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0贴子:0
  • 2回复贴,共1
合作与自主
留空


1楼2012-12-10 15:38回复
    实际上很简单的论题,拿到正方已经很幸运了
    合作大于自主,简单的抽象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其中有几个要素,比如人的平均智力水平、面对知识的复杂程度、合作的效率问题、个人能力的限制问题
    这要一个一个解决,从立论的时候,首先确定的是“非天才、普通人”,即普通学习者的合作可能性,只要这一点首先把握住,其余的立场都是很坚固的,简单的说,就是只说普遍性而不提倡特殊性(很难想象一个数学天才在纯数学问题上需要其余人的辅助)
    其次是知识本身的复杂程度,也就是说,相对于一个普通人的智力水平来说,要困难到什么程度,合作学习才会越来越有利于获取知识
    这里会有一些数据的列举,通常来源于社会调查的应试与自修方向上的调查,对方会尽量不在这里做纠缠,然而数据本身是事实,因而这里做第一个底线立场
    再次要面对的问题是合作方法和效率问题,具体化来说,就是人的能动性发挥在“集体合作”当中能够贡献出来的智慧
    这里是案例的列举,以及现实案例的诉说,例如人文学科、综合学科、哲学与实践等等(纯粹数理化则不太需要合作,或者说它本身并不适合合作式的方法)
    因而,这一部分主要是面对对象的取证,而在取证过程中,可以逐渐增加难度,例如从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工作当中的充电等等,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将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知识系统,这样,立论的工作就完成了
    最后是自由发挥,主要是个人能力的倾向,这里会有一些参考资料,例如某某知名大学或教授的论文或名著等等,以此来说明个人的能力总是有某种偏向(或兴趣)的,而在此之外,则合作的方式能够以取长补短的形式完成一个非兴趣类的知识获取
    对方的立论与驳论,主要是建立在“独立思维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利”,于是就会将合作学习简化为“吵杂、打断思维、效率低下”等等概念,然而这由第二三点立论,就可以完全驳斥掉了
    再进一步,则会联系到现实与个例,例如大学课程并不需要合作学习,或是人们总是在自修当中完成学业等等,这主要是由第三点立论来驳斥,而由于取样完整性的问题,两方都没有十足的立场,因而这里会有一些胶着,主要还是由二三辩自由发挥,以逻辑漏洞和语言漏洞占分
    那么最后的问题就是,究竟怎么能达到120%的学习能力,这就完全是哲学内容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问题见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第一批判的理性幻象、叔本华论独处、海德格尔的时间整体、索绪尔和结构主义等等,根据对方的立论倾向来选择,很随意的事情


    2楼2012-12-10 16:03
    回复
      这个,好像不是很具体。。


      3楼2012-12-10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