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
哥德堡主场在旧乌利维球场,自1992年起,自从搬离乌利维球场后,这里成为了哥德堡主要的比赛场地.乌利维球场自1958年起是哥德堡主要的主场.哥德堡的比赛多数能吸引大量球迷入场,例如和奥基迪的同市打比战,又或者是国际赛仍会在比较大的乌利维球场举行.而旧乌利维球场正计划兴建一个新的主场馆,暂时仍未有名称,预计于2007年–2008年间完成.
哥德堡另夕有三个球场作为官方主场馆,第一个是1905年至1916年间的Idrottsplatsen.这是1896年完成的场馆,位于今天旧乌利维球场,本来是给Göteborgs Velocipedklubb使用,而这个场馆主要是用来作场地自行车.而在1909年,在和Idrottsplatsen的拥有者争执时,有一段短时间是借用奥基迪的主场,Balders Hage.而第三个场馆是Walhalla Idrottsplats,在1908年至1916年间的主场比赛使用.
Idrottsplatsen的衰落主因是差劣的领导和经济不景,还有是使用商业赞助和筹款来全面翻新主场馆的决定.新主场馆的建造在1915年开始,这里也成为Idrottsplatsen的根据地.新球场本来叫Ullervi,但后来改为乌利维,最后叫旧乌利维.球场于1916年落成,而在1958年Nya Ullevi开幕前一直到是哥德堡的主场.由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瑞典足球的入座率偏低,哥德堡1992年决定重返旧乌利维球场.
支持者
在哥德堡成立前,哥德堡区的主要球队是奥基迪.和很多球会一样,奥基迪初期是一支中型规模球会,后来成为大型球会.哥德堡当时在劳动阶层比较出名,而哥德堡也制造了凶狠的竞争,因为哥德堡的球迷不只是持球会,也是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二十世纪早期,球队的支持者都视为有风度,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球队和对手,都会支持和鼓掌.但这样对于哥德堡的支持者来说非常困难,因为本地爱国主义者和阶级分别有时令到球赛以打斗或掷物结束,令瑞典传媒把哥德堡和奥基迪的球迷形容为瑞典足球中的渣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者间的斗争开始缓和,而哥德堡的支持者逐渐变得友善和有体育精神.但这种行为只适用主场比赛,而当他们搭火车到外地作客时(叫 göteborgstågen, 意思时哥德堡列车),作客比赛时他们都是仍然有坏表现,这种现象在二十年代迅速传播.这种行为到1939年达到最高峰,当时哥德堡的球迷到布罗斯观看对艾夫斯堡的比赛.哥德堡以2-3落败后,哥德堡的球迷回到哥德堡市前,和布罗斯的**发生冲突,写下了黑暗的一页.
和大部份球会一样,二次大战后的时期,足球暴力开始比以前相对地减少,而支持者的文化也没多大改变.在六十年代末期,这种情况出现在瑞典的足球.因为瑞典的球迷被英国的球迷文化所影响.而这种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兴起的文化,造就了瑞典足球球迷会的组成,例如AIK苏纳的黑色军队(Black Army),佐加顿斯的蓝色圣徒(Blue Saints)(后来改称Järnkaminerna),和哥德堡的Supporterklubben Änglarna.哥德堡球迷会第一次在1969年成立,不过哥德堡降班令球迷的情绪减退,一直到1973年,球迷会才正式成立.
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哥德堡在欧洲赛的成功,令很多哥德堡的球迷当年跟随球队到汉堡,巴塞罗拿、邓迪、米兰、曼彻斯特和慕尼黑观看比赛,也令球迷会的影响力加大,例如在球会接近破产时,球迷会就借钱让球会在1986年能到巴塞罗拿参加欧洲联赛冠军杯赛事,又例如促使球会于1992年重返旧乌利维球场的主要力量。九十年代初,入场人数有下跌迹象,即使球会在赛事中表现出色,但这个现象在九十年代末期至千禧年扭转,或者能把入场人数带回八十年代初的高位.
在2000年后,球迷文化开始由受英国影响,转为受南欧影响.这种文化把南欧球迷的支持者(Tifo,意大利文,意思是支持)和足球流氓(ultras)带进瑞典足球.自此开始几乎所有同一个球迷会的球迷,会聚集在同一支旗下,而哥德堡的球迷会则创立了一个分支,包括Ultra Bulldogs, Young Lions and West Coast Angelz.根据2004年的调查显示,哥德堡现在拥有最多的球迷会,占全国总数的13%,而55%的哥德堡市球迷是支持哥德堡,哥德堡也在斯德哥尔摩拥有第四多球迷的球会(头三名依次序是AIK苏纳,佐加顿斯和哈马比).也在马尔默紧随马模之后拥有第二多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