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旺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市辖大镇,位于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汉川市境西南,全镇国土面积53.66平方公里,总人口41781多人,境内交通便利,黄金水道汉江环拥全境,沿江有规范的装卸码头、轮船码头、汽渡码头和行人渡口。村村通有碎石公路,荷沙公路横贯东西,脉沔公路、脉马公路在境内交接,离武汉80公里,距汉川市城区31公里,水陆运输四通八达。

湖北省汉川市脉旺镇[1],人口4.17万人,国土面积48.73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居委会、16个村委会: 脉南、脉北、马集、刘口、西新洲、东新洲、又新洲、直形、桃花、桃闸、三台、张坮、刘坮、陈垸、小垸子、张湾、桃鹤洲、脉南。
历史
脉旺镇因名,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1年),为避汉水冲击,于南北两岸筑布堤后,便有脉北脉南区分,脉北西端紧靠牛蹄支河入汉水的出口处,名谓压头嘴,年复一年,更加突出,脉南部分原住户不多,’每日有朝雾笼罩,当地人们迷信地认为是脉气旺盛之故
脉旺镇文娱活动
起名脉旺嘴,亦传此地名曰“麦芒嘴”,此名由来,是因古代这里街面狭长,形如麦芒,因而得名。据传清代一周姓天官(丞相)汉/(1人,经此吟诗:“细水长流绕秋波,兴新引动女娇娥,十里长街金光闪,柏枝树上歇桃鹤”。形象地描述了当地景象。脉旺镇请代曾为沔阳县治,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小汉口”之称,后因县治迁徙,汉水北移;南街逐而与汉水相背,北街被水冲击,逐渐缩小等原因,镇市经济日渐衰落。1949年解放,1951年划入汉川县,县人民政府置该镇为县辖镇,先后为汉川县第五区,脉旺区,脉旺镇公所所在地,1958年公社化时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脉旺镇,1975年撒区并社时改为脉旺镇公社,1979年镇、社分治,仍为脉旺镇。
乡镇经济
脉旺镇是汉川市的工业大镇、强镇,拥有民营工业企业14家,固定资产净值4000多万元,其中投资过500万元企业有3家,已初步形成纺织、化工、钢管、童车、纸业五大产品系列。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横当铁业长廊和桃闸塑业密集区迅速扩展,拥有个体私营企业425家。
脉旺镇的商品集散地,经济活跃,商贾云集,全镇有32家商业企业,形成了批发、零售、收购、加工四大服务网络,建成了副食、纺织、文化用品、生资、建材等销售窗口。积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细水长流绕秋波,兴新引动女娇娥,十里长街金光闪,柏枝树上歇桃鹤。”一首千古绝唱,曾是古时脉旺镇兴旺繁荣的写照。上世纪九十年代,汉川市脉旺镇以工业发达闻名全省,曾被评为楚天名星乡镇、孝感市经济十强乡镇;几度繁荣的脉旺镇,也曾陷入了历史发展的低谷。

湖北省汉川市脉旺镇[1],人口4.17万人,国土面积48.73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居委会、16个村委会: 脉南、脉北、马集、刘口、西新洲、东新洲、又新洲、直形、桃花、桃闸、三台、张坮、刘坮、陈垸、小垸子、张湾、桃鹤洲、脉南。
历史
脉旺镇因名,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1年),为避汉水冲击,于南北两岸筑布堤后,便有脉北脉南区分,脉北西端紧靠牛蹄支河入汉水的出口处,名谓压头嘴,年复一年,更加突出,脉南部分原住户不多,’每日有朝雾笼罩,当地人们迷信地认为是脉气旺盛之故

起名脉旺嘴,亦传此地名曰“麦芒嘴”,此名由来,是因古代这里街面狭长,形如麦芒,因而得名。据传清代一周姓天官(丞相)汉/(1人,经此吟诗:“细水长流绕秋波,兴新引动女娇娥,十里长街金光闪,柏枝树上歇桃鹤”。形象地描述了当地景象。脉旺镇请代曾为沔阳县治,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小汉口”之称,后因县治迁徙,汉水北移;南街逐而与汉水相背,北街被水冲击,逐渐缩小等原因,镇市经济日渐衰落。1949年解放,1951年划入汉川县,县人民政府置该镇为县辖镇,先后为汉川县第五区,脉旺区,脉旺镇公所所在地,1958年公社化时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脉旺镇,1975年撒区并社时改为脉旺镇公社,1979年镇、社分治,仍为脉旺镇。
乡镇经济
脉旺镇是汉川市的工业大镇、强镇,拥有民营工业企业14家,固定资产净值4000多万元,其中投资过500万元企业有3家,已初步形成纺织、化工、钢管、童车、纸业五大产品系列。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横当铁业长廊和桃闸塑业密集区迅速扩展,拥有个体私营企业425家。

脉旺镇的商品集散地,经济活跃,商贾云集,全镇有32家商业企业,形成了批发、零售、收购、加工四大服务网络,建成了副食、纺织、文化用品、生资、建材等销售窗口。积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细水长流绕秋波,兴新引动女娇娥,十里长街金光闪,柏枝树上歇桃鹤。”一首千古绝唱,曾是古时脉旺镇兴旺繁荣的写照。上世纪九十年代,汉川市脉旺镇以工业发达闻名全省,曾被评为楚天名星乡镇、孝感市经济十强乡镇;几度繁荣的脉旺镇,也曾陷入了历史发展的低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