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视点吧 关注:1,540贴子:1,508
  • 7回复贴,共1

河北邢台开发区负债40多亿 “土地新政”违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河北邢台开发区负债40多亿 “土地新政”违法
失地农民被“理财”
大吕村距邢台市区10公里左右,1200口人,拥有土地近2000亩,原隶属于邢台县祝村镇管辖,去年10月份与整个祝村镇一道划入邢台开发区,2012年2月交接完毕,征地工作也随即开始。关于征地问题,记者曾三赴大吕村暗访调查。
据村民介绍,为对应开发区征地,村两委专门成立“征地小组”,从村民代表中抽出3人,党员中抽出3人,占地大户中又抽出几个人,总共10人左右。“这是村支书、主任的高明之举,向领导讨价还价时,可以说是征地小组的意见,有征地小组作缓冲,领导、村民两边不得罪。”
在并入开发区之前,大吕村征地已有先例,村民得到的补偿是每亩11万元,“开发区的征地补偿标准怎么也不会低于这个标准”,“征地小组”成员信心满满地每天到村委会上班,“参征议征”。
然而,出乎村民意料的是,最终他们等来的却是统一“被理财”。
2012年11月26日夜,在大吕村一位村民家中,几名“征地小组”成员交给法治周末记者一张《开发区征地补偿明白纸》和几份《土地流转补偿协议》,他们向记者介绍了大吕村的征地始末。
“明白纸”是一张双面印满字的红纸,没有落款,没有时间,更没有印章,大致意思是:土地补偿费交由开发区失地农民理财中心统一理财,每年开发区向村集体拨付每亩土地收益款2500元,其中村留400元,2100元用于补偿失地农民,按征地面积的15%给村里留出集体发展用地,不会让失地农民生活水平降低,有各种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等。
“明白纸”宣讲的都是开发区征地办法,也叫“土地新政”,开始几天,“征地小组”被组织起来学习“土地新政”,但小组成员无法理解,提出要到省国土管理部门咨询。
“征地小组”一名成员回忆说:“镇长不放心,陪我们一起到了河北省国土资源局,接待人员看了‘明白纸’后,说这是什么东西,连个落款都不敢写,给你们一本土地管理法,回去学学吧。”
根据土地管理法,大吕村征地每亩的补偿标准是6.6万元,补偿款应当一次性到位。但当时镇有关领导表示,开发区会按照这个标准将土地补偿款转到村集体,完善一下征地手续,村委会必须将款再转回开发区,由失地农民理财中心统一理财。
为此,村民“征地小组”与开发区征地官员发生了“对抗”。官方称担心失地农民把钱花掉或投资赔本,将来生活无着落。小组成员说:“我们的钱凭什么让你们打理?如果生病住院急需钱救命,你们把持着不给,死了人谁负责?”
两边谈不拢,开发区便组织工程队,强行进场施工;村民自发约定,只要“二踢脚”一响,就赶赴现场阻止施工。
“4月28日那天闹得最激烈,村委会怕发生恶性群体事件,就以村两委名义写材料向开发区和邢台市领导反映,要求依法征地。”“征地小组”成员黄占祥(化名)对记者说,随后开发区改变了策略,把村委会的账调上去,以找经济问题相要挟,从此村干部不敢作声;开发区又组织了三四十人的队伍,下到村里逐户做工作,搞各个击破,从此村民“征地小组”的使命便宣告终结。
“征地人员采取的方式无非软磨硬泡和株连威胁。”黄占祥摇头叹息道,“三四个人,天天中午晚上在家等着你,还托关系找熟人讲情,不胜其烦,我只好在他们写好的《土地流转补偿协议》上签了字。”
村民“征地小组”成员刘运通(化名)表示,除了上门软磨硬泡,还被叫去谈话,“签了吧,不签没好处,你们家有人在政府部门上班,要不让他下岗?”刘运通无奈之下签了字,因为他亲眼看到一位在邢台市某局任领导的本村人被离岗,他自己没有地,还要回村里做亲属的工作。
刘运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那时候闹得人心惶惶,村民不敢扎堆,两三个人路上相遇,刚没聊几句家常,就会被认为议论“新政”、破坏征地,受到征地干部的斥责。


