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飞语吧 关注:120贴子:57,221
  • 6回复贴,共1

[转贴]谁是孔孟之道的好学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方人才是孔孟之道的好学生(文 / 烈华)
  于丹对《论语》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的解释如下: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1楼2007-05-19 21:57回复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样的解释与孔子的实际情况有点不大一样。
      国家的定义是什么?
      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国家的第一个意思是某一政权所领有的区域,国家的第二个意思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阶级统治的机关,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是对被统治阶级施用暴力的机器。
      在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以前,现在叫中国的这块地方是有很多个小国家的,各国建有自己的政权。孔子本来是鲁国的司寇,因为跟国君政见不合,就抛弃了祖国。


    2楼2007-05-19 21:5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各国,把齐桓公当年的霸业重新干起来,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
        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3楼2007-05-19 22:01
      回复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照这样看来,孔子对国家的信仰是:哪个国家好,就往哪里跑。
          西方人对国家的信仰倒是跟孔子差不多。西方人认为,国家的设立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协调各阶级的利益,保护本国人民不受侵犯。如果政府干得不好,人民就要更换政府或者跑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生活。
          西方人认为:“先有人后有国家,所以人高於国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则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二者异曲同工。由此推及,国家的作用是为了使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当国家起不到这种作用时,国家的存在就遭到了否定。


        4楼2007-05-19 22:02
        回复
           我看过央视的《大国崛起》,在其中关于荷兰人的那一集最能体现这一点。荷兰人的建国理念就是保护荷兰人的钱袋子和生活幸福。他们可以容忍被别国兼并,可以接受侵略者指派的总督,但政府要想提高纳税数额,门都没有。政府强迫征税,荷兰人就选择战斗。这与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天朝理念南辕北辙,但却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国家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人民的权利不被保护,国家就在和其他社会集团竞争公民的忠诚中失败,国民以后会另寻保护人,不再对国家效忠。西方人说,私人的茅草屋,“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9世纪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囚徒,本来都是英国本土上的刑事犯罪分子,多数压根儿就是强盗、窃贼或者杀人犯。到澳大利亚以后,奶酪没了,面包没了,显现在他们面前的只是无际的沙漠和要命的干旱。他们没有自弃,没有沉沦,经过100多年的自强不息,不仅有了奶酪和面包,连佩剑和诗歌也有了。澳洲沙漠里孵化出来的“孬种”的后裔并不比英国本土的后裔差着什么,一样出大政治家、大科学家,一样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建在沙漠和干旱土地上的国家,同样可以排名于世界先进行列。


          5楼2007-05-19 22:03
          回复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1945年6月,那时首相邱吉尔的权力和声望正处在巅峰。但是,在他出现不民主苗头的时候,在他可能居功自傲的时候,英国人将他选了下来,用这种方式给他们中的精英一个思考机会,告诉他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再大的功劳也不能成为获取权力的砝码。对此,邱吉尔他本人也给出过一种答案,他说,“对领导人物不感恩戴德,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标志。我们的人民是上进的,任何上进的人都不会局限于恩惠和情义。我奋斗一生,就是为了保卫人民具有罢免我的权力。”


            6楼2007-05-19 22:04
            回复
               古代中国人跟英国人相比,也豪不逊色。秦始皇为什么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靠的就是韩非子、李斯等一大帮背叛自己祖国的客卿们的大力相助。新加坡的华人比例接近百分之八十,都是从中国本土跑出去的。现在生活在中国疆域以外的华人有五、六千万,我们总不能说他们对国家没有信仰吧?


              7楼2007-05-19 2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