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dechuan吧 关注:3贴子:113
  • 2回复贴,共1
帝范,唐朝李世民撰。此书系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论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献,他在赐予子女时云,再三叮嘱,作为遗训:"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书成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全书12篇,分上、下两卷。言简意赅,论证有据,凡"帝王之细,安危兴废,咸在兹焉。"原书有贾行注与韦公肃注,均佚。本文宋时亦佚为6篇。今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文下有注,疑为元人文字。此书《四库全书总目》已著录,并刊聚珍版传世。按虞世南《至德论》称《金镜帝范》,已收入《全唐文》中,即为此书。日本传本有大正四年(1915年)三色印本,有贾行注。


1楼2012-12-10 21:38回复
    但只要虚心纳谏,肯听忠言,也能成为圣明的君主。”他还告诫其他儿子说:“所有的父亲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儿子,这是人之常情。做儿子的如果能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但儿子如果不走正路,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没有办法。汉朝的时候,燕王刘旦骄横跋扈,十分狂妄,霍光下了一道诏书,燕王就身死国灭。你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事事小心,方可无虞。”
      据说,自打太宗如此教诲之后,太子诸王都能约束自己,不再惹事生非。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自己御笔撰写的《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李治。又谆谆告诫道:“你应该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我并不是你学习的榜样。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我自从即位以来,也有许多不足为训的地方,比如:锦绣珠宝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建造,犬马鹰隼无远不至,巡游四方烦劳百姓。这些都是我的过失,你要引以为鉴。”
    第二年,唐太宗便在翠微宫阖然长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帝范》是唐太宗对太子李治最后的遗言和嘱托。这也表现了唐太宗的良苦用心。他一生统治天下的经验都留在了这部《帝范》里,他在教给他的儿子君临天下,驾御万民的诀窍;他在教给他的儿子做皇帝的秘诀;这部《帝范》是唐太宗留给唐朝后代皇帝的私家密典!
      在《帝范》里,唐太宗几乎讲到了做皇帝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它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是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其看问题的高瞻远瞩、论理的深邃透彻,确实令人佩服。一些非凡的至理明言,自非常人可以谈说,只能出自像唐太宗这样的伟人之口。《帝范》的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这次我们将《帝范》整理出版,是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的。原注用仿宋体依原样附在原文之后,并加“〖〗”,以示与正文区别。纪晓岚等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原注的补注按语,也一并原样列于原注之后,前边加“○”符号,以示与原注区别。
    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读古籍,我们在翻译原文的时候,采取译述的方式,将一些艰深的典故都译成浅显明白的白话故事,这样既可以消除阅读障碍,又可以增加阅读兴趣。另外,为了帮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唐太宗的微言大义,我们将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体悟所得,撰写成释评文章,附在每一篇之后,以求达到和读者“奇文共欣赏”的目的。相信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整理古籍的方式。
      由于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修远1998年10月26日


    6楼2012-12-10 21:44
    回复
      《四库全书·帝范》提要
      臣等谨按:《帝范》十二篇,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撰,以赐太子。新旧《唐书》皆云四卷,晁公武《读书志》仅载六篇,陈振孙《书录解题》亦题曰一卷,元吴莱谓征云南僰夷时始得完书,考其事,在泰定二年。
      盖此书宋佚其半,元乃复完也。《唐书。艺文志》载有贾行注,而《旧唐书。敬宗本纪》称,宝历二年,秘书省著作郎韦公肃注是书以进,是唐时已有二注。今本注无姓名,观其体裁,似唐人注经之式。而其中时称杨万里、吕祖谦之言,疑元人因旧注而补之。其援引颇详洽,而词不免于烦赘。臣等谨为参考,其误,附列注文之下。仍依旧史,厘为四卷,以复其旧云。乾隆三十八年四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7楼2012-12-10 2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