1楼2012-12-06 19:37回复

    根据这两年邢台市国土局开发区分局发布的土地挂牌出让公告,工业用地的起始价为每亩20万元以上,居住用地底价达到每亩90万元,商业用地每亩更是高达200多万元。
    每年2000元就可以把一亩土地的使用权拿过来,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卖出,开发区是否赚了个盆满钵满?
    “开发区其实早就空了,贷款24个亿,欠老百姓的征地补偿款16个亿,欠企业的退税款近3个亿,管委会工资全靠贷款发放。”开发区管委会一位领导说出令人吃惊的内幕,政府机关不能贷款,就以企业名义贷款,开发区借用,管委会出利息。
    这位领导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土地频频挂牌不假,但土地市场疲软,加上位置不好,很难卖出去,去年公告的3块商住用地至今无人摘牌。”
    记者在开发区所属的楼下村、百泉村等地看到,大量的土地仍保持原状。百泉村村民魏某指着一片葱绿的麦苗地说,他们村大部分耕地已经被开发区征收储备,但引不来项目,曾一度撂荒,干部们觉得有碍观瞻,就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
    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的西静庵村某干部表示,他们村的土地已经全部变更为建设用地,但有1000多亩地村民还在自行耕种。
    管委会东侧是东静庵村的土地,法治周末记者看到五六名环卫工人正在倒垃圾,翠绿的麦田[微博]、大片堆积的垃圾与背后的管委会办公楼相映却难成趣。
    而再往东几米,有一大片围墙圈起来的土地,里面荒草半人多高。“500亩呀,也是为了上项目,但没有成功,荒废好多年了。”路旁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
    开发区网站公布的收储土地量为8000亩,某镇领导告诉记者,那是为了招商[简介 最新动态]引资,数字不一定准确,开发区镇、办现在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收储土地,“上级领导的理念是多收储土地,给投资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避免项目落地时与老百姓发生纠葛”。
    谈到财政亏空,开发区管委会某领导说,开发区是白手起家,路网、环境美化等基础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管委会下设职能部门一应俱全,保证正常运转的工资、办公费用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还有贷款利息、年度土地补偿费等,就这样,月积年累,包袱越滚越大。
    “这么多年来,开发区引进的多是房地产项目,没有像样的大型企业,税源偏少,前年根据省政府精神,邢台市把其他区县利税较好的10家企业纳入开发区,2011年度财政收入一下突破10多亿元,但留给开发区的可支配资金却寥寥无几。”上述管委会领导说。
    为进一步核实详细情况,2012年12月4日上午,法治周末记者来到邢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采访。这是一幢前有公园式广场、三面环路的高楼,对外称作开发区就业服务中心,管委会与几家企业同楼办公。
    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钮庆武正要去开会,他将记者带到3楼,介绍给宣传部长陈力强,陈力强要求记者将采访内容写下来,由他书面报告书记、主任,择期答复。
    记者就开发区“土地新政”和财政状况提出若干个问题,打印成稿交给陈力强,并注明请开发区务于本日下午作出答复。但截至记者发稿,邢台开发区仍没有回复。
    记者在邢台采访期间,见到的开发区工作人员都对“土地新政”持有意见,“赤裸裸地违法,毫不脸红地欺骗,势必给开发区埋下祸根”,“开发区是独立财政,一旦资金链断裂,欠老百姓的10多亿元补偿款怎么办?想想都觉得可怕”。
    据了解,邢台经济开发区是邢台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普通农民也对开发区提出质疑,大吕村村民“征地小组”成员黄占祥对记者说:“并入开发区,户籍却归桥东区管,占地协议上盖的是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的印章,这么乱的关系老百姓怎能理得清,一旦开发区撤销,我们的补偿款向谁要?”
    法治周末记者刘立民


    3楼2012-12-06 19:41
    回复
      曾有一外地友人到邢台见到开发区大楼惊讶的说;噢这是市政府吧真气派,我无言以对。于是逛市区走到顺德路中断 他见一个简单大门有门卫站岗问这是什么机构。于是我告诉他;这是市政府 刚才见到的那个是一个区政府大楼。朋友一脸惊讶开发区了不得


      7楼2012-12-11 21:00
      收起回复
        SDFASDF


        11楼2012-12-12 09:23
        回复
          开发区成了政府官员的政绩工程,也成了土地财政的根源


          13楼2012-12-13 08:57
          回复
            中国热血男儿顶起来


            14楼2013-07-13 00:02
            回复
              顶起来


              IP属地:河北15楼2014-02-21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