起刻成石柱,制成拓本,统称为《兰亭八柱帖》,以便宣称最好的《兰亭序》都在他那里。这是一幅很有意思的画,画中人原是王羲之,乾隆皇帝得到后要求画家以他为模特,重新绘制了这幅画,画中人变成了乾隆本人。乾隆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艺术家,可以称他为收藏家。作为一名狂热的收藏发烧友,仅仅是装扮成王羲之的样子,或许乾隆还觉得不够,于是王羲之的兰亭变成了乾隆花园的禊赏亭,会稽山阴的清流激湍,微缩成眼前的曲水流觞。
                        作为帝国的主人,紫禁城就像一个巨大的收藏室,王羲之,《兰亭序》,禊赏亭,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被隐藏在这里。现在收藏室的大门已经打开,到访的人们可以一睹此中的收藏。通过这些现存的线索揣测皇帝的精神幽谷。


                        IP属地:辽宁102楼2012-12-29 20:43
                        回复

                          86 倦勤归正
                          如果把乾隆花园比作一个写实长卷,长卷末处是乾隆为自己修建的退休之后的居所:倦勤斋。
                          两百多年前,午后的阳光慵懒的洒在这里,花甲之年的乾隆偷闲小坐于此。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在紫禁城九千多座房子里被公认为奢中最美,美中最精,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面镜子,从中得以窥视乾隆皇帝的内心。南方的竹制装修在干燥的北方常常离缝走样,脱落开裂,这里却大量使用了竹子的元素,它经年累月的牢固里藏着一个秘密。在四川、贵州等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谷、河床旁有一种珍稀树木,它生长缓慢,成材至少需要百年,木质坚硬耐腐,自古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之说。它就是传说中的金丝楠木,历代是皇家专用木材,专用于皇宫、陵寝、寺庙等大型建筑,乾隆皇帝则大材小用,将它雕刻成斑竹髹漆纹格。小戏台上的勾栏同是金丝楠木质地却更为精工细作,巧夺天工。它既有竹子的优雅型态,又有金丝楠木的恒久坚固,最是低调的奢华。竹子宁折不弯,中通外直,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的特殊喜爱。能征善战,骁勇彪悍的女真族坐稳江山之后风雅起来,不输给任何一个汉族文人,乾隆皇帝更是将不可居无竹贯彻到了极致。精选的冬竹加工成细如发丝的竹丝,竹丝根据不同的光泽,组成这些图案,这是古代南方手艺人最为繁难精细的手工艺。将毛竹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多道工艺后镶嵌在木胎、竹片上,在上面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纹样。今天南方艺人中,幸运的保留着这项手艺,倦勤斋才能够在两百多年后得以修缮。
                          在不同的场合,乾隆表现出对竹子的偏爱,在这里,他把这种偏爱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他再爱竹子,终究只爱竹子的形态,内里却是皇家专用的金丝楠木。同样,他再渴望倦勤归田,却没有在倦勤斋真正居住过哪怕一天。退休之后,他仍居养心殿把持朝政,倦勤归田意味着放弃权位,这是高居庙堂之上的乾隆皇帝一生无法抵达的彼岸。


                          IP属地:辽宁103楼2012-12-29 20:44
                          回复

                            87 手工艺再现
                            乾隆皇帝的归田之所,曾经美轮美奂的倦勤斋,在两百多年无人问津的时光里已然面目全非。2002年,倦勤斋修复工程启动,寻找两百多年前的精致手工艺是这次修复的一大难题。倦勤斋修复组首先来到了江南,寻找可以复制苏绣铺垫的传统手艺。明清两代,这里设立有江南织造局,专办宫廷御用的各类纺织品。苏绣发源于苏州古运河,最初只是当地捕鱼人身上的刺青,苏州姑娘的心灵手巧让苏绣闻名天下。苏州刺绣以其工艺高超,设色雅致,成为宫廷礼仪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两百多年前,乾隆钟爱的倦勤斋也大量使用苏绣。今天,这个家族工作室经过时代传承,依然保留着这门传统的手艺。不过这一次,他们遇到了最大的挑战。
                            “这第一部分的难度就在于,它这个是几百年前的文物,现在是已经是保存在故宫里面,它不让带出宫的,就增加了一个难度。”
                            工作人员只能参照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文物照片,先用铅笔把图案白描于纸上。
                            “花特别多,有寿桃,有莲花,有蝙蝠,有牡丹花。。。”
                            这个寓意富贵福寿的图案,大概花掉一个设计师两个月的时间。完成的白描稿要送交故宫博物院专家审核,通过之后方能进入下一步。将白描稿勾勒于特别订制的明黄、鹅黄的贡缎上,这一步叫勾绷,处置起来不能失之毫厘。接下来的刺绣由最有经验的工匠合力完成,凭借高超的技艺,工作室三十五位绣娘历时一年的精心绣制才复原完成了倦勤斋铺垫,共七套,二十三件。
                            在安徽潜山,找到和两百多年前一样的造纸技术。在江苏南京,找到几近失传的云锦技术。在浙江东阳,寻觅到了世代相传的竹编工艺。一个个以为失传的技艺重生了,古老的倦勤斋,古老的倦勤斋,重新变得光彩照人。


                            IP属地:辽宁104楼2012-12-29 20:45
                            回复

                              90 移天缩地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中国文化中,石头与水常作为自然的象征,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构景元素。很多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被用来营造园林,供人赏玩。它们或单独成峰,或叠石成山,犹如凝固的烟云,停留在消散的瞬间。
                              皇家园林,由于有皇帝的支持,可以动用国家的力量,其中的峰石更是此中的精华,也正是那些热衷于营造园林的帝王们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了极致。
                              “中国皇家园林里面,造大型的石头假山,有记录的最有规模的是宋徽宗,他造的假山叫艮岳,在汴梁。”
                              在之后的时间里,艮岳中这些毫无生命的太湖石,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金军攻破汴京,将残存的南太湖石运到当时金朝的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点缀在琼华岛上,乾隆皇帝修建乾隆花园时,它们又被运进紫禁城。
                              “太湖石它的特点皱、透、漏、瘦。皱,就是它有纹理,就像画国画那个皴法一样,它有很多的纹,所以叫皱;透,它就是里面有很多的孔洞;瘦是它纤细,它成型,它有曲线美。所以它的这个造型非常的丰富,是大自然的一个造化。跟诗、画、哲学、文化是一个整体。就是代表东方文化的一个造园特色。”
                              石头运进紫金城后,在乾隆皇帝的摆弄下,万里江山仿佛就在这一山一石间。只有到了叠石匠人的手里,它们才真正被赋予了生命。何者可为丘,何者可为壑,何者可为峰,何者可为峦,叠石匠人了然于胸。
                              “故宫用石头的规律,就是基本上这山全是拿石头叠出来的。因为故宫能建园林的面积太小,很小的空间里的这种巍峨,高远的感觉,这个技术要求的含量是很高的。”
                              叠山之石,有着一套独立完整的传统工艺,比如石头与石头间的粘合剂是用糯米汁和石灰,还有我们未知的物质调试而成,坚固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水泥。石头作为能够穿越时光的材料,渗透着园林主人的情怀。正是通过它们,那些遥远的园林营造者与当下的我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IP属地:辽宁107楼2012-12-29 2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