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建兴12年(公元234年)秋八月,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至此,统共120的《三国演义》已经写到了第104回,后面的文笔就不多了。文学家如此安排当然有他的道理,因为以后的“故事性”确实就不大了——蜀汉偏僻微弱,政治又不如诸葛亮时期,难以对天下形势有太大的悬念,灭亡是早晚的事情。但是从历史的眼光看,为期40年的蜀汉政权刚刚度过了11个年头,后面内还有近30年的路要走。这30年的路,整个蜀汉政权是在挣扎与等待的矛盾和痛苦中度过的,细心挖掘和品味,它留给后人的或许要更多,也更为沉重……
一、葛亮留给蜀汉政权的班底
后汉时期,辅汉安刘、实现汉王朝第二次中兴是刘备集团的口号也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离这个梦想最接近的时候是在公元219年,即汉献帝建安25年夏天,当时的刘备占有川中,关羽镇守荆州,是年又从曹操手里抢占了汉中重地。秋天,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文武。当时刘备诸葛亮虎视天下的雄心可谓饱满。但是蜀汉政权的这个繁盛局面却又丧失地太快太悲凉了——
建安24年(219年)年末,孙权袭杀羽,取荆州,刘备集团痛失一条臂膀;
章武2年(222年),刘备伐蜀,大败于猇亭,次年驾崩于永安;
其实,这时候留给诸葛亮的就只剩下主观努力的空间了,他在《后出师表》中说的很明白:今伐魏亦亡,不伐亦亡。——但是,诸葛亮还是对魏保持了战略上的攻势,不管是意图自保还是为了灭敌,司马懿“畏蜀如虎” 则是《三国志》记载的事实。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总揽大权,他为这个政权也真做到了“鞠躬尽瘁”,公元234年以后的蜀汉政权,可以说是诸葛丞相留给后主的遗产。而此后30年的当权者班底,也都是诸葛丞相悉心简拔和培养起来的。诸葛亮的这份遗产有如下特征:
(一)消除 “不稳定因素”。
1,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但居然劝诸葛亮加九锡,走曹操的路线,遭到拒绝;后又在北伐期间“出工不出力”,耍手腕。公元231年,免为庶人;
2,魏延:受刘备重用的良将,由于与诸葛亮多有不合,性情高傲。诸葛亮临死授意,由杨仪、王平等人攻杀,灭三族;
3,杨仪:为丞相长史,有才干,性情偏狭浮躁,公元235年被免废,徙汉嘉郡。退出政治舞台。
(二)留下可靠班底
其实只要看过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称赞下属的词语——如“忠志之士”、“良实”、“忠纯”等等,大体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的用人标准了。的确,诸葛亮也确实为后主留下了这么一批人格上无可挑剔的文武大臣,从以后几十年这些人的表现来看,你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眼光。所以,以后的几十年内,蜀汉是三国中最稳定的一个政权;但是同时,由于用人唯“贤”,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也就决定了这批人难以完成什么惊人的业绩了。凡事不能两全,至于得失几何,也真是一笔不好算的帐。
(三)后诸葛亮时代的政权设计
废除丞相。诸葛亮是大权独揽的,但他以后的政坛更多的是一个班子的分工与和衷共济——
1,皇帝。从40年的经历来看,刘禅对政治似乎没多大的兴趣插手,对大臣也算温和宽容,这似乎也不完全是坏事。但皇帝毕竟是最高机构,也很有点复杂。
侍中:是皇宫中的负责官员;
宦官:后期有专权的倾向。
2,大将军。主管军国大计。
3,尚书令。主管政事,是政务主持者。由于蜀汉很大程度上是军事政权,尚书令位在大将军以下。
——此外众多文武职务都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蒋琬时期(234-243年):北伐战略转变的努力与失败
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后主任命蒋琬主持局势凡10年,前期,蒋琬在诸葛亮去世的震荡中指挥若定,稳定了蜀汉局势。后期,他试图转变诸葛亮的北伐策略,由于遭到普遍反对而失败,自己也随之病亡。
(一)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刘备到广都视察,发现他居然根本不理事务,经常喝得烂醉,先主大怒,要治他的罪。诸葛亮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呵呵,后来罗贯中把蒋琬的光荣事迹按在庞统名下了。但结果是,刘备虽然没有整他,还是罢了他的职。但蒋琬成为诸葛亮的心腹,先主去世后,他的官职是火箭一样飞腾的。230年,做了长史,主管丞相府政务,加封抚军将军。诸葛亮曾经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你办事,我放心!最终成功当上了诸葛亮的接班人。
