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城刘氏族人吧 关注:16贴子:291
  • 17回复贴,共1

坪上《刘氏族谱》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名吴王城今为坪上村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2-11-29 11:19回复
    世间沧桑,五千年风雨掠过;天地慷慨,留一方厚土于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文化重传承,盛世修族谱。
    族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构成了煌煌数千年岁月积淀。中国族谱文化源远流长,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族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2-11-29 11:37
    回复
      早在先秦时,社会上就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族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谱,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修纂族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修族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建立穿透岁月、血浓于水的家族情感支撑。
      族谱内容曾入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都曾使用过一些谱牒中的记载,使其论述更加准确与完备,弥补了史料的不足。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11-29 11:38
      回复
        古语说的好,饮水思源。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当初出发的地方。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族谱就是根的象征。纵然在外千般好,终究月是故乡明。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方面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着我们的历史与血脉。通过家谱,我们能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由来。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寻根问祖不仅在于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世代传承。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11-29 11:44
        回复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刘姓的“刘”,其繁体字本意是斧钺一类的兵器,古代为皇权之象征,尊贵至极。
          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海内外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是刘累,他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间,因出生时手上显现“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 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日月如梭,岁月沧桑。到唐代时,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11-29 11:45
          回复
            涉彼洪荒,文明肇创;胄衍祀绵,塬平河浩。古晋遗风,历千番浩劫犹未歇;黄河雄魂,经万般磨难而不绝。江山留胜迹,文物载千秋。物华其史,厚重坪上。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坪上遗址,位于坪上村东1公里、黄河东岸二级台地,东面连山,南北临沟,地形较平缓,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东高西低,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800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0.5—1米,地面暴露有灰坑和多种类形的遗物。遗址东部有一段残墙,随地形起伏,呈南北走向,长约2500米,宽约5米,高约4米,夯层比较清晰,为板筑平夯。年代分期与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龙山晚期至夏、战国、汉。遗物有三足瓮、豆柄及一些素面泥质红陶残片、绳纹罐、板瓦、绳纹砖、光面泥质灰陶残片、瓷片、兽头、瓦当等。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2-11-29 11:57
            回复
              历史上的坪上村,不仅是人类早期文明发源地,而且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宁乡县志》载:“吴王城在治西一百五十里之三交原,俗传为吴起寨云”。 魏文候麾下的名将吴起当年率领精兵进攻秦国夺走的河东之地,势如破竹攻城掠地,把秦兵赶到黄河以西地区。一日率兵来到三交坪上,看到此地背山西河,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南可以进攻韩国、北沿河而上可夺取赵国城池,西以黄河为屏障可以拒秦,于是就决定建立城池一座,奏请魏文候,魏文候大喜,令其速建。吴起军令后,全力修建,不多久,一座城池矗立于黄河岸畔。后来,吴起屡立战功,以此地为出发点,渡河西征,多次打败秦军,使黄河西岸许多地方归魏国所有,为魏国建立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坪上的吴场沟,也是当年吴起练兵的地方。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2-11-29 11:58
              回复
                忆往昔峥嵘岁月,红军东征剑锋犀利,所向披靡气吞万里!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2-11-29 12:35
                回复
                  1936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11-29 12:37
                  回复
                    毛、彭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突破黄河天险,毅然决然挺进山西。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11-29 12:37
                    回复
                      1936年2月20日晚8时整,东征渡河战役打响,分兵两路进行。一支是由团长张振山和连长曾国华带队的红一军团红二师五团的25名勇士组成,他们从陕西绥德县沟口村下面的华石畔分乘8只小船驶出,向对岸山西省柳林县三交镇的坪上村飞来。另一支是由师参谋长毕士悌亲自带领的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二二三团40余名勇士组成,他们由陕西清涧县河口村分乘5只小船、2只大船出征,向对岸山西石楼县贺家凹渡口冲去……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2-11-29 12:38
                      回复
                        国运昌则文化兴,盛世修谱传后人。我坪上村《刘氏族谱》历尽艰辛,终于成稿付梓,实为一大幸事。这是我族人共同的荣光,追源溯流,上对得起祖先;承前启后,下可昭示后人。欣慰的是,族人的历史,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得以承接。该书图文并茂,记述确凿,凝聚着所有编著者与参与搜集资料者的心血与汗水。多少人与事,皆在此谱中。含珠蕴蕊,至清至澄。秉人达天,乃康乃隆。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2-11-29 12:42
                        回复
                          树高千尺有根,雨过才会花红。但愿这本《刘氏族谱》能激励今人,润泽后世,使我族人及后裔能不忘祖德,不辱祖先,继往开来,将我先祖之风发扬光大,传我坪上刘氏一脉于万世。尺牍所限,书不尽言。我族之无尽辉煌,俟之后人去续写!(本族二十五世孙刘继兴撰稿)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11-29 12:42
                          收起回复
                            蒿圆则 刘氏族人 路过


                            19楼2012-12-03 2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