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舞”,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每逢重大节日,后藏一带的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卓舞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并以其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独领风骚于一方。
多颇章村的卓舞相传在修建桑耶寺时就已经存在,如今传到扎西多布结这一代,从记载中的18段变成了“能记起的只有15段”。
“好戏开场喽!好戏开场喽!”不远处传来几声呼喊,幽静的村子一下变得喧闹起来,很多村民急急忙忙往村子边的林卡里赶去,村里的小孩对着陌生人不停比划“卓不谐杜!卓不谐杜!”意思是“有卓舞排练”。
多颇章的意思是建在山沟口上的宫殿,也是和平解放之前多颇章庄园的名字。传说中,最初修建桑耶寺的时候,多颇章的卓舞就已经存在了。
扎西多布结今年57岁了,是现任多颇章村卓舞队的队长,也是整个舞队演出时的灵魂人物。扎西多布在多颇章村当过多年的村支书,1970年参加雅砻文化节的时候开始学跳卓舞。他的老师叫丹增欧珠,如今已经过世多年,而丹增欧珠又是从他父辈那里学到这门绝技的。多颇章村的卓舞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从前靠人那里传承下来,说不清传承了多少代。
多颇章村隐藏在冈底斯山脉一条水气充足的山沟里。多颇章的意思是建在山沟口上的宫殿,也是和平解放之前多颇章庄园的名字。传说中,最初修建桑耶寺的时候,多颇章的卓舞就已经存在了。
西藏的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则两种风格。多颇章卓舞就是典型的山南风格。舞者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的左边。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2人,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其动作韵律性强,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难度较小,领舞者均由熟知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经历的人员担任。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态,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扫地旋转,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气势壮观。
为了详细介绍多颇章卓舞的内容,扎西多布结即兴在一块空地上边演示边解说,脚步声声作响,嘴里念念有词,显示出非常深厚的功力。记载中的多颇章卓舞有18
个段落,但由于中断的时间长,老一辈艺人去世早,所以保留下来的已不完整。扎西多布结说:“我的老师丹增欧珠会跳17种舞姿,忘了一个,他教给我们的东西丢了很多年才又被我们捡起,现在能记起的也只有15段。”
如果说“阿不热瓦”象征着地位和威望,那么“卓布穷”则毫无疑问是“潮人一族”。
说到老艺人在舞队里的作用,扎西多布结说:“现在舞队里年纪老一些的就是我和格桑仁增,我们算是戏师,扮演两个‘阿不热瓦’(领舞者)。我们两个都喜欢卓舞,卓舞在我们这里很有群众基础,我们在冬天给田地上肥的时候,只要有有空就跳几下,这是一个让人心情舒畅的艺术。”
与我们同行的县文化局专家嘉措补充说:“‘阿不热瓦’等于是一支舞队的灵魂,实际上他也是领舞者、导演、报幕员,身兼数职,一般由年长者担任,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在藏文著作中有时把他们写作‘许达巴’,就是校正和防止产生偏差的意思。”
“卓布穷”是舞蹈队里的年轻演员,统一穿着黑色长裙,脚踏噶洛鞋,腰上挂着圆鼓,手握鼓槌,一幅翩翩欲飞的样子,在偏僻的西藏农村毫无疑问属于“潮人一族”。他们平时的穿戴也很时新,平均个头明显比老辈人高出一截,自我感觉非常好。
边巴,今年23岁,初中毕业;扎西杰布,21岁,也是初中毕业生。跟他们一起学跳舞的共有12个青年人,都是本村的村民。言谈中可以听出,他们已然把戏班当作了自己的主要归宿。小演员次旦说:“我还是喜欢演卓舞,但刚开始练太难了,头晕呕吐,练甩头和跳跃转身的时候是最痛苦的。”
多颇章村的卓舞相传在修建桑耶寺时就已经存在,如今传到扎西多布结这一代,从记载中的18段变成了“能记起的只有15段”。
“好戏开场喽!好戏开场喽!”不远处传来几声呼喊,幽静的村子一下变得喧闹起来,很多村民急急忙忙往村子边的林卡里赶去,村里的小孩对着陌生人不停比划“卓不谐杜!卓不谐杜!”意思是“有卓舞排练”。
多颇章的意思是建在山沟口上的宫殿,也是和平解放之前多颇章庄园的名字。传说中,最初修建桑耶寺的时候,多颇章的卓舞就已经存在了。
扎西多布结今年57岁了,是现任多颇章村卓舞队的队长,也是整个舞队演出时的灵魂人物。扎西多布在多颇章村当过多年的村支书,1970年参加雅砻文化节的时候开始学跳卓舞。他的老师叫丹增欧珠,如今已经过世多年,而丹增欧珠又是从他父辈那里学到这门绝技的。多颇章村的卓舞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从前靠人那里传承下来,说不清传承了多少代。
多颇章村隐藏在冈底斯山脉一条水气充足的山沟里。多颇章的意思是建在山沟口上的宫殿,也是和平解放之前多颇章庄园的名字。传说中,最初修建桑耶寺的时候,多颇章的卓舞就已经存在了。
西藏的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则两种风格。多颇章卓舞就是典型的山南风格。舞者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的左边。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2人,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其动作韵律性强,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难度较小,领舞者均由熟知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经历的人员担任。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态,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扫地旋转,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气势壮观。
为了详细介绍多颇章卓舞的内容,扎西多布结即兴在一块空地上边演示边解说,脚步声声作响,嘴里念念有词,显示出非常深厚的功力。记载中的多颇章卓舞有18
个段落,但由于中断的时间长,老一辈艺人去世早,所以保留下来的已不完整。扎西多布结说:“我的老师丹增欧珠会跳17种舞姿,忘了一个,他教给我们的东西丢了很多年才又被我们捡起,现在能记起的也只有15段。”
如果说“阿不热瓦”象征着地位和威望,那么“卓布穷”则毫无疑问是“潮人一族”。
说到老艺人在舞队里的作用,扎西多布结说:“现在舞队里年纪老一些的就是我和格桑仁增,我们算是戏师,扮演两个‘阿不热瓦’(领舞者)。我们两个都喜欢卓舞,卓舞在我们这里很有群众基础,我们在冬天给田地上肥的时候,只要有有空就跳几下,这是一个让人心情舒畅的艺术。”
与我们同行的县文化局专家嘉措补充说:“‘阿不热瓦’等于是一支舞队的灵魂,实际上他也是领舞者、导演、报幕员,身兼数职,一般由年长者担任,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在藏文著作中有时把他们写作‘许达巴’,就是校正和防止产生偏差的意思。”
“卓布穷”是舞蹈队里的年轻演员,统一穿着黑色长裙,脚踏噶洛鞋,腰上挂着圆鼓,手握鼓槌,一幅翩翩欲飞的样子,在偏僻的西藏农村毫无疑问属于“潮人一族”。他们平时的穿戴也很时新,平均个头明显比老辈人高出一截,自我感觉非常好。
边巴,今年23岁,初中毕业;扎西杰布,21岁,也是初中毕业生。跟他们一起学跳舞的共有12个青年人,都是本村的村民。言谈中可以听出,他们已然把戏班当作了自己的主要归宿。小演员次旦说:“我还是喜欢演卓舞,但刚开始练太难了,头晕呕吐,练甩头和跳跃转身的时候是最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