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卫,旧名南啸,在福建莆田县九十里,今隶属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
明初,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沿海,考虑布防问题。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又奉命到福建寻访。周德兴巡视福建沿海后,在兴化、福州等府征兵1.5万人,在要害之地,如平海、莆禧设置卫所,兴筑平海、莆禧卫城。翌年,增设了平海等五都指挥使司,共领6个千户所。并设置南日水寒,以及嵌头、冲沁、青山、迎仙、吉了、小屿巡检司,还有烽火台等。
洪武二十年,在周德兴指导下,在吕谦指挥下,平海军民修筑了平海卫城这一重要国防工程。卫城以朝阳山为依托,周长806.7多丈,广1.4丈,高2.4丈,开设4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城北地势峻,故不置门”,“筑台以了海洋”。卫城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并有5600多名官兵驻扎防守。
平海卫城成为福建陆海兼防的较为完整的海防体系重要的一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防御倭寇的侵犯上发挥重要作用。明前期,是兴化府、福建省安全的守卫者。明中期,政治fb,军备松弛,官兵缺乏战斗力;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城被倭寇攻陷,平海人民、兴化人民遭到倭寇疯狂的洗劫。倭寇退兵后,隆庆四年,卫城得以重修。从清代以至当代,这里一直是海防要地。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水师兵驻平海卫,准备渡海赴台。庙前有一口井,稍加疏浚,饮用不竭。为此,施琅亲书“师泉”二字,勒石井后,并在庙中竖“师泉井”碑石以祀。这是施琅出师统一祖国的有力铁证。后施琅平定台湾,特旨修改平海天后宫。现存建筑物乃光绪年间闽浙总督察尔吉善重修。
卫城于上世纪60年代拆毁,至今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