至此,统共120的《三国演义》已经写到了第104回,后面的文笔就不多了。文学家如此安排当然有他的道理,因为以后的“故事性”确实就不大了——蜀汉偏僻微弱,政治又不如诸葛亮时期,难以对天下形势有太大的悬念,灭亡是早晚的事情。但是从历史的眼光看,为期40年的蜀汉政权刚刚度过了11个年头,后面内还有近30年的路要走。这30年的路,整个蜀汉政权是在挣扎与等待的矛盾和痛苦中度过的,细心挖掘和品味,它留给后人的或许要更多,也更为沉重……
一、葛亮留给蜀汉政权的班底
后汉时期,辅汉安刘、实现汉王朝第二次中兴是刘备集团的口号也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离这个梦想最接近的时候是在公元219年,即汉献帝建安25年夏天,当时的刘备占有川中,关羽镇守荆州,是年又从曹操手里抢占了汉中重地。秋天,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文武。当时刘备诸葛亮虎视天下的雄心可谓饱满。但是蜀汉政权的这个繁盛局面却又丧失地太快太悲凉了——
建安24年(219年)年末,孙权袭杀羽,取荆州,刘备集团痛失一条臂膀;
章武2年(222年),刘备伐蜀,大败于猇亭,次年驾崩于永安;
其实,这时候留给诸葛亮的就只剩下主观努力的空间了,他在《后出师表》中说的很明白:今伐魏亦亡,不伐亦亡。——但是,诸葛亮还是对魏保持了战略上的攻势,不管是意图自保还是为了灭敌,司马懿“畏蜀如虎” 则是《三国志》记载的事实。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总揽大权,他为这个政权也真做到了“鞠躬尽瘁”,公元234年以后的蜀汉政权,可以说是诸葛丞相留给后主的遗产。而此后30年的当权者班底,也都是诸葛丞相悉心简拔和培养起来的。诸葛亮的这份遗产有如下特征:
(一)消除 “不稳定因素”。
1,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但居然劝诸葛亮加九锡,走曹操的路线,遭到拒绝;后又在北伐期间“出工不出力”,耍手腕。公元231年,免为庶人;
2,魏延:受刘备重用的良将,由于与诸葛亮多有不合,性情高傲。诸葛亮临死授意,由杨仪、王平等人攻杀,灭三族;
3,杨仪:为丞相长史,有才干,性情偏狭浮躁,公元235年被免废,徙汉嘉郡。退出政治舞台。
(二)留下可靠班底
其实只要看过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称赞下属的词语——如“忠志之士”、“良实”、“忠纯”等等,大体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的用人标准了。的确,诸葛亮也确实为后主留下了这么一批人格上无可挑剔的文武大臣,从以后几十年这些人的表现来看,你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眼光。所以,以后的几十年内,蜀汉是三国中最稳定的一个政权;但是同时,由于用人唯“贤”,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也就决定了这批人难以完成什么惊人的业绩了。凡事不能两全,至于得失几何,也真是一笔不好算的帐。
(三)后诸葛亮时代的政权设计
废除丞相。诸葛亮是大权独揽的,但他以后的政坛更多的是一个班子的分工与和衷共济——
1,皇帝。从40年的经历来看,刘禅对政治似乎没多大的兴趣插手,对大臣也算温和宽容,这似乎也不完全是坏事。但皇帝毕竟是最高机构,也很有点复杂。
侍中:是皇宫中的负责官员;
宦官:后期有专权的倾向。
2,大将军。主管军国大计。
3,尚书令。主管政事,是政务主持者。由于蜀汉很大程度上是军事政权,尚书令位在大将军以下。
——此外众多文武职务都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蒋琬时期(234-243年):北伐战略转变的努力与失败
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后主任命蒋琬主持局势凡10年,前期,蒋琬在诸葛亮去世的震荡中指挥若定,稳定了蜀汉局势。后期,他试图转变诸葛亮的北伐策略,由于遭到普遍反对而失败,自己也随之病亡。
(一)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刘备到广都视察,发现他居然根本不理事务,经常喝得烂醉,先主大怒,要治他的罪。诸葛亮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呵呵,后来罗贯中把蒋琬的光荣事迹按在庞统名下了。但结果是,刘备虽然没有整他,还是罢了他的职。但蒋琬成为诸葛亮的心腹,先主去世后,他的官职是火箭一样飞腾的。230年,做了长史,主管丞相府政务,加封抚军将军。诸葛亮曾经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你办事,我放心!最终成功当上了诸葛亮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