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ve吧 关注:4贴子:53
  • 1回复贴,共1

平仄的墨迹

收藏回复

  • 219.157.152.*

平仄的墨迹
                                 ————浅谈楚、汉之王


中国的历史,仰起清澈,俯下温柔,令人觉得每一断故事读来都仿佛是一场众味横陈、回味无穷的盛宴。寥落经年,在勾魂摄魄的阅读之中,在淡泊静好的岁月中,那些本已久远的、随风而逝的历史人物逐渐鲜活起来,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苦乐更迭,他们未经雕饰的素朴亲情和戏剧人生,在我们阅读无限的快感之中,在我们发自内心的笑意之间,在我们颌首扼腕之余,扑面而来,袅袅余音,不绝如缕。
                                             ——题记

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过残缺的旧梦和废史 ,苍茫的落日和断桥。尝试从天而降,冲上云霄,掠过风影,惊涛骇浪,却最终与大地的衣袂擦肩而过,抵不过短小的生命线,带着些许不甘,渐渐隐没在历史渺茫的边缘。于是我有些阑珊,以为出口就此暗淡,但仍寻着视觉的芬芳,一路追了过去,才发现,那些斑驳迷离的所谓结束,永远抹不去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我的英雄——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物,带着伤口盛开般的痛楚,一朵朵烟花般绽放在历史的长空。
     中国,作为有数千年辉煌历史的、一直追求大一统的国家,在统一、分裂、乱世、盛世的变幻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不断争逐、融合,杂错纷纭,群雄逐鹿,上演着一出出由辉煌和悲怆交织在一起的宏伟史诗。在浩如烟海的正史典籍和逸史笔记中,细细研读,总会发现其中存有许多令人惊奇甚至叫绝的人物及其事迹,他(她)们或是淹没在大历史事件的阴影里,或是消隐于纷杂迭起时代的繁琐记叙中,或是为民间艺人的演义传奇的浓重夸张色彩所歪曲,或是因其所处王朝非正朔所宗而遭忽略。一位哲人说的好:’最好的教育是使人怀疑。’可惜的是,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中,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总是处于一种看似约定俗成的“定式”框架内,盛世、明主肯定无比光辉、高大而完美,而乱世、奸雄必然黑暗、凶狡而卑琐,所有这些,大多出于我们对历史细节的匮乏和“正统主义”的僵硬教条,加之近来泛滥成灾的影视剧对历史过分歪曲的“演义”不断推波助澜,历史的真实被浅薄的臆想弄得扑朔迷离,甚至有时让人觉得简单、机械得近乎匪夷所思。
那么,谁人明白,英雄们临界于生命矛盾不可承受的边缘;谁人读出,悠蓝月光纠结了层层绽开的洁白;谁人看见,剔透的他们的身旁,正气依然。就像那用错位的眼神摇曳历史的刘邦项羽。  
  

自司马迁之后,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品质,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刘邦事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对刘邦的非难,或始于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到了《厚黑学》风行之后,刘邦二字简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至今未有改观。这些否定刘邦人品的看法,也是来源于《史记》,应该说至少部分真实。但这种情况是矛盾的,因为伟大的事功而出自于低下的人品,不仅情理上说不通,在事实上也极不可能。如果肯定刘邦的事功是伟大的,其人品一定也是伟大的。司马迁称其为大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大量事实为支撑的。刘向、班固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基本上就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不虚美,就是司马迁对刘邦的赞誉,都有事实为依据;不隐恶,就是司马迁虽然推崇刘邦的事功,也不因此而对其存在的缺点予以回避隐瞒。结果,后人往往忽略了司马迁的不虚美,而特别看中了他的不隐恶,这就造成了刘邦评价的尴尬。其实,像刘邦这样一个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王朝的统治者,是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他的个人品质的,我们今天评价刘邦的人品,也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即司马迁所站的角度来评价,才能得出其人品高下的真实结论。 
  现在论及刘邦的成功时,总会提出他的这样三个优点。其一:雄才大略,有智谋,有远见;其二:能用人,尤其是能驾驭人;其三:头脑灵活,聪明绝顶,随机应变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而对刘邦所具有的为时代所需要的仁者之心丝毫没有提及,其实这才是刘邦最大的优点。 



1楼2005-06-21 19:53回复
    • 219.157.152.*
       诸侯大臣共立刘邦为帝时曾说过:“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司马迁也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刘邦的功劳在当时已被认为是极致,再也无法更高的了,他还是不肯被立为皇帝,他说:“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这种在无可争议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别人的功劳的记载,当然又是其仁人之心的体现。正是有这样一种自省谦虚,才使得汉王的早期统治者能够避免秦亡之覆辙,人民的休生养息也落到了实处。从而有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其实这正表明了刘邦以天下之智为智、也以天下之心为心的特质,所以才能放弃一己之私欲私见,从善如流。难怪群雄肯为之驱驰,原因就在于刘邦能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可见,在仁者效其仁,勇者效其勇,智者效其智,力者使其力的情况下,不仅战争取得了胜利,也为日后的文化复兴建设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讨论刘邦对汉文化的影响,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天下之心为心,就是相信人民群众有选择知识的能力与权力,采取不干涉原则,让人民与社会自己发展自己,从而造成了整个文化的繁荣。孟子说,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以刘邦为首的汉王朝统治者在立国之初采取了无为的政策,造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刘邦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诚然,谈刘邦自会牵扯到西楚霸王。其实,无论出身如何,也无论胸怀谋略深浅,成大事业者以善用人为先,撇开历史背景,政治常识而言,个人豪迈之风,强厉气质,以及千古流传的霸王别姬,的的确确项羽占上风。但是他的代价是狼狈逃窜,四面楚歌;结局则是自刎江畔,总有些人以假设的态度论如果当时这样那样,项王不会败于刘邦这个匹夫。但是历史的唯物性在于它无法更改,纵观项羽历程,他的结局早在逐范增时已成定局:想象看,一个人,无论英雄到什么程度,轻视敌人,自高自大,甚至狡兔未捕,走狗已烹;飞鸟未射,良弓已藏;敌城未破,谋臣已逐,还谈什么成就大事业。历史现实在千年的流传中,多少有些失其本来面目,项羽被后世文人为了某种不得志的胸臆抒发再阐释之下,越来越多的描摹上超越英豪的神性光辉。而说到底,当年项羽所谓流芳千古的英雄气概,不过是丝丝缕缕的过眼云烟,而留给后人的,也不过是凄美壮烈的回味罢了。


    历史的契约在秋风大地上渲染,展现了过去岁月中那些帝王将相有血有肉的生活和他们所处的动荡而灿烂的时代,描摹了他们昙花一现的富贵荣华背后你死我活的博弈真相。拓跋北魏诸雄的势如破竹,宋文帝刘义隆“元嘉盛世”,凌烟阁功臣喋血人生以及残唐五代走马灯历史中石敬瑭的忍辱偷生……所有这些似乎让我们忽然挥退浓厚的历史沉积,一洗民间艺人和戏剧演义垢腻的油彩,看到那么长而久远的沉淀,匍匐在无牵无挂某些苍茫荒凉景色的老旧不堪的原始。
    邂逅了杰出的人物,不经意间会有点点滴滴的伤感。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在神话中席卷而来,历史的时光隧道掩盖不了英雄的灿烂。他们未必有华丽的美好,凝重的壮烈,却都是从心底结出来的琥珀,生命的倒影,都曾在这光滑的表面上停留过。那些苍茫的英雄,并不只存在于断章的碎片中,而那随风而逝的,不过是些平仄的墨迹罢了。
    


    2楼2005-06-21 19:53
    回复